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1.98W

供給的範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爲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爲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着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爲,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爲。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文「精選」

  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文一

作  者:趙曉歡

單  位:

摘  要:隨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的產生,也帶來了供求不平衡,產品的總體產量過剩等不良影響,從而抑制了我國生產潛能的發揮。加快經濟發展要增加生產潛能的發揮,生產潛能的發揮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透過對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供給側改

關 鍵 詞:財政金融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

正  文:

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趙曉歡

石家莊市財政局 河北省石家莊市 050000

摘要:隨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的產生,也帶來了供求不平衡,產品的總體產量過剩等不良影響,從而抑制了我國生產潛能的發揮。加快經濟發展要增加生產潛能的發揮,生產潛能的發揮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透過對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原因以及供給側改革的內容進行闡述,進而分析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財政金融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

前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透過基礎性制度的改革來達到預期效果。我國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基礎性改革的完成有利於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較爲穩定的環境。這便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使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強調本源的創新,以及制度供給,爲經濟發展構建新型的發展體制,其目的是打破經濟增長的瓶頸,增加紅利。具體表現是強調從供給角度出發,進行結構性質的優化,從而增加對供給的宏觀調控力度。我國經濟在長期發展中,雖然出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但依然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因此,調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在進行平衡性的調整時還要兼顧生產潛力的開發,從而激活生產動力,進一步促進生產領域的優化、升級,將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進行有效的供給。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原因

我國供需關係正面臨着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成爲阻礙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障礙。我國過去主要靠拉動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後遺症,使得現在不得不對這些前期政策進行消化。近年來,我國雖多次採取了穩增長措施,但仍無法扭轉經濟下行的趨勢,過去側重總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可用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由此看來,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週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週期性波動的宏觀政策去應對,而要採取結構性改革去化解。我國經濟的供給主要體現在以土地爲代表的自然資源的供給、勞動力資源的供給、資本以及創新力量的供給、制度和體制的安排。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資本在我國經濟處於中等收入階段的作用突出,我國經濟處於高等收入階段時,便需要創新力量以及制度和體制的安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爲十三五期間我國財政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我國財政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將從傳統的擴大內需,刺激經濟轉變爲要素供給以及經濟的結構性改革當中。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成本包括稅收、融資、交易、社保成本等。降低成本可以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生產率,進一步提高要素生產率。其次是進行資源優化以及重組,提高經濟整體效率。具體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產品過剩的退出機制,減少產品過度積壓,使存在於市場內部的資源可以重新煥發生機。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所有制改革,引入企業家激勵制度,樹立正確的產權意識,增加創新意識,爲企業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核心是促進要素市場的發展,提高要素生產率。因此,要對市場價格進行宏觀調控,使企業恢復生產經營能力,從而實現企業轉型。我國經濟的發展急需供給側結構的改革,由於我國對市場長期實行管理政策,導致債務率逐年升高,通貨膨脹現象日趨明顯,因此,對於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長期管理帶來的不良後果,還要消化由於結構調整所產生的經濟陣痛。

四、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財政貨幣政策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措施,在進行政策的制定時,其主要方向是穩定市場的貨幣供給,從而減少政府的財政赤字,使我國經濟從通貨膨脹環境中擺脫,從而在低通貨膨脹率的環境下進行自身經濟發展。國家採取的刺激性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導致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越來越小,進而使資源的配置違背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導致政策性刺激的經濟增長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虛擬性,加劇了經濟高槓杆以及高通貨膨脹的危險。在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中,對市場實行穩健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前段用的不少,效應出現了遞減,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提高沒有產生較大影響。從功能上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國經濟的發展要透過對經濟的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對“三農”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保障、節能降耗以及生態保護區別對待,着重對生態領域以及自主創新領域的改革,運用結構性的對策,進一步加大對要素市場的投入,促進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進一步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援、機制支援,從而激發我國企業的發展活力,增強國民經濟的發展動力。

(二)財稅體制

若進行供給側的改革,必將要調整稅費的收取標準。我國對於企業的稅收主要根據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但對於一些企業而言,稅費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其經營成本逐年上升。近年來國家對稅法進行修訂,取消了多項稅收的優惠政策,使企業的稅費成本越來越多,尤其影響小企業的發展。對於財稅金融政策而言,要進一步增加對稅收體制的改革速度,加大對稅收的減免力度,增加多項優惠政策,從而保證小企業以及科技型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另一方面,建立財政扶持的發展基金,支援幫助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對於企業的支援能力,進一步降低對企業的貸款利率,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使企業發展有充足的資金支援,緩解企業的經營困境。制定相應政策,使金融機構的資金能夠充分供給資金不足的企業,企業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進行自身體制的改革,從而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

(三)減產能,進一步促進企業重組

在我國的經濟學家看來“供需錯位”是“市場的供給不足”以及“市場的需求不足”,這兩項不足導致了我國經濟的緩慢發展。雖然我國市場呈現供給不足的現象,但我國的傳統工業卻呈現出產能過剩的現象,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產需的不平衡,解決矛盾的方式是要透過進行政策管理,尋求解決供給端的問題。在市場中,產能過剩現象並不代表市場總需求處於飽和狀態,而是供給結構不能滿足市場的變化。因此要進行供給側的改革。對於供給側的改革,首先要對市場中過剩的產能進行消減,採取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進行有效的干預。然後要進行傳統產業的技術革新,增加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企業進行資產的重組,從而達到緩解過剩產能的目的。最後,要培育新興的力量,緩解由於傳統行業的衰敗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在政策方面,要進一步放寬准入要求,從而加快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的改革,使城鄉之間的資金以及土地資源等市場要素進行合理的流動,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進一步加快形成以創新爲主的市場環境,從而使企業的轉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提高服務企業的經濟效率

