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醫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

學問君 人氣:4.51K

醫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醫療供給側改革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醫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歡迎大家閱讀!

醫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能否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轉折點,具體到我們醫改同樣也非常重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變革生產關係,我們應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既要尊重市場規律,更要尊重具體行業發展規律的特殊性。下面我分兩個層次闡述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是理論上的突破,一個是實踐模式的改革。

完全競爭理論存在缺陷,理論突破迫在眉睫

改革理論方面,現在強調更多的是要素改革,而怎樣組織要素的核心其實是生產關係,因此深化中國經濟改革其實是變革生產關係,而非變革生產力。目前不僅在醫療領域,從各行業分別看,市場上低端產能是過剩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我們忽略了經濟學理論本身存在的缺陷。

根據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企業爲了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會直接或間接地進行社會協作,提高效率,最終能夠實現經濟整體利益最大化。按照完全競爭理論,市場應該能自主發揮調節作用,透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淘汰低端產能。但事實是多數企業處於“小、亂、散、弱”的狀態,行業內頻現低端產能過剩。

我們應該反思亞當·斯密理論的不足。一方面,我們忽略了亞當·斯密理論的核心假設條件:一是個人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有益於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進;二是完全市場競爭中利用價格機制調節,經濟活動可以達到福利最佳的均衡狀態。這兩個假設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屬於非常理想化的苛刻條件,顯然難以符合。另一方面,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完全競爭的短期均衡中只有當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市場才能達到最優均衡,此時單個企業的邊際利潤爲零,而這也導致企業缺乏用於規模發展、創新發展的資本要素投入。

這些理論缺陷最終導致各行業受價格競爭機制作用,爲了維持生存,企業不得不透過各種手段壓低成本,甚至不惜以造假等不法手段進行價格競爭,呈現市場失靈亂象。市場調節失靈的“小、亂、散、弱”的外部環境倒逼企業迴避產業升級帶來的生存風險,最終阻礙整體產業升級。通俗來講,亞當·斯密的理論適用於完全競爭的小企業競爭的“小經濟時代”,而相比而言,現實中複雜市場環境不可能符合苛刻假設,我們經濟發展處於“大經濟時代”。

如何解決上述理論缺陷導致的市場失靈?

我認爲有管理的壟斷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更高的創新效率優勢,因此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同樣需要有管理的壟斷企業。完全市場競爭下,爲達到市場均衡,讓企業邊際利潤爲零不現實的。合理的利潤是企業創新的必要條件,有管理的壟斷企業獲得合理的利潤後,更容易將利潤集中轉化爲企業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的資本要素投入。

無論是智能電子產品製造業的主導蘋果公司,還是飛機制造業的巨頭波音公司,或者是汽車製造業穩佔市場的通用公司,都用實例向我們證明壟斷企業具有小企業無法企及的、突出的創新研發效率和規模化效率。再比如製藥行業,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採取壟斷經營方式,美國在製藥行業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然而在全球製藥企業中排名靠前的`美國跨國藥企只有輝瑞、默沙東、強生等不超過10家,而相比之下我國製藥業有近6000家藥企,但是我國藥企發展水平遠不如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這就是壟斷與完全市場競爭的效率差距。

經濟學理論突破是彌補傳統理論缺陷的關鍵,也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首先,我們不應被“生產曲線向上傾斜”綁架,應當正視壟斷帶來的創新優勢。經濟學理論中普遍認爲供給曲線是向上傾斜的,具體到壟斷行業對技術創新投入越大,市場規模越大,產量越大,在規模效應作用下平均成本越低。因此我們不應該刻板的固守“生產曲線向上傾斜”的理論,還應該考慮壟斷企業生產規模及其所佔市場份額。規模效應必然帶給壟斷企業更多利潤,而利潤優勢是壟斷企業實現創新、擴大規模的必要條件。

在電力行業,我國特高壓遠距離電力輸送技術遠超歐美髮達國家,而且特高壓輸送線路數量也排名世界首位,這些正是受益於電力行業長期採取國家壟斷髮展方式。移動通信方面,現在中國的移動通信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手機普及率非常高,手機通訊信號已覆蓋至偏遠農村。而相比之下,如果在美國,離開紐約市區,開車半小時後手機就會沒有信號,原因就在於美國移動通信企業無法從偏遠地區信號鋪設中獲得利潤,進而影響整個移動通信行業的創新發展,甚至影響手機市場發展。

