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學問君 人氣:2.05W

前不久,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天,我想借這個機會,就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如何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推進,下文爲您解答疑問!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大家知道,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討論。但究竟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麼不是,似乎說的還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是誤讀。那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兩是,三不是”: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來源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關係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政府與企業關係扭曲。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爲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係,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殭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爲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認爲,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爲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透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範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爲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殭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透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爲,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艱鉅繁重,可以簡單概括爲:一個核心、三個方面、五大重點。

首先,一個核心,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目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針對重大結構性問題推進體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其次,從長遠看,就是要建立健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供給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微觀主體、市場體系和市場管理三方面,總的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按照三中全會精神,這三方面的改革方向:一是要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二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着力清除市場壁壘,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三是要着力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依靠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最後,從近期看,就是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一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過剩產能和“殭屍企業”。二是化解房地產庫存。透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三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依法處置信用違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範各類融資行爲,妥善處理風險案件。四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五是擴大有效供給。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補齊軟硬基礎設施、人力投資等短板。

這五項任務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去產能,就要處置“殭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去庫存,就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去槓桿,就要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推進金融改革。降成本,就要推進稅收、社保制度、壟斷行業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補短板,就要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解決好“錢從哪裏來、投到哪裏去”的體制問題。

三、如何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推進

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係全局、關係長遠,一定要切實抓好。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市場風險點增多的形勢下,如何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推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有關政策方針。我體會,主要是要做到“三穩定、兩調動”。

第一、穩定宏觀經濟。這就是要爲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爲此,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真正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真正穩健,注重把握重點、節奏、力度。要保持定力,避免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

第二,穩定市場執行。主要是要保持金融市場穩定,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中央已明確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這就是要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爲保增長的手段。要保持股市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爲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執行機制。要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有序消化房地產庫存,注重解決區域性、結構性問題,實行差別化的調控政策。

第三,穩定社會就業。在去產能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下崗失業問題,有的要轉崗,有的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有的破產企業職工要直接納入低保,有的讓他們接受培訓,提高再就業能力。同時,社會政策要託底,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穩定器的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羣衆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第四,調動企業家積極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殭屍企業”的處置,還是房地產庫存的消化,以及有效供給的增加,都離不開企業家的積極主動參與。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環境,着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氛圍,切實發揮企業家的重要作用。

第五,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當前,各方面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不斷提高,有關部門已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許多地區研究制定了綜合性方案和專項方案。國家還將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方案。無論是政策和方案的制定,還是落實,都需要各級幹部的擔當作爲。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積極性,才能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總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我們要深刻理解它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基本要求,結合本職工作,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這項工作中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