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如何構建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

學問君 人氣:8.97K
畢業論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明確閱讀訓練目標,還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力爭做到閱讀與理解同步,促進學生感悟文字內容、獲取知識資訊、領悟人文思想的能力,使學生情感受到陶冶和教育。因此,我認爲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是讓學生成爲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從而實現知識的形成與再生,達到提高閱讀效率的目的。本文將透過教學實例闡述怎樣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構建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
一、教師要有充分有效的課前準備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目標明確,層層深入的課堂。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每篇待授課文,備課時就要抓住其重點,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學生的基礎知識、自身閱讀能力、智力差異等具體情況,還要預設班情,取其精華,安排教學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關鍵一點,深入突破,讓學生深入理解。如果學生一拿到課文,即發現有新的學習任務,而這任務又並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興趣。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也爲其如此,才能準確制定出教學目標,巧妙的安排教學重點和教學環節,充分地發揮組織者的作用,調動起每個孩子的積極性,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如我在教學《青山不老》一文時,首先根據小學語文第三階段閱讀訓練目標,確定了“瞭解八十一歲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如何在山上植樹造林的?他植樹造林有什麼意義?”這一閱讀訓練重點。指導學生預習時,參照課前預習提示語,整體感知文字內容,解決問題。初讀時讓學生結合實際,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預習中勾畫重點內容及不懂的句子,圈注重點詞語,眉批不懂問題,初讀體會與收穫,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空間。備課設計了“看課題談預知,說迷惑”等激勵性問題,貫徹了激勵性與自主性教學策略,使學生閱讀興趣得到激發,能快速得到預設的訓練目標。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調動,在長期的潛移默化訓練中,閱讀的預習習慣能逐步形成,最終內化爲一種閱讀能力。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照顧學生差異,注重課堂操作效率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作爲教師必須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還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纔會自主學習,思考、探究,纔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能力,從學習中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因此,無論什麼類型的閱讀課,教師都要貫徹以生爲本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習活動,努力使各層面的學生全方位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與同伴、與老師互動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時間和評價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展示自己,認識自我。同時想法設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願說自己的疑惑,與同伴分享自己收穫的快樂,願用自己的激情朗讀、表演。
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先借助多媒體把宇宙空間的地球風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交流看後的感想。學生很快入了情境,他們感慨的說:“地球像媽媽一樣。”“地球是人類的家。”“地球在宇宙空間太小了”。聽着他們各抒己見,我趁機激發他們說:“現在大家想知道什麼?”根據學生願望,讓他們開啟課本認真閱讀課文,看課文介紹了哪些地球相關知識,要求他們小組合作學習,標記、批註自己的收穫和疑問,解決生字詞語。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集體交流彙報初讀收穫,介紹學習字理解詞的方法。有的學生說:“我瞭解到了地球能給人類提供生活資源,可人類卻不珍惜。”有的學生說:“我體會到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說地球的可愛與美麗。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具體的描寫。”一陣激情朗讀之後,很快又有學生補充說:“我體會到作者用比喻拉近了人類與地球的距離,讓人覺得地球像母親一樣親切。把地球比作扁舟,說明了地球很小,我就想不通了,因爲地球有七大洲,四大洋,大部分資源可以再生。我們幾輩子都用不完,爲什麼還把它比作扁舟呢?”問題一出,大部分學生沒想那麼深,他們一陣困惑,我又讓學生通讀課文,又一遍熟讀之後,有的學生就用文中描述的具體數字“地球是半徑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對宇宙來說它的確太小了,所以宇航員也這麼認爲。請跟我讀第二自然段。”這樣課堂充滿激情,充分讓學生與文字對話,發揮同伴互助、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各層面學生充分參與的作用,給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整課堂洋溢着平等、民主、自由的良好氣氛。
三、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式
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千篇一律,不僅教法單一,而且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面對不同文字如何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在整個教學中就顯得尤爲重要。個人覺得對於比較易體會的感性教材內容,應該交給學生自讀自悟;對於精彩片段,要進行誦讀,品味教學;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教師應該化難爲易,當好啓發者、領路人。如教學《青山不老》一文,學生透過初讀、細讀,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小組合作探究,以導語提示作橋樑,對故事情節有了整體深入的瞭解,劉老人從65歲開始到81歲,幾十年如一日在山中植樹,他堅持不懈,不怕吃苦。那種造福於後代的生命意義在茫茫的深山中得到彰顯,他的精神與青山永存。學生透過層層深入地讀領悟了“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四、以讀爲主,整體把握,因勢利導,形式多樣的指導閱讀
整體感知文字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它要着眼於文章的總體,初步瞭解閱讀材料內容,情感價值取向和文章的表現形式。要做到鳥瞰全文,揣摩語言,作者情感取向。葉聖陶曾說過:“至於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了以讀爲主線,把朗誦與默讀,整體讀與自由讀相結合,以初讀(瞭解寫了什麼,大致理清結構)—細讀(理解重點詞句)—精讀(與作者,文字人物換位體驗,揣摩作者情感傾向)—熟讀(體會作者情感)—美讀(欣賞背誦優美句段)爲思路,來體現閱讀訓練的層次性。教學精讀課文,學生初讀預習時,鼓勵要求他們利用工具書,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搭橋鋪路,掃除文字障礙。爲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做準備。在讀通順,讀準確的情況下,結合個人感悟讀出情感。然後談自己感受,交流自己見解與收穫,提出不懂問題,爲合作探究提供材料。教學略讀課文,仍然是半扶半放,扶放結合。根據學生不同需要,採用不同形式,分層面確定目標,提高閱讀要求。面對閱讀能力低的學生,採用“牽引法”,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任務去感知教材。即:帶着問題解讀文字。感悟文字內涵,教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語,透過勾畫,眉批,交流收穫體現閱讀效率。面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給他們充足時間讓其個性化閱讀,分組合作解決閱讀問題。尊重學生個人見解與體會。根據學生情況,巧撥精點,使學生更準確把握文章主題思想。同時讓學生鑑賞,參與評價。總之,在讀中感悟把讀貫穿於課堂始終。
五、注重換位體驗,進行激情轉換,使學生情感受到陶冶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味文字表達的情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除了充分利用預設問題和媒體手段外,還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的任務、情節中去,與材料中的任務換位體驗,設身處地的
瞭解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作者描寫過程中的情意。能與作者與材料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從而達到情感轉化的目的。
如我在教學《懷念母親》一文時,在精讀中引導學生與作者換位體驗夢裏見到母親的情景。透過讀“天哪!連一個清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一段,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作者,夢醒以後,是怎樣思念母親的呢?儘管你努力回憶,能幻想出母親的什麼樣的面影呢?對母親的情感從何而發呢?很多同學都體會到了由於作者長期在外求學,遠離家鄉親人,留在母親身邊的時間太少,對母親的音容笑貌記憶不深,懷念更多的是母親的影子,儘管努力地回想,還是模糊不清,無奈之下,只能盡力回憶,不斷回想的感受。同時也爲李老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太少而惋惜,也被李老對母親的尊敬熱愛之心所感動。
總之,教師就是那麥田裏的守望者,守望着同樣充滿期待的學生。因此教師要想構建起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除了上文所述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良好的把握教材的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注重學生閱讀方法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從而提高閱讀課堂效果。

淺析如何構建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