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十篇

學問君 人氣:2.56W

第一篇: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十篇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過程中,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已經深入人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從合作小組的建立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高職英語;翻轉課堂;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起源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等。在新型教學模式普及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斷的發展。基於此,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的運用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還需要先建立合作小組。小學生活潑好動,可以以前後座爲單位,將學生分爲6~8人的小組,每組設立一名組長,負責小組合作的組織事宜,教師在考覈中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提高小組之間的競爭。當然,這主要是在第一學期的實施策略,當學生彼此之間相互瞭解後,教師對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後,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在具體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數學學科的特點,增強教學的邏輯性,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數學對邏輯思維有一定的要求,思維邏輯能力的提升,不僅能方便數學學習,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大有幫助,所以在當前教育中備受關注。邏輯思維應從小培養,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增加了數學教學中的困難。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增強意識,注重語言表達

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樹立起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識,且要從一年級時就抓起。由於年齡限制,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較弱,通常到三年級後纔有明顯改變,所以每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和重點都不同,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比如剛接觸數學時,應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願意和數學接觸,打牢基礎知識,學會辨別最常見的單位概念,包括數字大小、距離長短等。識數之後,可結合教學進度,適當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其從形象化思維逐漸朝着抽象思維過渡。加減算法是小學數學的基礎內容,教師應當透過多種渠道,令學生對加減的原理和數字規律進行了解。比如小組共有5人,5個座位,走掉一個,就會空出一個座位。而如果進來一個,就會出現座位不夠的情況。或者透過三個小組不同人數的對比,以及如何分配,才能讓三個小組人數一樣多。過程中的對比、分析、概括等都是思維邏輯的關鍵。因此,教師有必要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有些教師認爲,語言表達是語文學科,數學主要是跟數字打交道。其實有失偏頗,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溝通的載體,語言邏輯也屬於邏輯思維範疇,教育應培養出實用型的人才,不但具備專業知識,還能夠把邏輯思維和思考方式用語言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所以,教師在平常課程中,還需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對概念的概括,加減法的總結等。

2、更新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對於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極其重要。在當前教學中,藉助形象事物進行講解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減輕學生理解的困難,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而且這種方式,可以避免理論知識太枯燥,能夠吸引學生興趣。今後要做的是,在此基礎上,融入邏輯思維鍛鍊,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強大起來,應該防範學生對各種道具形成依賴,意識懶惰,不願主動思考。比如在講《釐米和米》時,可先給出一些實物,然後令學生髮揮想象,聯想相關事物,並能對其長度作出大概判斷。《認識角》時,教師經常會舉鐘錶爲例子,不妨略過實物環節,由小學生主動去想象,尤其是角的移動和變化,如果有實物在手,很容易辨識,但如果僅憑想象思考,對不少學生來說都很難。小學數學的知識相對較爲零散,以基礎知識爲主,所以需要合理設計課程,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較爲完善的體系,這一過程會對學生的概括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幫助。課堂上應掌握多種方法,並靈活運用。比如分類比較法,數學學科非常龐大,爲防止亂成一團,內部知識都有較爲系統的分類,而且不論是分類內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異同性。概括和歸納是另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同一本質屬性的事物進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從中獲取新的認識。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定理,爲計算提供了技巧,可以縮短浪費的時間。當然,教師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和實際需求,選擇最爲適應的方法,使得教學效率達到最高。

3、加強練習,積極參與實踐

邏輯思維能力需要經過不斷練習,積累經驗,才能逐步增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準備各種能夠鍛鍊學生邏輯思維的習題,供他們練習。所選習題需要跟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具有啓發性和一定的邏輯,如有必要,可以準備一些易錯題,令學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經常舉辦實踐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夠實現理論實際的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對稱、平移和旋轉》一節,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利用木條、膠水等工具,製作出對稱圖形。這需要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深刻地理解,然後逐步探索製作方法,基本相當於理論運用到實際中的過程。校園也可以設定一些相關活動,如數獨遊戲、數字推理等,令學生根據給出的數字和條件,能夠推理出最終結果。

三、總結

總之,在各種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啓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從小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學會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作者:白先玲 單位:沛縣正陽小學

參考文獻:

[1]吳雲英.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教學研究.2014,15(8):52-53.

