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

學問君 人氣:1.44W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是什麼,你是否瞭解了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歡迎大家閱讀!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深刻領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把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來,堅持發展新理念,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透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難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爲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爲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形勢變化,主要矛盾也在轉變。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追求量的增長,主攻總量不足的矛盾。現在,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等收入階層規模不斷擴大,以及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不僅要吃飽,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隨着收入的增長,人們對生態服務消費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吃好,還要求玩好、遊好,這對發揮農業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羣衆對農業不斷提高的需求。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必須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使農業供需關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農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過去,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供給方面我們具有比較優勢。近年來,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基礎競爭力不足問題愈加凸顯。從農業供給端發力,調整優化農業經營結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以規模化經營優勢促農業節本增效,同時,加快用現代物質生產要素替代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技術要素供給水平和農業經營主體素質,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爲迫切。

過去,爲解決總量不足矛盾,我們拼資源拼環境提高農業產量,化肥農藥也是往猛裏投。農業資源環境的弦一直繃得很緊,邊際產能過度開發,農業生產的水資源、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農產品質量安全令人擔憂。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減少農業無效供給、擴大農業有效供給,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綠色農業發展道路。

總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緩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的迫切需要,是破解當前農業發展困局的關鍵之舉。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爲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爲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爲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歷史性轉變。

主攻方向是提升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綜合效益高不高,競爭力強不強,根本上是看產品、產業和產業鏈,關鍵要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着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一是要在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產能的基礎上,統籌調整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順應肉類、水果、蛋奶等消費增加趨勢,大力發展飼草、經濟作物,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增加適銷對路農產品供給,繼續壓減供過於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貨品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二是立足比較優勢,重點依託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不斷優化區域佈局結構。把地方優勢特色小品種,做成脫貧致富一方的大產業。三是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透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聯耕聯種等形式,提升農業的規模效益。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

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綠色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的綜合治理,減肥減藥,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把農業節水作爲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另一方面,綠色發展絕不意味着要退回到“刀耕火種”,而是要更多依託農業現代化的良種良法,搞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變大水漫灌爲精準滴灌,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更多應用清潔技術,多施用環境友好的有機肥等,多搞綠色種植、循環種養、休耕輪作、生態修復,實行以水定產限產等等,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可持續利用。

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要着眼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一是要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爲抓手,做好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實現增值增效,讓更多產業鏈增值環節和收益留在當地、留在農村惠及農民。二是要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近些年,以鄉村旅遊、休閒農業和農村電商爲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呈“井噴式”增長態勢,爲增效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提供了有力支撐。要繼續發揚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方面的優勢,活化農村資產資源價值,讓綠水青山生態資源真正變成生產力,變成致富一方的金山銀山。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供給。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還要強化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建設,要透過訂單合作、資源資產入股等形式,讓普通農戶分享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增值收益,廣闢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根本途徑是深化農業農村領域關鍵性改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改革、重點在改革,成敗看改革。關鍵要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業農村關鍵性改革,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失衡和資源配置扭曲,解決農業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問題,要用體制機制創新釋放的活力紅利,爲改革注入全新動力動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勇於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重點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

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當其衝的一項重點任務。唯有價格信號準確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市場主體才能進行有效的種植結構調整,實現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當前的第一場硬仗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現在已邁出關鍵性步伐,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要按照中央部署,繼續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要按照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改革的原則,穩妥推進小麥、稻穀等重要糧食品種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與此同時,要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減少對市場供求關係的過度干預,提升農業支援政策的精準性和補貼效能。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活化農村資產資源價值的基礎和前提。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守住底線,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穩步有序分類推進,進一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要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障農業支出,開支再壓縮,也不能減少“三農”投入。當前,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改革,重點要抓好整合和撬動兩篇文章。整合就是用好存量資金,發揮合力效應,集中財力辦想辦的事。撬動就是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藥引子”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支援農業農村建設。農村金融創新要繼續發揮好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支農職能,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形式,爲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匹配度更高的金融服務。要透過健全農村創新創業機制,吸引更多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共同建設農業農村,爲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