我國對市場的管理,長期實行宏觀調控政策,從而使市場暴露了諸多不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因此,實行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便是緩解由於宏觀調控管理給市場帶來的弊病,從而激發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我國的金融系統在市場中的作用主要是促進資金的有效流動,爲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援,從而增加資金供應的穩定性。按照監管要求,改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同時要給新型金融活動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使得金融結構發展能更加適應結構性調整。要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加大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援力度,提高服務企業的經濟效率,從而在去產能、去槓桿和去庫存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結論:綜上所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框架下,我國經濟的增長要依靠社會總供給內部的結構優化,社會總供給內部的結構優化依賴於金融機構的資本供給。我國透過財政金融等政策的綜合運用,可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緩解現今市場的產能過剩現象,爲企業轉型、要素市場發展以及供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援,使市場的資金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良文,樑聖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於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02):28-36-2.

[2]張銀平.“供給側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J].北方經濟,2015,01(12):33-35.

[3]馮志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02(02):12-17.

[4]楊偉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是否定擴大內需[J].中國經貿導刊,2016,02(01):37-39.

[5]王宇,劉羊暘.結構性改革如何引領“三農”新走向——透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6,02(01):10-11.

  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文二

摘要:現今,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經濟開始進入的新常態發展階段,相對應來說也造成了我國國內市場的供求不平衡以及產品總體產能過剩等不良後果,對我國產能的進一步提升有着嚴重的限制意義。對於經濟發展提升來說,需要進一步生產潛能的發揮以及生產潛能,生產潛能的發揮需要進行科學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主要是透過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以及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動力、供給側改革的內容進行深入的闡述,最終對財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給側結構進行科學化的改革發展。

關鍵詞: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前言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國務院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創新之處,同時也是進行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和選擇,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常態發展的必然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相應的基礎性制度實施改革。我國現今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透過對基礎性制度進行改革能夠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因此,需要國家進行穩定財政金融政策制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實施,保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一般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對本源發展進行的創新,以及制度的供給能夠爲經濟發展提供新興的發展體制,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突破經濟的發展滯後問題,大幅度增加紅利。其中具體的表現是進行供給角度強調,進行有效的結構性質優化發展,從而實現供給宏觀調控力度的增加。我國目前經濟在進行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保持着穩定的發展速度,但是還存在着較多的結構性問題,因此,對於經濟發展不平衡調整是實現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進行相應平衡性問題的調整過程中,還需要對生產潛力進行刺激,從而實現激發生產動力的發展目標,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短板的快速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原因

目前我國供需關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等,這些營銷因素對於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有着嚴重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以來拉動投資、消費以及出口的方式進行穩定經濟增長髮展,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短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長期發展會導致出現很多的經濟遺留問題,需要進行相應經濟政策調整,保證經濟能夠穩定的發展。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主要是實現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發展目標,其發展成本主要融資、社保成本等,透過對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能夠進一步實現提升要素生產率的發展目標。具體是建立產品優化機制,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同時還能夠對相應的資源進行優化和重組,提升經濟的整體發展效率。另外就是要進一步推進企業所有制的改革發展,積極引入企業激勵機制,樹立企業產權和品牌意識,爲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最終實現企業穩定發展的目標。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供給側結構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改革發展,過去,我國針對市場發展主要事實的是管理政策,導致了整個市場債務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市場通貨膨脹現象十分嚴重,因此,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長期管理的不良後果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結構調整實施。

四、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財政貨幣政策是國家針對市場進行調整的重要宏觀調控政策,在進行相應財政貨幣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市場貨幣供給進行穩定發展,最大限度的減少財政赤字現象,從而保證我國能夠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發展壓力。

(二)財稅體制

針對供給側的改革問題來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進行相關稅費的收費標準改革和調整,企業的稅收標準主要是根據企業的實際經濟效益進行收取,但是,對於部分的企業發展來說,高額的稅費爲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導致其經營成本提升,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財稅金融政策來說,則是需要重點致力於進行稅收體制改革發展,進一步加大對稅收的減免力度,大幅度增加相應的優惠政策,保證中小企業以及科技創新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三)減產能,進一步促進企業重組

透過對企業進行減少過量產能的發展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企業在管理體制、經濟發展方針方面進行有效的提升發展,同時我國目前市場中出現嚴重的供需不足和供求不足兩個重要的問題,對於常態產品的企業生產來說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縮減生產,積極進行創新發展,對於供求不足的產業來說,則是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發展投資,打入市場,透過技術獲得更多的市場。

總結

現今,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經濟開始進入的新常態發展階段,本文主要是透過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以及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動力、供給側改革的內容進行深入的闡述,最終對財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給側結構進行科學化的改革發展。(作者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肖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J]. 科學發展,2016,03:5-14.

[2]胡鞍鋼,周紹傑,任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22+195.

[3]天津經濟課題組,曲寧,田馬飛,虞冬青,孟力,張麗恆,仲成春. 解讀供給側[J]. 天津經濟,2016,01:21-28.

[4]趙曉歡. 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現代經濟資訊,2016,03:126+128.

[5]劉家義. 適應新常態 踐行新理念 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N]. 中國審計報,2016-01-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