[2]盧綸.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6,32(8):98-99.

[3]劉偉.淺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未來英才.2014,16(8):69-70.

[4]馬翠雙.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14,17(2):120-121.

第二篇:小學數學單元感受小研究設計思考

生本教育是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的一種教育理念。生本教育體系及其獨具特色的兒童觀、教學觀以及課程觀等給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很大的啓示,並且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編寫了生本教育小學數學教材。教材由“感受—認識—熟悉”三個部分組成。本文主要是對小學數學單元感受這部分的小研究的設計的一些思考。單元感受小研究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對整個單元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有一個框架性的大體瞭解,並激活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這部分知識的儲存。因此單元感受小研究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重大。

1.設計單元感受小研究應把握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小研究設計目的明確,研究題目清晰,通俗易懂,不能出現概念性錯誤。吳文俊院士認爲“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數與形,這兩個基本概念是整個數學的兩大柱石。整個數學就是圍繞着這兩個概念的提煉、演變與發展而發展的。”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則都源於客觀現實世界,正確反映了客觀世界在數與形方面的規律性,數學結論被證明是經受了人類長期實踐檢驗的客觀真理。數學已經建立了嚴密的科學體系,數學學科可以分爲若干分支學科,數學理論的建立在邏輯上具有嚴密性,數學結論具有清楚性、確定性。數學理論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發展。這說明數學是一門科學。所以,在設計數學單元感受小研究的問題時必須科學、清楚、準確。問題的表述形式多樣,可以文字敘述,可以圖文結合,可以圖畫表示,但設計的問題不能使人產生歧義。

(2)精練性原則

精練是指研究的問題題量要適中,研究的問題對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難點有幫助。感受的目的是爲了激活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生活儲存,爲新知識的重難點攻破做鋪墊。所以題量要精簡,否則把單元裏的各知識點全都進行感受,不僅主次不分,而且浪費時間。

(3)淺入性原則

淺入是指小研究的問題不能太深奧,應從簡單核心的問題入手,爲學習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作鋪墊。同時,重視學生差異性,針對研究問題,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下筆,能寫出深淺不同的研究結果。

(4)開放性原則

開放是指學生研究學科知識的同時,允許學生把自己平時的閱讀積累、生活積澱、個人思考與個性感悟寫進小研究裏。可能學生感受到的,寫下來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沒關係。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透過引導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和思考,使學生得到學科問題的最終正確答案。

2.設計單元感受小研究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1)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找到“學生”與“小研究”之間的基準點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旋圖,它表明認識的螺旋是開放的,其開口是越來越大,意味着兒童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知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知識和思維是互相聯繫的,在讓學生完成小研究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小研究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在做小研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發展。

(2)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關注“小研究”和“生活”之間的聯結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社會生活是豐富的、複雜的,讓學生研究相關的生活問題,使小研究充滿生活氣息。在完成單元感受小研究時,做和接觸是第一位的,對知識點的內容允許不足,允許正確,允許錯誤,允許檢視,允許交流,允許繞道而行,採取其他實驗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活動時,不急於對學生的活動做是非的判斷,不刻意用規範的正確答案去作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反思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教師應做的工作是保證課堂中學生活動要始終指向問題,而不是指向問題的正確結論。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革,使之成爲兒童自己的課堂。單元感受小研究注重學生的感悟。生本教育認爲,感悟是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的聯繫和對事物實質的深刻認識、透徹理解,是學生形成思想、智慧的基礎。由此,有利於學生的感悟和依靠學生的感悟成爲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的顯著特徵。而爲學生創造感悟條件,而非代替他們感悟則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質量的感悟的一個條件。只有這樣,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纔不會被壓抑,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

