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混合聲訓練

學問君 人氣:9.05K

摘要 :真假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它始終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覺,上下聲區貫通,是民族聲樂教學所追求的,只有經過科學的訓練纔能有效拓展其音域、音量,美化其音色,大大增強聲音的藝術表現力。

探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混合聲訓練


關鍵詞 :民族聲樂教學 真假混合聲 訓練
  
  混合聲是真聲和假聲的混合,它既有真聲的結實、明亮,又有假聲的柔和、圓潤和高位置。這種聲音上下自如統一,音色甜美明亮,給人以親切真實的美感。它不存在由於換聲而出現的音色不統一現象,又克服了真聲唱不上去,假聲唱不下來的困難,是當今普遍公認的一種科學的唱法。
  人聲本來就有真聲(聲帶的全振)和假聲(聲帶的邊緣振動)兩個機能的存在,恰恰是這兩個機能的混合,我們才獲得了寬廣的音域,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語言所需要的範圍。
  真聲和假聲兩者的混合聲音,其發聲狀態爲: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摻入少量假聲,隨着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聲。中聲區真假聲相伴,混合共鳴較好。混合聲的音域統一連貫,無明顯的換聲區。這種聲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一般說來唱高音時假聲成分多些,頭腔共鳴就豐富,唱低音時真聲成分多些,胸腔共鳴成分就越多。這種混聲的發聲是充分運用共鳴器官來配合聲帶振動變化爲依據產生的混合共鳴。
  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由於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的語言,容易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國觀衆的欣賞習慣。混合聲已被越來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採用。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只不過由於各自有着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所使用的真假聲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聲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獲得,更是初學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和耐心來雕琢的。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把混合聲的訓練作爲重點來教授。筆者根據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一、用“哼鳴”唱法訓練混合聲
  
  哼鳴是初學者乃至學習有成者練聲的極好方法,是獲得聲音高位置的良好手段,有利於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效果。這種訓練非常必要又容易掌握,練習閉口哼鳴時要注意:
  1.身體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擴張,兩肩放鬆,吸進適量氣息並注意保持吸氣的姿勢,找呼吸支點。
  2.嘴脣微閉,舌頭自然放平,舌尖輕靠着下牙根,下齶和頸部肌肉放鬆,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
  3.哼唱時頜關節向上開啟,鼻道開啟,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像擤鼻涕時的感覺,找哼鳴焦點,哼在“氣上”。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高音開始的下行音階容易找到頭腔、鼻腔的共振感覺,一般說來下行音階要比上行音階容易些,氣息比較易於控制,聲音容易哼得連貫。音階下行第一個音較高,發聲器官的肌肉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隨着音高的降低,肌肉隨之逐漸放鬆,而逐漸放鬆比逐漸緊張要容易控制,初練時在自然聲區練習,不要哼高音,因爲哼高音對初學者來說極易形成喉頭上提,造成聲音擠壓。哼鳴是哼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聲音應無任何振動感。用深的呼吸支點,輕輕推出氣息,音量不大但很鬆弛,很集中。
  練習哼鳴時,方法一定要正確,如若不正確,發出的聲音又緊又僵,帶出來的聲音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確了,帶出來的聲音纔會好。檢驗哼鳴的對錯,可以在哼鳴時看嘴巴能否隨便動作,而不影響聲音的進行,如若不影響,就說明方法對了。這樣,用哼鳴方法練唱時,嘴巴在做咬字動作和做表情動作時,就不會影響聲音。所以哼鳴練習對呼吸支點的`體會和真假混合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