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

學問君 人氣:1.53W

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學生理性思維的水平,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淺談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

一、操作有序

思維是由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操作學具,促使其順利到達認知的彼岸。例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教師共安排了3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階段,用8根小棒擺正方形,再用8根小棒擺三角形,目的是讓學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體或擺圖形往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剛好分完,一種是分後還有多餘,從而引出“餘數”概念,揭示課題“有餘數的除法”。第二次是圈點子,15個點子,3個1份,有幾份?4個1份,有幾份?還多幾個?5個1份、6個1份、7個1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餘數”和“有餘數的除法”,弄清商和餘數各表示什麼。第三次操作是例題教學,“20個乒乓球,每6個裝1盒,可裝幾盒?還剩幾個?”師生討論後列式:20+6=3(盒)……2(個)。然後學生獨立操作列式:“21個乒乓球可以裝幾盒?還剩幾個?22個、23個、24個呢?”這裏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操作引導學生觀察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以便得出“餘數都比除數小”的結論。接着問:“如果餘數與除數一樣大,行嗎?爲什麼?餘數比除數大呢?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在操作、交流、討論的基礎上發現,如果餘數大於或等於除數,乒乓球還可再裝一盒,從而輕鬆得出結論“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假如沒有學生的操作參與,學生對這個結論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發現操作背後存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經歷並逐步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二、觀察全面

觀察是思維的門戶。優化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數學觀察力強的人,善於發現圖形的特點、數量關係的特徵和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而進行正確恰當的判斷、合乎邏輯的推理和準確迅速的運算。因此,發展數學思維必須重視數學觀察力的培養。觀察一要有明確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順序,三要與思維和想象相結合,善於比較,從而提高觀察的效果。例如,三年級教學“積的變化規律”,先讓學生口答算式結果,教師板書:

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後引導觀察:仔細觀察上面4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了,積也變了)把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相比。第二個因數是怎麼變的?積呢?你還能從哪些算式的比較中得出這個結論?如果把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你又能發現什麼?第四個算式與第一個算式比呢?這樣從上向下觀察,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如果從下向上觀察呢?透過這些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很順利地得出積的變化規律。

以上教學從整體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體,從上向下、從下向上、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觀察,既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使學生學會了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等數學思維的'方法。

三、設問精當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有了問題纔會去探索,只有主動探索纔會有創造。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幾道有思維價值、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學、自探,然後得出結論。教師重在授法,學生貴在領悟,學法滲透於教法之中。例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開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麼有關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學生出現種種猜測後,藉助多媒體電腦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越長,面積越大;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越長,面積也越大。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第二個問題提出後,馬上放手,引導學生用邊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各種不同的長方形,並把所擺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記錄到表格中。在大量具體數據展現在學生面前,並讓學生充分表述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之後,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觀察表格,回想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你們發現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藉助具體數據,很快得出了“長方形面積=長×寬”的結論;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經過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擺長方形時,橫着一排擺幾個小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幾釐米;豎着擺這樣的幾排,長方形的寬就是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排數=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因此,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以上教學,教師透過精心設問,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開展了積極的智慧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切實的培養。

四、點撥精巧

學貴有思,教重在引。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出現思維障礙而無法排除時,教師要充分運用引導、點撥這一教學手段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達到自主參與、自覺發現、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識的目的。教學中點撥一是要“準”,要在學生思維的堵塞處、拐彎處予以指導和疏理;二是要“巧”,在學有困難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時,在中等生“跳起來摘果子”力度不夠時,在優等生渴求能創造性地發揮其聰明才智時予以點撥,使其茅塞頓開。例如“角的認識”一課的教學,在學生認識了角是平面圖形和畫角的方法後,接着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問題時,先讓學生畫一個角,看看誰畫的角大,找典型的兩個學生畫的角(實際角不大邊較長和邊不長角較大的)投影展示,讓學生比較一下誰的角大。學生回答不一致,認識有難度。教師把邊較短的角的兩邊順着延長,再讓學生把各自畫的角兩條邊順着延長,組織討論得出角的大小不能看邊的長短。到底與什麼有關呢?教師繼續引導點撥:讓學生拿出活動角(每生活動角的邊長都相同),再組織小組討論如何使活動角大些或小些,經互相啓迪學生理解了把活動角兩邊拉開得大些角就大些,再讓生隨意拉一下活動角固定下來小組內比一比,說一說誰的角大,並說出理由。透過爭論,加之教師的適時巧妙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弄清了角的大小與誰有關。可見,課堂上的靈活點撥是一種藝術,如果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比作畫龍的話,那麼,教者根據教學內容的精巧點撥就是點睛了。課堂上教師適時適度的點撥,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五、優化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語言的內化而內化。語言的逐步掌握和不斷髮展,推動着學生的思維內容日益豐富,調節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完善,從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要透過有意識的語言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常用的做法有:讓學生說操作的過程,說課本上插圖的圖意,敘述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說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及公式、法則的推導過程等。例如,“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在複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後,啓發學生思考:“你能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也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出它的面積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嘗試操作。有的同學透過割補把一個等腰梯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有的同學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並分別計算出了梯形的面積。在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後,教師引導學生藉助語言,對感性材料進行概括。“觀察並思考,你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你能找到計算梯形面積的方法嗎?”學生透過看、想、議,最後正確完整地表述出結論。實踐證明,透過有序的語言訓練,由培養學生語言的邏輯性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其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