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EVA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學問君 人氣:2.96W

【摘要】:

EVA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本文就是要去探究EVA指標體系在衡量企業業績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優勢? EVA指標體系在我國非完全有效的市場體制下是否能更好的衡量企業價值?爲了完成本文的寫作目的,達到研究的效果。作者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思路:首先深入探究EVA的基本概念,將其和傳統的財務會計指標體系進行對比,分析EVA在衡量公司價值方面的優勢。爲分析EVA指標體系在我國非完全有效的市場體制下是否能更好的衡量企業價值,本文將提取我國證券市場中一定數量的上市公司爲樣本,對其股價和其EVA、EPS、ROE(後兩者爲傳統會計指標)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用以證明EVA與公司的股價的相關度是否大於會計利潤與股價的相關度。在實證的結論得出之後,本文將針對EVA在激勵機制方面的應用給出一個案例,並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EVA、業績評價、迴歸分析、企業激勵……

【正文】:

一、引言

怎樣的指標體系才能真實的、合理的衡量公司的業績,這是一個財務學界一直討論的問題。這樣一套完善的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有着重大的實際意義,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這樣一套指標去合理的評價我們深滬兩市幾千家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套指標去考覈我們數以萬計的國有企業的老總們;一個有效的業績評價標準也能夠作爲公司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最常見的來衡量企業盈利能力和資產狀況的指標是一套精巧的財務會計比率,比如淨資產盈利率、毛利率、資產週轉率等等,他們都是基於責權發生制的財務會計數據,而這些會計數據並未反映出通漲和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此外會計對資產和負債的計價採用歷史成本原則,對一家公司實際的資產負債水平缺乏合理的評價。

本文就是要去探究EVA指標體系在衡量企業業績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優勢? EVA指標體系在我國非完全有效的市場體制下是否能更好的衡量企業價值?

二、經濟增加值與傳統業績評價指標的對比

(一)經濟增加值的概念

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公司經過調整的營業淨利潤減去該公司現有資產經濟價值的機會成本後的餘額(注1)。其計算公式爲:

EVA=NOPAT—KW(NA)

式中:

KW: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NOPAT:經過調整的營業淨利潤

NA:公司資產期初的經濟價值

經濟增加值指標是在扣除了全部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基礎上來衡量企業價值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經營利潤超過了所有債務成本和權益資本的機會成本時,纔會爲股東創造財富,纔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利潤,即經濟利潤。因此,經濟增加值的提高一方面有賴於有效的經營,另一方面需要對資產負債進行有效的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成本。

如今,經濟增加值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所採用,成爲公司治理的流行工具。而實際上,EVA並非全新的概念,營業收入要高於資金成本,是財務管理的老觀念,但由於傳統會計計算的誤導,這一概念常常被忘卻。EVA的提出使管理者重新關注企業的經濟利潤,而不僅僅是會計利潤。

(二)傳統業績評價標準的弊端

一般來說,人們常常使用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同時也用以評價管理者管理的好壞。這些指標都是建立在會計利潤基礎上的,而會計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企業操縱的現象,這會使這些指標的可信度降低而不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做出正確的評價。因而,將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作爲薪酬激勵制度的衡量標準會產生種種弊端。本人認爲主要的弊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利潤使管理者存在過度投資的行爲。我們知道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管理者存在道德風險和代理成本問題,他們傾向於在任期內使得企業利潤最大化,以便得到最高的個人利益。因此管理者很少考慮股本的資金成本,只要當投資項目的收益率高於債務的稅後成本時,管理者就會進行投資。例如,一個1000萬元的投資項目能產生每年8%的稅後收益,該項目的資金70%用股權,30%用債務方式籌措。假設該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爲10%,稅後債務成本爲5%。管理者在考慮此項目時,由於債務成本5%低於稅後收益8%而有利可圖,會選擇接受該項目。而實際上,用淨現值法計算得出的結論是相反的。8%的稅後收益,在假定每年固定資產淨值不變(即固定資產投入額與折舊相等)的情況下,每年可獲得80萬的現金流入,用10%按永續年金折現的現值是800萬,因而此項目的淨現值是—200萬。若用EVA計算,每年稅後收益爲80萬,資金成本爲100萬,即每年的經濟增加值是—20。無論以NPV還是EVA來衡量均應放棄這個項目。

2、爲了追求賬面利潤,一些企業進行商品搬家,甚至直接在賬目上弄虛作假。企業爲提高利潤會將產品虛假出售,雖然賬面收入增加了,實際上卻只是增加了一筆應收賬款,一筆不可能收回的賬款。另一方面,存貨的無效調撥大大增加了存貨的運輸成本和儲存成本。在下一年度,若公司的銷售狀況並未得到改觀,這種行爲將會持續下去,形成惡性循環,直至該經理離任或是企業破產。因此採用不恰當的業績評價標準最終只能損害股東的利益。

