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經濟學分析

學問君 人氣:1.07W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羣衆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減少資本流向過剩產業低端產品的規模,促進其向高端產品的升級換代,鼓勵資本投入科技型、生態型、短缺型的相關領域,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經濟學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經濟學分析

  羅玉輝

有學者認爲,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借鑑西方國家的“供給學派”,這種判斷是不正確的。

我國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明顯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經濟特徵,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政府在繼續關注總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強供給側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後產業和殭屍企業、房地產去庫存、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法治社會環境等,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比例關係失衡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式研究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資本論》關於兩大部類比例關係的重要理論,可對我國的相關政策作出解釋。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中,將社會總產品分爲兩類:一是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商品;二是進入社會供個人消費的生活資料商品。這兩大部類中,每一部類包括該部類細分的不同生產部門。爲了簡單再生產的實現,第一部類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與第二部類向第一部類提供的消費資料,必須保持平衡的比例關係,否則簡單再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爲了擴大再生產的實現,第一部類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與第二部類對生產資料(包括對追加的生產資料)的需要之間,以及第二部類向第一部類提供的消費資料與第一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要之間,也必須保持平衡的比例關係。

兩大部類的平衡意味着,兩大部類中的各不同細分部門和各不同細分產品的生產,也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係,以保證不同部門內及部門間生產的產品均能互相滿足需要,這樣纔有社會再生產體系的正常運轉。否則,社會生產體系會出現不均衡,有些部門生產產品過剩,有些部門生產產品不足。對整個社會而言,這會造成資源的配置不當甚至嚴重浪費。

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就是不同部門間的比例關係失衡。如鋼鐵、水泥、煤炭、石化及房地產等部門產能嚴重過剩,生產要素主要滯留於重化工業等領域,效率低下,去庫存壓力巨大。反之,一些新興產業、民生經濟無法獲得足夠生產要素配置,發展受限。

三點建議

基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以上分析,建議如下。

第一,對產品部門間的比例關係進行科學調整,加減法並重。目前,我國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政府可利用市場壓力透過統籌協調,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產品部門逐步實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確保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避免經濟硬着陸;對於發展不足的產品部門應重點“降成本、補短板”,透過財政、稅收等政策措施引導發展,鼓勵生產要素由過剩部門轉移至短缺部門,最終實現不同產品部門間的平衡比例關係。

第二,透過改革,進一步提高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及其配置的全要素生產率。在勞動力方面,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影響我國勞動力的自由轉移,造成地區和部門間對勞動要素的使用不均,進而導致部門間比例失衡。國家可以結合區域特徵,靈活改革戶籍制度,實現一、二、三線城市間的區域比例平衡,併爲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在資本方面,我國政府應引導國有資本及社會資本流向,減少資本流向過剩產業低端產品的規模,促進其向高端產品的升級換代,鼓勵資本投入科技型、生態型、短缺型的相關領域,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

第三,合理調整勞動和資本的分配比例。目前,全球經濟呈現出日益金融化的態勢,金融資本獲取的利潤越來越多。金融資本的過度發展導致全球經濟震盪風險日益加大。金融資本的過度逐利,壓低了其他生產要素的分配比例,給貧富分化火上加油。我國應積極採取措施應對這種趨勢。具體做法可包括: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同時透過稅收政策合理調整資本利得和工資利得的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