作者:李雪梅 單位:天河區駿景小學

參考文獻:

[1]吳文俊.吳文俊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樂.感悟學習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

[4]楊暘.關於生本教育幾個基礎性問題的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07

[5]俞求是.試論數學的科學性及其特點與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8

三篇:小學數學對話教學研究

衆所周知,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數學都是一門重要且有價值的學科,因其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應積極探討創新方法,着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課堂教學最爲關鍵環節,就成了教學方式轉變的突破口。

一、對話教學的基本概念

“對話”是人類用言語進行交流、相互溝通的過程和形式。從廣義範圍內思考,“對話”不僅僅是言談這樣簡單,戴維伯姆還提出“對話從本質上來理解問題”的觀點。也就是說對話除了語言交流外,還是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對話教學”,就是抓住對話的特性,將其運用於課堂,有利於協調教與學關係的模式。新思路:傳統教學,教材是教師講授的重點及核心,課堂內容不脫離課本內容,由老師強制灌輸。在對話教學中,由於引入對話模式,教材的核心地位發生改變,教材內容變成了探討的對象,由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進行互動,激發學生的探索和創造意識。

二、具體應用步驟

1、學生主體間對話此種對話,老師儘量不參與,只是退居其後,引導學生自主對話。學生之間交流彼此觀點,瞭解彼此思路,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體會其他同學的個性想法,整體對話顯得輕鬆而有活力,帶動整體課堂氛圍,不沉悶,有生氣。例如,老師可以提出“人數加減”的問題,“班裏總共有多少人?下課後,如果出去幾個人,教室內還剩多少人?若班內當前狀態下有幾人,說明幾人出去活動了?”等。學生之間若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交流,彼此闡述原因,共同思考。小學生這個羣體其實有着強烈的交流慾望,透過課堂上的表達和溝通,可以得到同伴的認可,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另外,老師還可以從教材中提煉有價值的話題,讓學生探討,在他們對話的過程中,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增加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

2、主客體間對話在課堂上,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而客體則是教學的文字輔助內容。文字雖然不能主動和人交流,但是透過教師的引導,可以使文字更加的鮮活,增添趣味性和知識性。數學這門學科雖然注重計算環節,但是也離不開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如“黃金比例”,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們人體黃金比例的測量方法,教給同學們這種比例的審美,讓學生在課下親自動手,探索數學的奧祕。又比如“三角形的穩固性”,教師可以蒐集相關資料,介紹埃及金字塔屹立不倒的科學道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3、教師與內容對話內容往往是死的、固定的,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未必能準確的把握和明白,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詮釋功能,用更加生動,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小萌一分鐘走30米,走了8分鐘;小明一分鐘走40米,問小明在第幾分鐘追上小萌?若是剛接觸這類問題,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會被題目繞暈,這時候老師就可以教學生掌握關鍵詞,透過某些關鍵詞,瞭解這個問題屬於什麼類型,像這個例子就是追擊問題。教師與內容對話往往能夠很出彩,老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讓學生願意去思考,而不是懼怕和牴觸,也不覺得無聊、枯燥和乏味。

三、對話教學的重要作用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只是被動的知識吸收者,教師充當主體,進行知識的灌輸,這種方式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學習的惰性,因爲本來很多知識複雜且枯燥,再加上數量的增多,學生會覺得痛苦,不利於知識的掌握。而對話教學,教師走到引導臺上,成爲一個傾聽者,就像一個放風箏的人,只需要輕輕拽着風箏線,不讓其掙脫,在合理的範圍內任其發散思維,張開思考的翅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課堂的高效和教學的質量。

2、培養學生的對話思維當代社會,人際交流以及溝通能力是每一個社會人應該具有的技能。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有可能養成孤僻、不愛回答問題、不擅長和同學相處的壞習慣,人格發展不完善、不健康。而對話模式可以提前教會學生交流和對話的魅力,透過與同學、文字、教師的溝通,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知識理解能力,鍛鍊思維,享受對話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對話思維,有利於學生理性思考能力的發展,和“說”的能力。

