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探英語課堂中提問的技巧

學問君 人氣:1.95W
淺探英語課堂中提問的技巧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英語課堂教師提問的重要性和目的,分析了由淺入深的五類問題,以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並且說明了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回答應作出積極的反應。

關鍵詞:提問技巧 由淺入深 反應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循序漸進的問題。上課時充分發揮問答法的優越性,把英語課堂變成活潑、有問有答的場所,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一、教師提問的目的
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是師生間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師提問的首要目的在於鼓勵和引導學生由認識的現實階段向潛在階段發展,這是提高認識能力的必經階段;提問還可以啓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開展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教師透過提問,可以瞭解學生對所教內容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從而對症下藥,提高教學效果。提問還可以創造大量的課堂實踐機會,有利於學生掌握所學的語言材料。
二、問題的種類
希頓(Heaton)根據布盧姆(Benjamin Bloom)對問題的分類法,提出在外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由淺入深的五類問題。現以Take care of the earth (Unit 12 Book II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試用教材)爲例,分述如下:
第一類:記憶問題(Recall Questions),又稱知識問題(Knowledge Question),這類問題比較簡單機械,答案是課文裏現成的,學生只要記住所學內容,便可將答案與問題對上號。如:
1. When we say we must take care of the earth, what do we mean?
2. Pollution is beginning to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even to our lives. Is that right?
第二類:理解問題(Comprehension 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及其內在聯繫並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加以綜述。答案或是分散在課文裏,或是暗含在課文的內容裏。如:
1. Is air pollution only kind of pollution?
2.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we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第三類:應用問題(Application 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新的情況下加以應用。如:
1. Why was the earth polluted when the man first made his fire?
2. Why was pollution not so serious many years ago?
第四類:創造性問題(Invention 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綜合分辨,辨明真僞,找出原因,作出創造性的回答。如:
1. Why do we say the rise in population is part of the pollution problem?
2. In the writer’s opinion, who have been polluting the earth?
第五類:評價問題(Evaluation 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對不同的觀點和價值發表自己的看法。如:
1. What should we do to take care of the earth?
2. Is there any hope that we can get rid of pollution? Why?
以上五類問題中,前兩類比較簡單,屬較低級的問題(Lower-order Questions);後三類問題比較複雜,答案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學生必須開動腦筋,進行綜合分析和歸類,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這三類問題屬於較進階的問題(Higher-order Questions)。但正是這後三類問題最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水平,也最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活用能力。而一般課本中所缺少的也正是這三類問題。
三、提問的技巧
同樣內容、同樣數量的問題由於提問方法不同而效果迥異。因此,應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必須掌握提問的技巧,關鍵在於處理好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先後次序的安排、提問的時機及對象等關係。
1.問題的難易程度必須適合學生的水平。問題太易,沒有啓發作用,也達不到提高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與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問題太難,學生望而生畏,挫傷學習積極性,起不到引導作用。掌握問題難易程度的原則是稍難但未超過學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