其次,合理引導管理壟斷行業,有助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我國電力、移動通信等壟斷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出:壟斷不僅有創新優勢,還可以藉助規模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壟斷企業得益於壟斷地位帶來的高額利潤,具有技術創新優勢、規模擴大優勢,在合理引導下有助於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完全市場競爭中市場失靈的行業,提高整體行業發展水平。壟斷行業包括兩類,一類是是電力、通信、石油等能夠獲得壟斷利潤的壟斷行業,另一類是公共交通、醫療等定價低於成本的虧損的壟斷行業。政府可以透過參與管理多類壟斷企業,實現盈虧平衡,既能避免稅收手段產生的過高社會成本,又能透過合理引導壟斷企業創新和規模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醫院。借鑑其他國家經驗,醫院應該是非盈利的。公益性是醫院的最基本特徵,醫療投入應主要依賴政府投入。如果政府能把石油、菸酒、鹽業等專營壟斷行業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投入於公立醫院,用於完善基礎醫療設施建設,使公立醫院真正成爲完全非盈利、公益性醫療機構,那麼醫療行業技術創新發展水平將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規模競爭的中國式醫院管理模式值得總結

供給側改革模式問題具體到醫療領域,規模競爭的中國式醫院管理模式值得總結。推動醫院擴大規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政府投入嚴重不足。我國人均醫療費用支出處於3000元低位水平,而2015年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僅爲每年人均400元。爲維持生存發展,醫院透過做大做強,發揮規模效應優勢,保證醫療服務總量的供給,增加自身收入。另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面對醫療服務需求的龐大市場,基於病患數量的龐大,只要醫院擴大住院、門診等規模,醫院收入定會大幅增加。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前提下,無論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應該發揮規模競爭優勢,實現收入增加,保證醫院生存發展。在此基礎上,醫院還需要學習提高醫療技術。

經過實踐檢驗,規模競爭的中國式醫院管理模式有利於醫院生存發展,但也需要進一步調整改進。

第一,醫院定位應重視公益性,弱化市場主體性,尊重醫療行業規律。

首先,借鑑別國及地區成功經驗,醫院本身不應被定位爲以盈利爲目的市場主體。這與意識形態沒有關係,是醫療行業規律使然。從市場化程度更深的歐美國家經驗來看,市場化國家的盈利醫院也不到20%,英國作爲市場經濟歷史深遠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盈利性醫院佔比不到7%。日本法律規定不允許醫院盈利,因此盈利性醫院佔比爲0,而香港也僅有3%。其次,醫院具有多重社會組織的複雜功能性。醫院同時具備科研、教學、服務、工廠、慈善、應急、軍隊等功能。此外,考慮到資訊不對稱因素,患者沒有太多自主選擇權而客觀上只能聽從醫生安排,醫院還擔負了“類監獄”功能。最後,醫院的直接產品是生命,而生命的特殊複雜性和定價規律無法與其他市場主體的產品相提並論。

基於以上醫院三個特殊性,我認爲改革醫院實踐模式中,我們應重新定位醫院的公益性,甚至可以考慮把公立醫院定位爲純公益性醫院。

第二,全面市場化並不適用於醫療行業,應尊重醫療行業規律。

由於醫院的特殊性,全面市場化不能解決醫院生存發展困境。我們應該尊重醫療行業規律,並以此爲指導改進調整醫院模式。民營醫院對於改革當前醫療機構人事制度呼聲頗高,但如果以人事制度爲切入點,推進全面市場化醫療模式,民營醫院能否承擔如此龐大的需求量?仍然值得我們慎重思考。

總結起來,供給側改革應該以尊重規律爲指導,尊重人類發展的規律,尊重市場規律,更要尊重具體行業規律。供給側改革後,我們應該營造一種良性市場環境的氛圍,無論是國有主體還是民營主體都能在市場上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