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些事

學問君 人氣:2.77W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爲年度熱詞。下面是關於供給性改革的相關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些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推動供給的結構性調整,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的環境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可避免面臨着結構形失衡。“供需錯位”成爲文化產業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因此,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突破,從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文化產業供給結構,實現文化產業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爲真正啓動內需,打造文化經濟發展新動力提供了有效路徑。

一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促進經濟高效可持續增長,透過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要素有效供給、質量提升和高效配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有效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供需錯配的主要矛盾,透過着力改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環境、優化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機制,激發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活力,重塑強化文化產業長期、可持續增長。

(一)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供給側”問題

從文化產業結構變動的角度看,在生產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導致第三產業佔比上升,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佔比下降、新興產業佔比上升。這與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特點相吻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的生產結構變化,將有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從收入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例如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餘佔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消費者將有更充裕的消費主導權,供給側改革帶動的有效供給也將提供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更強勁的動力。

(二)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隨着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從訂單加工到簡單模仿,但由於文化產業有着一般產業所沒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文化產業的週期性波動存在着政府與非公文化經濟共同造成的反週期力量,這兩種反週期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對文化產業增長週期的曲線運動造成很大影響。另外,由於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文化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文化產業結構重塑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透過結構和制度變革,提高潛在增長率,才能使文化產業的短期發展與長期發展有效結合。

二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着力點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透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殭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爲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衆層面提高大衆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醜態“愚樂”觀衆、以病態刺激觀衆、以媚態迎合觀衆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爲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透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透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週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透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佈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

(四)清理殭屍供給

“殭屍供給”來自於“殭屍企業”。清理殭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透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技術,透過縱向上下游併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三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

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關鍵是供給主體的結構問題。因此,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着力於有效供給,即擴以擴大有效供給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以創造並引導供給提高文化發展的質量、增進文化民生的福祉、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激活文化供給增長內生動力,推動新的文化業態不斷融合、演繹、更迭、創新。

(一)創新人才供給

創新是供給側動力結構改革的關鍵。人才資源作爲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創新人才供給,首先要將文化認同作爲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用創新人才培養來統籌教育改革,打破限制,下放權力,激發活力,構建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合理的文化教育體系。創新人才供給,還應當將文化領域智庫建設提升到國家高度,將文化領域雙創人才培養上升到國家戰略。大力推動理論創新,突出應用對策研究,充分發揮思想庫作用,尊重規律、科學管理。還要以文化發展需求和人才雙創需求爲導向,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流動與優化配置,滿足雙創人才的創新創業需求,形成“市場牽引、需求導向、資源整合、要素協同、產業輻射”的全鏈條、全要素的執行模式。

(二)提升科技供給

文化科技創新是供給側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增加文化科技創新數據庫和平臺建設投入,加大對高校和其他文化研究機構的應用型研究項目的支援力度,扶持文化創意研究機構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充分釋放以高校和院所爲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實現創新價值、創新驅動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給科技供給提供有效的保障和良好的環境,還應當不斷加強文化立法。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必要性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平臺的作用,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營造支援、鼓勵、培育、服務、配套文化科技創新的法制環境。

(三)優化資本供給

有效的資本供給是打破條塊分割、市場分割、釋放市場投資主體活力的供給。優化資本供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文化領域雙效統一特殊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特殊文化領域實現政府引導,分類對待。如博物館、圖書館等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的高雅藝術,如國粹京劇等,要在保證全方位投入、引導的情況下,政府重點扶持。

四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點

文化產業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作用共同影響下產生的社會運動現象。構成動因的多元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導致了文化產業政策構成的多元性以及價值實現和價值運動的差異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於“有效的制度供給”,即透過政策支柱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一)長期持久的宏觀政策

透過長期持久的宏觀政策營造穩定的文化經濟環境,是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從宏觀政策調控的角度而言,更應對以全球知識更新速度和對產業變革速度爲基本要求,以長期性、動態性爲基本要求,從提高產業廣度、深度和跨度的角度,更加強調從文化產業的源頭入手,從產業、企業的角度解決文化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從而突出文化產業長遠的升級轉型。

(二)因地制宜的微觀政策

透過適度簡政放權和因地制宜的微觀政策,充分激發全民創造活力和消費潛能,激活文化企業和企業家的發展能動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微觀政策旨在彌補市場失靈、引導市場行爲,系統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的財稅、金融、投資、土地、人才和環境政策,形成有利於文化消費升級和文化產業升級協同發展的政策環境和知識網絡,這種多層次、靈活的知識網絡,有利於文化企業主體間的知識共享,創意階層間的創意碰撞,產生創新氛圍,構成創意空間,使企業因瀰漫着“產業空氣”而具備更強創新能力,從而爲文化產業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成長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