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及有效對策

學問君 人氣:3.13W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學生的課堂生成往往會和課前預設不一致,但這更可能成爲點亮課堂的火花,下面是小編蒐集的一篇探究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原因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及有效對策

高中階段是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的一個特殊時期,因此,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效---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認識,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目標。語文學科作爲高中教學的重要科目,提高其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呼聲一直以來有增無減。《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也在教學建議的第一條就提出:“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並將學生在有目的、有計劃下的學習與自然狀態下的獲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每一位學生的才能都得到發揮。”可見,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其實,探究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不難發現,這首先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導致的。學語文講究基礎知識的長期積累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透過自身的體悟、感受,一點點地把所學知識內化,以提高能力和素質,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並不能完全和分數對等,語文分數提高慢,分數拉不開差距,久而久之,在以考上理想大學爲階段目標的現實情況下,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出來。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定和學生的水平不對等,教學手法單一,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這些問題也都是實際存在的。

基於此,要想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激發學生興趣

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莫過於“樂”.孔子就認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縱觀古今,無數傑出人物都是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艱苦環境中“不改其樂”,纔有所建樹的。同理,只有當學生不以課堂學習爲苦,反以之爲樂,且能拋棄功利化的學習目的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教學實效。

講授老舍表達對故鄉眷戀之情的名作《想北平》時,一個小插曲成了整節課的亮點---學生朗讀時把“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着一層白霜兒呀……”

等句子中的兒化音都省略了,筆者及時糾正,但學生在改正後卻不經意地表示,這只是普通話不標準,對文章的意義影響不大。抓住這個契機,筆者馬上組織課堂討論:一個“兒”到底有什麼作用,省略後對本文有無影響?這個問題調動了所有學生的興趣,大家根據平時生活中的實例,對兒化音的作用進行了探究,並得出結論:本文中兒化音除了準確地描摹物態外,還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深入骨髓的愛。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所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不僅要營造一個和諧互動、有效學習的課堂環境,更要關注、瞭解學生,採用多樣而不流於形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學生的課堂生成往往會和課前預設不一致,但這更可能成爲點亮課堂的火花,因爲這些課堂生成都出自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學生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真實體現。且不說教師的課前預設必然會存在深度、廣度上的不足以及個人見解的.偏差等問題,若課堂上教師一味按照自己的課前預設和見解講,缺乏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那不僅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會使課堂教學錯過真正能“傳道、受業、解惑”的機會。應變能力的形成,來源於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要吃透文字,對文字的多種解讀方式做到心中有數。

因爲教學主導者的“差之毫釐”,可能會導致學生的“謬以千里”.如《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對於“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啓示,他表示願意將來埋骨於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這句話,很多教學設計往往是忽略的,即使偶有涉及,也是含糊帶過。其實,如果讓學生仔細品讀這句話,他們往往會認爲這句話晦澀難懂,和文章主旨的關聯不大。但如果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托爾斯泰生平、思想的介紹,再結合對文字字句的品讀,學生就不難領會這句話正是托爾斯泰終其一生對於幸福的感悟:對平民生活的熱愛,對迴歸自然的追求。一句話,就把他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人生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緊扣住了主題中的“最美”.

這種課堂中的收放自如,還和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密不可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水平,瞭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困惑。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難度和梯度,讓各個層次、各個水平的學生都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並且不能強求標準一致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只要是學生學有所得,都應視爲“有效”.

三、優化教學環節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讓學生不斷產生跨越障礙的愉悅感。”這就要求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過於簡單,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亦不能過於繁、難、偏、舊,令學生望而生畏。同時,教師不僅要明白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是什麼,也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收穫應是什麼,自己能否順利達成學習目標,從而體會到目標達成的愉悅。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努力優化教學環節,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設計,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告別權力的瞬間》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一開始選擇的是問題匯入法,讓學生在名譽、權力、金錢之間進行選擇,並說明理由。這樣雖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但入題較慢,問題過於簡單,思考價值不大,故而實效不大。

所以筆者後來改爲直接列舉秦始皇、武則天等人對權力難以抗拒的事例,由學生總結出權力對世人巨大的誘惑力,以此與文中華盛頓自己選擇告別權力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教學更直接有效,並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除了上述這些方面,還可以從關注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轉化入手,或從作業的有效性入手,把握好作業的難度、梯度以及和課堂教學內容的關聯,反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鞏固教學內容。

可見,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多路可走,有很多方法值得嘗試,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上下求索,終會有所收穫。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王升。主體教學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尹祖琴。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4]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