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企業績效評價的新指標-EVA

學問君 人氣:3.12W

【內容摘要:】業績評價是適應特定歷史條件下企業管理要求的一種方法,當某種特定評價方法和指標所賴以存在的環境和管理要求發生變化,其業績評價方法和指標也應進行適當的變革,從而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EVA反映了資訊時代財務業績衡量的新要求,因此是一種可以廣泛用於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業績評價指標。本文以剖析目前以淨利潤評價指標爲主的經營業績評價系統存在的問題爲切入點,較詳盡地介紹了EVA指標的特點、實用價值及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目前我國企業業績評價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企業績效評價的新指標-EVA

我國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多年來一直是一種以根據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計算的淨利潤指標爲主。1992年,國家計委、國務院生產辦、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了工業經濟評價考覈指標體系,包括六項指標。1993年頒佈的“兩則”、“兩制”中,規定了8項財務評價指標。1995年,財政部發布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0項指標。1997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又修改了原來的工業經濟評價考覈指標,由6項調整爲7項。1999年,財政部、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國家計委聯合頒佈了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包括8項基本指標、16項修正指標和8項評議指標。儘管該套指標體系以資本運營效益爲核心,採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和採取多因素逐項修正的方法,以統一的評價標準值作基準,運用系統論、運籌學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實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其科學性、規範性、公正性均克服了過去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是由於其選擇的核心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因此,它並未改變我國傳統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以淨利潤以及在淨利潤基礎上計算出的指標爲主的主要特點。根據現代財務理論,利潤並不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更不是企業價值的體現。企業的利潤只是會計學權責發生制的產物。它是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將一定期間的全部收入與全部成本費用配比的結果。因此,這些指標難以公正、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經營者業績,只會使企業績效狀況產生扭曲。這種以建立在會計收益基礎上的淨利潤評價指標爲主的經營業績評價系統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忽略了對股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容易使企業經營者產生“資本免費”的幻覺。

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的成本,而對於股權資本成本則作爲收益分派處理,使得對外報告的淨收益實際包括兩部分:股權資本成本和真實利潤。如果企業公告的淨收益爲零,閱讀者必會認爲所有資本都得到了補償。但實際上此時獲得補償的只是債務資本成本,股權資本成本並未得到補償。顯然,會計利潤並不是企業真正的利潤。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潤低於資本成本,儘管公司仍要交納所得稅,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樣,實際上它已處於“經濟虧損”狀態。只有股東資金的成本像其它成本一樣被扣除之後,剩餘的纔是真正的收益。更爲重要的是,它使資本的使用者——企業經營者形成“免費資本”的幻覺,誤認爲權益資本是一種免費資本,可以不計成本,隨心所欲地使用,結果造成企業的經營者根本不重視資本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股權資本的極大浪費,以至於不斷出現投資失誤、重複建設、效益低等不符合企業長期利益的決策行爲。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任何一項資本都是具有機會成本的,權益資本作爲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本來源,同樣也是具有成本的。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如果一個企業的股權資本不具有成本,那麼企業對資本的使用就會沒有任何約束,就會造成投資膨脹和社會資源浪費,並且從資訊有用性的角度看,企業賬面成本就會脫離於其社會真實成本,企業的盈虧也就沒有多少經濟價值。如果一家企業在社會平均報酬率爲10%的情況下只能達到8%的資產報酬率,那麼這個企業在賬面上就應該是虧損2%的幅度,而不是盈利8%。

第二、按現行會計制度計算出的淨利潤存在某種程度的失真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