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數學思維在課堂提問中的培養策略

學問君 人氣:9.14K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的真正組成部分是問題和問題的解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中,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並能積極主動地想問、敢問、會問,這是我們教師一直在探求和摸索的。筆者結合自身的一些課堂片段,談談自己的想法。

淺談數學思維在課堂提問中的培養策略

一、巧設情境,使學生想問,開啟數學思維之門

“問”的前提是生疑,好奇心是對所有事物產生思考和探索的驅動力。如何讓學生生疑?創設問題情境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三角形全等判定”第1課時的匯入設計

師:(引言)我們知道,如果兩個三角形全等,那麼它們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反過來,根據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如果兩個三角形滿足三條邊分別相等、三個角分別相等這6個條件,就能判定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師:(發問)是否一定要滿足6個條件才能保證兩個三角形全等呢?(學生思考)

師:若從6個條件中選出部分條件,你覺得可以從哪兒入手研究呢?

(師生活動後,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可以從“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的順序尋求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條件。)

師:當滿足一個條件時,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學生活動後,明確只滿足一個條件不能保證全等。)

師:當滿足兩個條件時,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師生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問題,老師邊巡視邊解答,交流後,明確當兩個條件滿足時,也不一定全等。)

師:當滿足三個條件時,兩個三角形全等嗎?滿足三個條件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情況呢?

生:三邊、三角、兩邊一角、兩角一邊等四種情況。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邊分別相等的情況……

在此匯入中,隨着問題的應境而生,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充滿了對知識的興趣,從中也經歷了學習數學、研究數學的'基本步驟,他們的思路在活動中逐漸清晰,數學的思維之門也隨之徐徐開啟。

 二、合理評價,使學生敢問,搭建數學思維橋樑

在進行課堂問答的過程中,要善於利用評價的藝術,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他們敢問。

如:在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有這樣一個題目: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是3cm和7cm,則它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回答說是13cm和17cm。此時我並沒有直接說他的答案是不正確的,而是先問:“你是怎樣思考的?”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當腰長是3cm時,底邊長是7cm,此時周長是13cm;當腰長是7cm時,底邊長是3cm,此時周長是17cm。”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立即給予讚揚,說他的想法非常好,考慮到等腰三角形中邊長的不同角色(腰長和底邊之分)。然後我問了一句:“關於三角形中的邊長關係我們還應考慮(什麼)?”還沒等我說完,這位平時膽子不大的同學立即打斷了我,還大聲說:“老師,老師,我知道了,還要考慮三邊關係。”接下來他的解答更遊刃有餘了,明確了最後正確的結果,還歸納、瞭解這類題的一般方法和注意點,真的很棒。

在課堂中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評價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爲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搭建了一座和諧的橋樑。

三、引導發散,使學生會問,促進數學思維發展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可透過各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散,讓他們學會提問,拓寬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我個人認爲行之有效的是進行問題變式。例如,“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般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困難的,順題深入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變式1:順次連結梯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麼四邊形?

變式2:順次連結矩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麼四邊形?

變式3:順次連結菱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麼四邊形?

變式4:順次連結正方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麼四邊形?

變式5:順次連結什麼四邊形中點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

變式6:順次連結什麼四邊形中點可以得到矩形?

又比如,在學習實際問題時,碰到一個“工程問題”:一件工作,甲單獨做需20小時完成,乙單獨做需12小時完成。甲先單獨做4小時,然後乙加入合作,那麼兩人合作還要多少小時能完成?在原題已解決的基礎上,我就啓發學生提出以下一些變式問題:

變式2:一件工作,甲單獨做需20小時完成,甲、乙合做需7.5小時完成。甲先單獨做4小時,然後乙加入合作,那麼兩人合作還要多少小時才能完成?……

這樣的變式問題尊重學生的原有基礎,改變已知中的某些條件,或改變結論中某些部分的形式,從而拓寬、加深學生的提問層面,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最重要的活動不是講課,而是“組織學習”。而課堂提問正是有效“組織學習”的重要環節,可以在不動聲色中讓學生得到獲取數學知識的快樂,可以在無聲無息中讓數學思維在問題之中自由成長,也能使課堂在“潤物細無聲”中變得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秦素雲.優化課堂提問,啓發數學思維[J].考試周刊,2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