3、追求利潤使經營者過度重視短期利益。例如傳統的會計準則要求把研究開發費用當年記入損益,其結果會使當年的利潤下降,每股收益減少,淨資產收益率降低。另外諸如新產品的開發、員工培訓等爲企業帶來長遠發展的計劃均會在短期內影響企業的利潤。管理者會因追求短期利益而放棄這些計劃。此外,經營管理者的任職期滿之前,爲了使自己任期內有最佳的業績,做出的選擇無疑會使短期內會計利潤最大化。

以會計利潤爲基礎的指標作爲企業經營績效的評價標準,會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目標產生不一致。管理者作爲代理人並不是以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爲經營目標,而是片面追求會計利潤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一目標的偏離使得代理成本急劇上升,股東財富隨之下降。

(三)EVA對傳統業績評價標準的改進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傳統指標體系在衡量公司業績方面的缺點和不足,與傳統的業績評價標準相比,EVA具有以下優點:

1、EVA以股東的角度定義企業利潤(注2)。考慮資金成本是EVA的最顯著特點。在傳統會計方法下,大部分企業是盈利的。然而,儘管會計報表上顯示的利潤是正的,很多企業的盈利並沒有超過股東權益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若股東將資金投資於別的企業將會獲得更高的收益。因此這些所謂的盈利實質上卻是在減少股東的財富。目前有很多國有企業正處於這種狀況。EVA則表明一個企業在一個會計年度所創造或所減少的股東財富的數量,這一指標以股東財富的角度來定義利潤,能夠使股東清楚的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對國有企業來說,國家對國企確定的基本經營效益目標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但是這一目標很難量化。用EVA則可以清楚地反映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EVA等於零,表明企業的國有資產得以保值;EVA大於零,則表明國有資產的增值。因此EVA可以反映出企業是否爲國家創造了財富,是否使國有資產的價值最大化

2、EVA將股東財富與企業決策聯繫在一起。在使用傳統指標作爲業績評價標準時,由於這些指標對業績的扭曲性反映,使得管理者一味追求評價指標的最優而在經營決策中採用次優甚至非優的方案。EVA是一個能直接體現股東利益的指標,對經理而言可以透過三種途徑來提高企業的EVA:提高已有資產的收益;在收益高於資金成本的條件下,增加投資擴大企業規模;減少收益低於資金成本的資產佔用。當管理者在追求更高EVA的同時,也正是在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所有者與經營者目標不一致的矛盾。

3、EVA使管理者強化了資金成本的觀念。企業的價值依賴於投資者預期的未來利潤能否超過資金成本。由於企業自有資本的非償還性與股利支付的非確定性使得有些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忽視了自有資本的機會成本,誤以爲償還了企業債務成本後的利潤即是爲企業創造的財富,結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盲目投資,無形中損害了股東的利益。EVA的使用使管理者充分意識到自有資本的機會成本。只有在收益扣除了所有的債務資金成本和權益資金成本後纔是真正爲企業創造的財富。管理者因而會在關心收入的同時關注資產管理,儘可能加速資產的流動,避免資金的閒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整個企業的運作既有效益,又有效率,爲股東創造財富,也爲自己實現更高的報酬。

總的來說,EVA揭示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體現了價值創造的基本原則,即現金流、風險和回報的持續性。與其它財務指標相比較,它能較好地解釋股東財富的創造過程。

三、我國上市公司EVA與股價的相關性分析

(一)假設的建立和資料來源與樣本選擇

在進行相關分析之前,首先要將會計利潤調整爲EVA。作者在對會計利潤進行諸多調整時,把會計利潤轉化爲經濟利潤,主要考慮了經濟利潤應該包含企業的全部資金成本,使EVA成爲能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的指標。這些調整項目包括:研究發展費用(R&D)及其它費用,戰略性投資,收購的會計處理,折舊等。

此外,在計算EVA時對會計報表中營業淨利潤的調整還包括壞帳準備、存貨等項目的變動,其目的是消除管理者用以平滑會計利潤的機會。透過對會計利潤的諸多調整,用EVA作爲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標準能夠彌補傳統指標的不足之處,從而使得管理者的經營業績能夠得到較爲正確的衡量,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激勵機制也才能更合理、更有效。

本文數據資料均來自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的《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刊登的2002年度滬市469家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摘要及2002年12月31日公佈的滬市2002年12月30日股價資料。爲排除極端值對分析的不利影響,本文在分析時剔除了ST股票及淨資產爲負值或零的股票,最終以441家滬市上市公司作爲樣本。在這441家公司的年報資料中獲得了它們各自的淨利潤、股東權益、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等數據。同時爲排除特殊情況的影響,本文選取了1999年最後一個交易周的的股價平均資料,即以2002年12月30日的5日均價代替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爲股價資料。

(二)指標計算及迴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