3、優化課堂,提高質量同樣的教學內容,方式的優化有利於質量的大大提高。不同課堂間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爲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然而枯燥沉悶的課堂很難產生真正的智慧,也很難引發有效的思考。在對話模式下,師生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僅增添學習樂趣,而且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質量,達到課堂追求的目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對話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思路和教育理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對話也能夠改變低效的課堂,其應用,有利於彼此共同提高。

作者:王壽英 單位:四川省康定市民族小學

參考文獻:

[1]趙軍等.數學教學,走向對話[J].數學教育學報,2008,(6):ii.

[2]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5):77.

[3]孫燦霞.“對話式教學”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2):23.

第四篇: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

在當前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數學本身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要讓小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數學,就必須打造有趣靈動且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

1讓課堂氣氛活起來———由現實生活走進數學殿堂

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小學生活潑好動,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數學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一非智力因素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知識時,我提前畫好蝴蝶、蜻蜓、樹葉等圖形,並塗上漂亮的顏色。開始上課時,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匯入:一個夏天的午後,一隻小蜻蜓正在草地上捉蚊子,對面飛來了一隻漂亮的小蝴蝶,繞着小蜻蜓飛來飛去想和它玩耍,小蜻蜓卻不高興地說:“我不認識你”,小蝴蝶笑着說:“咱們是一家人,不信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家族成員。”它們後來就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裏,我們三個是一家人。”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蝴蝶、蜻蜓、樹葉三者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如此匯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於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自然就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了。

2讓學生小手動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我們知道: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再加工和再創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並靈活運用。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發達,而抽象思維還未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到動手實踐中來,讓學生透過觀察、拼擺、測量、實驗、畫圖等形式,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從實踐活動中將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從而發現數學,探究數學並應用數學。

3讓師生關係好起來———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並重

小學課堂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活,教師不能主宰課堂,也不能放手不管,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最好能夠亦師亦友,師生的雙邊活動是輕鬆和諧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要鼓勵學生相互討論或大聲辯論。對學生有特色的發言,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讚許,對錶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要以信任的目光去鼓勵學生,用具有啓發性的話語去激活思維。學生只要敢說話、說實話,自我個性就能得以張揚。比如在學習“分類”知識一課時,我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理論,而是創設問題情境放手讓學生去實踐,然後尋找並總結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是這樣操作的:將38支(當時就收集了38支)顏色不同、長短不同、圓柱形棱柱體各異,帶橡皮和不帶橡皮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學生異常興奮,就像炸了鍋爭先恐後地搶着去動手分類:有按顏色分的;有按長短分的;有按帶不帶橡皮分的;當然,也有個別學生胡亂分的。然後我讓學生說爲什麼這樣分,對說不清理由的學生給予引導和指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不知不覺就理解了數學分類的基礎知識。

4讓賞識多一點———要抓兩頭促中間

對每一位學生來說,成功的標準可能不同,所以,我們教師在評價每一位學生時都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老師對優等生天生偏愛,而實際上,我們尤其應該“偏愛”學困生,當然中間生也一樣不能放過。所以,抓好“兩頭”還要促進“中間”。我們知道學困生一般自信心不足,內心敏感,對老師對學習都有畏懼心理,我們要設法消除學生的這種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激勵性評價,用賞識的眼光給予以適當的表揚。賞識每一位學生,發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他們的自信心就會逐步增強。學生沐浴在師愛的陽光雨露下,就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才能閃現和迸發。這樣的課堂才稱得上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比如在佈置練習題時,我會留一兩個選做的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做。這樣就給優秀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能夠選做的話,我一定會給予表揚。而中等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完成老師這些練習就達到了教學目標,我也給予表揚。對於學困生,能夠做完,即使有個別題沒做對,只要他比以前有進步,我也會獎勵“小紅花”,並與他們說幾句悄悄話。各個層級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完成了自己能力範圍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都會得到老師的獎勵,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一高,就能進一步主動探索,從而逐步進入樂學的境界。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着力打造小學生的活力課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透過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抓兩頭促中間,賞識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的同時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體驗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作者:高玲 單位:山西省汾陽市西河小學

