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聲樂教學中的朗誦藝術新探索論文

學問君 人氣:9.33K

摘要:不可否認,聲樂藝術形象的表現核心離不開語言藝術。它在我國聲樂藝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爲音樂教師,在聲樂訓練中,決不可忽略朗誦起到的錦上添花的作用。這樣,有助於我們演唱水平的昇華。

聲樂教學中的朗誦藝術新探索論文

關鍵詞:朗誦;運用;共鳴

語言的作用,在於表達思想而不是用來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須藉助於聲音,聲音雖能表達情感,也要靠語言的幫助才能表達,歌唱就是把語言附加在聲音上去,使情感表達得更完全。從歌唱的角度看,語言是聲樂藝術的造型基礎和創造藝術形象的核心。因此歌唱與語言便分不開,沒有語言就沒有歌唱。歌唱發音就是說話的藝術化。掌握說話中的咬字、氣息、共鳴並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發聲更自然,而且初學者對聲調比對音調熟悉。朗誦也不需要任何樂器的輔助,這些都使朗誦法的運用在歌唱中更簡單有效。因此,在聲樂學習中借鑑朗誦的一些訓練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對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聲樂表演的水平。

一、朗誦有助於歌唱氣息的運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僅需要大量的氣息,而且氣息運用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發音的正確,音質的優美、音色的豐富、共鳴的擴大和運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學習聲樂的人常常爲了讓自己的聲音持久一些,吸入了過多的氣,導致整個身體的僵硬。其實不是吸入越多的氣,聲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氣息根據歌曲的需要適當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覺得自己氣不夠,可是有誰說話的時候感覺氣不夠呢,其實歌唱就是大聲地說話,需要調整氣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與生活中的呼吸變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說話的呼吸吸得深。根據歌曲的需要,情緒、節奏、音高的變化,呼吸隨之調整,可以在帶着情緒、相同的節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誦,感受丹田,兩肋的運動,然後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處理方面,有的老師會反問跟你面前人說話的感覺和對五樓上的人叫喊的感覺相同嗎,同理,不帶旋律地。帶節奏的朗誦在不同音高上氣息的運用也是不同的。朗誦有助於歌唱氣息的平穩、自然歌唱中的氣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動力,沒有正確的呼吸方法,沒有足夠的氣息支援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說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礎,呼吸是聲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尤其對於初學者,經常容易出現氣息方面的問題。如:氣息太淺、氣不夠用、漏氣等。實際上,筆者認爲並不是氣息真的不夠用,是不會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談中,我們大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每個人的音質、音量不同,卻很少有人在交談中感到肌體僵硬,氣息不足,聲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現象,即使是在大聲說話時亦是如此。原因在於大家都沒有強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發音體條件和自然狀態,歌唱更應如此。

二、朗誦有助於開啟共鳴腔體

歌唱的中心意義就是要用聲音把詞義傳給聽衆,爲求字正,腔隨字走,字領腔行,達到把字唱清楚,像說話一樣自然清晰的藝術效果。透過歌唱狀態下的朗誦和普通朗誦的比較。是可以調整呼吸、發聲、共鳴三者之間的'關係的,以求達到最佳狀態。一些人說話不夠圓潤,比較乾澀,除去天生嗓音條件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在於他少用或根本沒有用共鳴,愛扯着嗓子說話,用本嗓較多:有些人說話天生就會帶一些共鳴,說話就好聽。那些平時不用共鳴的人一旦用上共鳴,聲音就會和以前大不相同。雖然歌唱中的共鳴要比說話多,但在說話正確的前提下,可先多體會說話的感覺。美國著名女高音羅斯·班普登也認爲:“歌唱者首先從自己自然的聲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聲音,然後用最自然、最不費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來,使它得到恰當的共鳴。”這就告訴我們,正確的歌唱訓練必須以自然爲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隨便,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學、正確的方式指導下,掌握了規律和獲得的一種自由和解脫。朗誦有助於聲音的放鬆,充分運用共鳴歌唱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應該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質而言,歌唱也是一種運動,是呼吸、發聲、共鳴等器官及相應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的協調運動。這些器官在歌唱時各自運動的狀態和相互聞的協調程度決定着歌唱聲音的優劣。通常認爲正確的歌唱發音需要用開啟喉嚨的狀態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狀態:軟齶擡起,後咽壁挺住,喉頭處於稍低而穩定的位置和狀態,這時各發聲、共鳴器官正處於積極、開放而又不過分用力的狀態。在我們平時的說話中,並不要求像歌唱時那樣把喉嚨開啟,而說話的習慣和意識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出現在歌唱活動中,使一些歌唱者產生一種開啟喉嚨就發不出音的錯誤意識,這種意識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發聲時,不自覺地收縮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區)從而破壞了開啟喉嚨的良好歌唱狀態,影響發音。而朗誦則可避免這些問題,朗誦時的發音狀態是日常說話狀態的延伸和誇大,尤其是放聲朗誦時的發音狀態,與歌唱狀態完全一致,在朗誦時學生很少感覺聲音吃力、不圓潤等現象,能在較自然的狀態下發音,使發音器官與共鳴器官能在自然狀態下協調運動。用朗誦的狀態歌唱,可以使聲音更加自然放鬆,通暢,也容易使高中低三個聲區銜接緊密,轉換自如,正確運用上各個腔體的共鳴。使我們的歌聲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誦有助於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確把握作品感情

表達我國傳統的聲樂藝術是十分重視咬字吐字的,所謂“字正腔圓”只有正確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讓聽衆充分領會歌曲的內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語言往往和歌曲風格、韻味緊密相關,所以,清晰準確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藝術中一個極爲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時,要求每個字都必須準確地做到咬字、歸韻、收聲。在聲樂界,一般將漢字的構成分爲頭、腹、尾三部分或稱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時,字頭出來要準,重、快,迅速轉入字腹、歌唱的長音、行腔要靠字腹來過渡,因而這一部分與發音技術的結合最爲緊密。字腹要唱得飽滿、流動,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須交待清楚,要在規定的韻中收住,否則字音就會發生變化。有人把“吐字”歸結爲字頭出來要準,要有爆發力,而把咬字歸結爲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從容自如,適應行腔的要求和規範。

總之,透過實踐,我們都可以正視朗誦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意義和效果。所以,我們要在聲樂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導學生重視朗誦的藝術效果。演唱的時候,首先弄清歌詞的意義,從中體味每個字、詞的韻味和組織結構,句法聲韻,輕重長短,以及藝術手法等。這樣,我們的演唱才能更上一層樓,感情的激發才能淋漓盡致,學與音樂的關係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爲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