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享受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

學問君 人氣:4.79K

----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教學反思

淺談享受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

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內容我曾經教過幾次,但每次教學後的收 獲都不一樣的,下面就結合實際教學,簡單的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第一次實踐:

一、基本訓練

1、說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6和10; 3和11; 12和36; 13和52; 2、4和9; 4、12和24

2、 比較下面分數的大小。

和 和

說說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理由。

3、出示: 和 你能直接比較嗎?爲什麼?(與剛纔的兩題有什麼區別)

二、新授

1、提問:既然不能直接比較,你能想辦法對這兩個數進行比較嗎?

2、學生嘗試練習。

3、 反饋:

第一種:化成同分母。

第二種:化成同分子

還有別的方法嗎?

第三種:化成小數(學生只說出這三種)

思考:這幾種方法中,你覺得哪一種最可取?爲什麼?請舉例。

4、 請看書本上爲我們推薦了哪一種?

自學課本:

(1)爲什麼書本上說“通常”要先通分?

(2)書寫的格式是怎樣的?

(3)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準備提問?

5、 嘗試練習:試一試

反饋:三個數你又是怎樣比較的?

……

思考:

這是一篇我曾經認爲比較優秀的教案,我能按這個教案順利地進行教學,但透過近期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特別是新課程理念的充實,以及自己教育實踐的不斷更新,想到了幾個問題:(1)基本練習第1小題爲學生複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起到鋪墊的作用,對於這類的複習題的出現,學生容易想到要解決今天新課的知識就要用到這些知識,那麼教師的課堂設計是否有限制學生思維的作用呢?(2)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完全是在教師的課堂設計之中,這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嗎?(3)既然問學生這幾種方法中,你覺得哪一種最可取?爲什麼?還有必要請學生看書本上爲我們推薦了哪一種方法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爲一名發現者和探索者,是不需要別人指點和暗示的。我也覺得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師經常給學生推薦書本上的方法,學生就不敢“胡思亂想”了。

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於上面的想法,我又進行了第二次實踐。

第二次實踐:

這次教學是開門見山就請學生比較 和 的大小,以避免鋪墊部分的干擾,影響學生的發散思維。

片段實錄: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請比較 和 的大小

生:嘗試練習。

師:請學生彙報比較的過程。

生1: 大,因爲4÷3大於5÷4。(一部分學生猶豫)

生2:不對, =0.75, =0.8,應該 <

師:還有別的'方法說明這兩個數的大小嗎?

生3:畫圖表示,畫兩個單位“1”,用陰影部分表示 與 。(學生上臺畫圖,並解釋)

生4:分母翻倍法,使分母變成相同,比較分子。(就是通分母的方法)

師:還有嗎?

生:(思考着)

生5:分子翻倍法,使分子變成相同,比較分母。(就是通分子的方法)

師:有時可以把一個數看成相加或相減得到的。

生6:(迅速反映)1- <1- ,同一個數減去不同的數,減去的數越大,剩下的越小。

生7:不知我的方法對不對,用一個數去乘這兩個分數,得到的結果大的,這個分數比較大。

師:這個數應該是怎樣的數,請你舉例說明。

生7:20× =20÷4×3=15,20× =20÷5×4=16,所以 大。

生8: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二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左邊;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一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右邊,然後比較兩個積的大小,哪一邊的積大,這邊的分數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

師:在這7種方法中,你們覺得哪種方法最容易理解?

生:一樣的。

師:請用你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較 和 , 和 的大小。

生:竊竊私語,有好些方法不能用了。

生9:彙報答案。

師:比較分數的方法很多,我們要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

……

反思:

透過教師對兩次課堂教學的比較,以及課後對學生的訪談,給了我很多啓示:

1、教師應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從上面的教學中可以看到,在第二次教學中去掉第一部分基本訓練後,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反思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我認爲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樣的課堂教學。在交流中,學生把自己在分數大小比較時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表述出來,尤其是有幾位學生還提出了與書本上介紹的方法不相同,卻也十分科學的方法。如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二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左邊;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一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右邊,然後比較兩個積的大小,哪一邊的積大,這邊的分數就大。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透過交流、碰撞,激活思維,促進了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等良好品質的培養

2、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進行系統整理,透過分類、舉例、轉化、比較、聯繫、探究等活動,將課本中結構嚴謹的規則轉化成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便於學生長久儲存和隨時提取的知識。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於分數大小比較的各種類型、方法及其來源,不再是堆積而成的“知識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識鏈”。知識只有形成“鏈”,才能發揮整體功能。 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頭腦中不斷形成有層次的、條理化的“知識鏈”,大大提高知識的檢索、提高效率。今後學生遇到比較兩個分數大小時,就能充分利用頭腦中的“知識鏈”,精確靈活地進行比較。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在平時多啓發、引導,拓寬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活。

3、教師應該要有向書本質疑的勇氣。如第二次實踐中學生想到的方法: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二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左邊;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一個分數的分母,所得的積放右邊,然後比較兩個積的大小,哪一邊的積大,這邊的分數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 ,其算理與一般方法先通分後比較是一樣的,而且省略了通分的過程。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交*相乘,所得的積是在取得公分母情況下的各自的分子,分數單位既已一致,分子的大小就可以比較出分數的大小。但在這比較過程中,省略了通分,也就看不到公分母了。爲什麼這種簡便方法書本不介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