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物理電學思維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W

摘要:對於大多部分學生來說初中物理是一門較難的學科,其要求具備較高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尤其是初中物理電學方面,是學生最難理解的部分,所以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不斷地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時刻加強學生的電學思維訓練,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物理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學生面對初中物理電學課程的時候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從所學的知識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對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從中發現學習初中物理的樂趣,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初中物理電學思維研究論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電學;思維訓練;方法

電學是初中物理較難的章節,也是中考中的重要內容,由於其難度較大,學生往往在接觸初中物理電學的時候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感覺,甚至有的'學生從一開始覺得電學難,就放棄了電學的學習,成爲初中物理課堂的後進生,非常不利於未來長久的學習,所以在初中物理電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優秀的邏輯性思維能力與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對所學的電學知識有更爲透徹的理解與認知,提高學習物理電學課程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物理電學課程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加強初中物理電學思維訓練的必要性

1.提高學生對於科學知識方面的素養。因爲初中物理電力教學中存在很多的教學規律與核心概念,都需要學生去一一瞭解,如果採用枯燥、老式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參與初中物理電學教學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而如果教師在初中物理電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夠讓學生透過觀察物理現象來探索事物之間的本質特徵與共同屬性,從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並且學生能夠明白學習初中物理電學的實用性與重要性,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提高自身的物理素養,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2.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的素養。因爲在初中物理電學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才能瞭解電學的具體流程,透徹掌握所學到的物理電學知識,所以在初中物理電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本着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的態度,能夠尊重科學,將來自己也成爲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創造型人才。3.培養學生科學應用素養。在初中物理電力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也是間接地讓學生不斷地去動手和動腦,而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動手操作實驗,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合理應用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這樣才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用科學知識去解決、分析問題。

二、加強初中物理電學思維訓練的方法

1.建立科學的物理模型。要想加強初中物理電學思維訓練,首先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建立科學的物理模型,讓學生對所學到的物理電學知識先有一個整體的瞭解,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清晰的思路,例如在研究電場中關於運動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把物理粒子的重力簡化一點,多一些力學中的勻強磁場,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到的內容,從而能夠開動大腦去解答電力問題。

2.重視“電路變化”分析。在初中物理電學教學中要想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首先教師要重視“電路變化”環節的分析工作,學生只有反覆練習“電路變化”環節,才能充分理解電功率、電流、電壓、電阻相關知識點,從而相互聯繫,共同應用在習題中,進而對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知,也能夠更好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與發散性思維能力。對於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要重點講解,例如一些比較複雜的電路圖,學生往往難以區分是並聯還是串聯,這時教師可以把這些電路圖分解爲簡單的等效圖,讓學生一目瞭然,從而透過分析電路圖,明白電路真正應該怎麼走。3.引導學生加強歸類與總結。在初中物理電力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加強歸類和總結,因爲雖然學生不斷重複練習一些例題,但是在解答過程中還是會出錯,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歸類與總結,學生腦海中就會有一個完整的電學知識體系,例如電熱、電阻、電壓、電流的計算等,這樣學生在腦海中相互聯繫起來,才能熟練解答問題,並且做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在電力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動手、多思考,這樣才能夠做到融會貫通,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總之,在初中物理電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物理課程中感受到樂趣,提高參與物理課堂的積極性與自主性,並且對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起來,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琪,胡揚洋.物理教學設計比較研究的基礎與方法論探詢:以初中物理“壓強”教學設計爲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5(6):129-131.

[2]謝東英.論初中物理教學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和過程[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