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索高師聲樂教學

學問君 人氣:2.07W
探索高師聲樂教學
摘要 :高師聲樂教育應以全方位素質爲依託,達到基礎與速成、技能與素養、藝術與思想的平衡和統一。具體來說,高師聲樂教育的內容應包括聲樂技術素質、聲樂綜合素質、歌唱教學素質、思想素質四個方面。

關鍵詞 :聲樂教學 師範教育 探索
  
  高師聲樂教學的對象主要是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與音樂院校培養的音樂表演方面的專門人才有着不同之處,前者主要是上講臺,後者主要是上舞臺。因此,高師的聲樂教學過程必須具有師範教育的性質,即教師既要教“聲樂”,也要教“聲樂教學”;學生既要學“聲樂”,也要學“聲樂教學”。可以說,這是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特徵。但是長期以來,師範院校的聲樂教學基本上沿襲了音樂院校的“一對一”的聲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向音樂院校看齊,很多老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術輕藝術、重比賽拿獎輕基本藝術實踐、重視少數條件好的學生忽視條件一般和差的學生、重個別大麴忽視系統積累等現象。這些都違背了高師聲樂教學的師範性質,因此進入了高師聲樂教學的誤區。筆者認爲,高師聲樂教學應抓住四條主線展開。
  
  一、聲樂技術素質
  
  聲樂技術素質教育是高師聲樂教育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要切實解決駕馭聲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援下的歌聲品質、聲區連貫統一、聲區擴展以及音樂句法、旋律美、節奏美等認知與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須符合學習者自身個性發掘、培養進程的需要。實踐證明,培養聲樂技術素質的基本原則爲:合理的思路、明確的步驟、循序漸進和博中求精。
  對於聲樂,有句古訓:“歌詞爲先、節奏次之、聲音居末。”這古老的意大利美聲原則,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脫離了上述原則都會出現問題,尤其對初學者或聲音困惑者來說,會從一種不平衡到另一種不平衡,從一種痛苦到另一種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聲樂演唱是對音樂技術、歌唱心理、作品駕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藝術形式,是整體素質的結晶。如果聲樂教師只強調聲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會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關係的衝突,引起整體形象扭曲,並直接反映在聲樂演唱上。所以聲樂教師的責任是將各種因素滲透到聲樂教學中。沈湘教授“頭(頭腦——理性)、心(感情)、身(發聲器官)三者統一的聲樂平衡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便是觸及音樂真諦的科學捷徑。比如,聲樂技術全方位整體調整涉及最簡單的音樂、生理、心理、美學等知識以及它們對基本技能的幫助,也涉及呼吸與聲音共鳴、真聲與假聲、感覺與聽覺的辯證關係。
  歌唱是實踐的藝術,深深植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發性,模仿性。人們接觸聲樂藝術的渠道非常廣泛,大體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沒有歌唱知識,憑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齊,是藝術不成熟的表現。任何完整的藝術形式都是結果,教育則要研究其過程和教學順序、基本內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實踐中培養學生初學聲樂對聲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確感知:(1)心態的培養:從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養:自然、協調;(3)音樂聽力的培養:樂音的品質,精確、美好;(4)感覺、聽覺、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識等。在實踐中逐步獲取歌唱的良好體驗。
  聲樂文獻具有聲音訓練功能,又是情商啓蒙、審美教育、文化傳遞的使者。聲樂文獻的學習內容包括:作品的分析、處理、表現、駕馭、積累、文學素養、難度識別、新曲目開發等。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有鋼琴伴奏作爲藝術指導,師範院校則將聲音與藝術的教學集於聲樂教師一身。如,美國朱利亞音樂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在中央樂團講學的初始階段,採用若干不同風格的短小精品使學員們感知音樂,捕捉到音樂語彙、音樂形象。她啓發學員們將音樂與感情相統一,投入到理解、表現和再創造中,開啓音樂表現的空間。這便是素質教育、審美教育、情商啓蒙教育的捷徑,它尤其適用於基礎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