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語文課堂外國文學教學有效實現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5W

文學是由語言、思想、情感、意象、情境等等這些如同瓦礫片羽的細碎元素架構而成,無論怎樣對文學進行改良,文學都是以同樣的步驟“鍛鍊”出來,具有普遍性。這很容易讓人忽視文學對個體性的作者的獨一無二的訴說,也容易讓人忽視作品對不同社會、地域、風俗習慣等等的個性化表達。換句話說,人們忘記在共性中找到個性。所以對於高中學生來說,要想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多方涉獵,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方面進行涉獵閱讀。然而,有許多學生仍對涉足異域文化充滿芥蒂,無法激起熱忱的閱讀熱情。這就導致學生無法曉知外國文學的豐富性、特殊性,也使得學生所建構的文學知識體系很容易被瓦解。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將外國文學納入閱讀範疇,並能從共性中看到特殊性。

高中語文課堂外國文學教學有效實現論文

一、從外國文學典型形象切入,讓學生從共性中看到個性

郭沫若說,文學對社會具有規範作用。這是從文學的實用價值來看。文學還具有它的美學價值。一個個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一項美的藝術,吸引着讀者進入人物的世界,感受人物的人生,獲得情感及思想的審美感受。由於文學是以社會爲土壤孕育而出的,所以文學必然反映着社會的某種存在狀態,不同的社會、地域,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文學風格、內容、不同的思想觀念。我們對文學多種多樣形象的涉獵也是在進行文學知識的累積。因此,高中語文教材愈來愈趨向內容的豐富化、個性化特點,各種體裁,各種題材,中外古典、經典著作長短相雜,錯綜排列,無不讓人眼花繚亂。但受閱讀習慣影響,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冷落外國文學,忽視文學文字中存在的民族性價值。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文學觀念,將外國文學重視起來,豐富學生內在的文化底蘊。從外國文學典型人物切入,彰顯文化、習慣等差異,從共性中找出個性,激發學生閱讀慾望。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爲例,它是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樣表現着永恆的主題,愛情,這與很多作品都存在着某種共性。但如果將其看做平常的愛情小說,便抹殺了這一偉大作品的深刻內涵,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共性中找到特殊點。最佳的途徑是從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入,分析人物的狀態,瞭解其悲劇狀態。對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如作者表現羅密歐對朱麗葉那種此志不渝的感情的?大部分悲劇實質上都是性格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又是什麼造成的?等等。從一些語言和行爲上可以看出,當朱麗葉躺在墳墓,羅密歐暴躁狂怒,恐嚇僕人、咒罵墳墓、立志殉情、與帕里斯決鬥,以此來表現自己對朱麗葉的依戀。其愛情悲劇除了封建世仇及家長制,還與羅密歐的急躁性格分不開,在這裏,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羅密歐這一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探討。雖是節選,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個人物卻血肉飽滿,表現出美學藝術力量,感染着讀者。從人物切入,學生更自然的親近對文字的閱讀,並充分挖掘一字一句,充分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

二、圍繞同一結局對比中外不同觀念,從共性中找到特殊點

七情六慾是人類都在歷經的,不論古今,不論中外,這是人類的生存共性。這些共性也表現在作者的文章中。雖然如此,但受生活環境、知識經驗、價值觀、世界觀等等的不同影響,我們又會在共性中看到某種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形成差異,構成豐富點,讓整個世界多彩紛呈。所以,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外國文學以一種與中國文學觀念對比的姿態展現出來,這可充分體現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讓學生在對比中對外國文學形成深刻印象。當然,一篇文章不僅僅是個人情感、地域文化背景的結晶,還是社會習慣、時代背景、社會觀念等等孕育而生的,所以,對比,在共性中找到特殊點更顯得十分重要。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爲例,莎士比亞藉助這兩個中心人物爲我們展現了一幕愛情悲劇,促成這一幕悲劇的`是封建世仇及家長制,朱麗葉的父母爲了維護家族的榮譽和勢力,不惜犧牲自己女兒的幸福,讓朱麗葉嫁給帕里斯。這實質表現出保守狹隘的舊觀念、舊道德與新觀念的強烈碰撞,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也如此。一些家長講究“門當戶對”,不惜“棒打鴛鴦”,造成男女爲愛殉情。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祝英臺等等。在這裏,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共性中找出特殊點,讓《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這些中國關於愛情的文學結局形成對比,如比作磐石和蒲草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再如雙雙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對比的方面可由學生來選,可以是文化背景、時代背景、結局的編排方式、讀者可能獲得的審美體驗等等方面進行。

三、從作家的生活軼事切入,從共性中找到個性

“知人論世”是一種古今中外通用的哲思,短短四個字,極準確地闡述了人自身對行爲的影響及決定作用。關於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都點染着作者人格魅力、情感思想張力、生平歷事的色彩。所以,教師不妨從作家這個“人”切入,爲學生講一些作家的生活軼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向學生推介外國文學作品,讓學生從作者的生活態度,處事風格入手間接地獲得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可以說,每一個作者都是個體性的,從作者入手,又見出作者筆下文字的特殊性。以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爲例,這一短篇小說也被譯作《最後一片葉子》,被列爲世界優秀短篇小說的行列。這一短篇小說作於作者投入第二段婚姻之後,第二段婚姻並沒給歐亨利帶來幸福,反而使其更加壓抑,很快,它與第二任妻子決裂,開始抑鬱寡歡,它酗酒、賭博成性,一週只在第七天的時候寫一篇短篇小說。就在這一年,歐亨利《最後的常青藤》出爐。這一生活故事雖然充滿負面情緒,但學生能透過它認識這位被人非議的作家,並興趣漸濃地投入到閱讀中,感受其文字的特殊性。這時,學生會覺得最後的常青藤葉也象徵他內心對人間的一絲希望。外國文學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將其省略,或一帶而過,敷衍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挖掘外國文學中個性化的東西,幫助學生看到不同民族所進行的文學創造的特殊性和豐富性,進而使學生獲得對外國文學審美閱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