參考文獻:

溫永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網絡文章)

第五篇: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爲學生好學而設計的,以學生爲主的教育。該教育理念被廣泛的運用在小中高學校,收到了各層次各學科老師的廣泛好評。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的教育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

1傳統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情況

長期以來,在從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考試成績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集中體現,並受此影響,老師在教學期間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以考試爲主要評價手段,以題海戰術爲主要練習手段,而忽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問題,學生對老師教授的知識沒有充分理解,所以學生課堂上學得快,但課後忘得也快。此外,老師教學模式單一,通常只是一味地老師講學生聽,沒有豐富的課堂情景創設,也沒有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興趣的課堂互動環節。總之,傳統教育模式缺少了對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和思維的培養,沒有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沒有做到真正的高質量教學。

2“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情況

爲了解決傳統教育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弊端,生本教育被運用在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在這種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下,老師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從學生興趣出發,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老師同樣從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調動學生的熱情,營造了更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生本教育在小學中的運用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礙,在實踐教學中仍舊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3“生本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3.1教師生本意識較弱,教學方式傳統單一。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學生,要求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展開,但由於長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過程中老師相比“學生的學”還是會以“老師的教”爲中心,總是在進行知識的灌輸。即教師的生本意識不強,教學方式較爲枯燥無趣,忽視了小學生真實的想法和真正的需求。

3.2學生各不相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難以做到公平全面。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任務在於對學生基本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大量的練習,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通常就會在這些日常的聯繫和學期中的考試成績中做出對學生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合理的評價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降低。3.3創設情景形式化,難以真正做到吸引學生興趣。一些數學老師認爲數學這一門學科就是知識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學模式中更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沒有重視情境創設的問題。沒有合理地創設情景,或創設的情景太過形式,學生會覺得厭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習熱情就會降低,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例如在學習加減法中,老師總是以鉛筆、蘋果等“傳統教學物品”作爲對象進行教學,並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4“生本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4.1提高老師生本意識,最求新型教學方式。較強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提高老師的生本意識,培養老師教學以學生爲主的觀念,並指導老師將生本教育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同時,改變老師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比如在《加減法》的章節中,讓同學隨便伸手指,並在同學之間相互加減。

4.2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給予學生全面合理的評價。小學數學內容較爲簡單易懂,所以老師會有大部分的時間與學生交流溝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使課堂多元化,多讓學生表現自己,在課下,教師可以在小學生的課餘時間觀察學生的個性表現,對學生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比如在學習《角》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自由畫自己喜歡的角,最後用自己畫的角進行聯想,更充分的瞭解學生。

4.3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創設情景。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通常滿足以下任一條件:一、生動有趣;二、與身邊是有關;三、與社會熱點有關。總之,情景創設的第一要素就是抓住學生興趣點,要注意,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興趣點是不同的;第二要素就是生活化,與實際相聯繫,第三要素就是可理解,在校學生理解水平上創設情景。比如在《比較》這一章節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動物來進行比較,用兔子、小狗、烏龜等比較快慢、高低、大小等。

5小結

小學生的主要特點就是學習的注意力不集中,主動性較低,自控能力較差,喜歡玩,不喜歡死板枯燥的課本,所以,在生本教育觀念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是從知識的傳授這一根本原因出發,輔助有趣好玩的教學方式,達到了較好的教學目標,提升了課堂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但是筆者相信,好的教育理念終究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更好地服務於教師和學生。

作者:關慧文 邢馨予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南山小學

參考文獻:

[1]江麗英.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08)

[2]李幸年.要把每位學生看成發展的人———談生本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小學數學教育.2011(06)

第六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探討

摘要:小學數學是透過教材教學生數的基礎認識、運算、單位公式、圖形長度等一系列的知識,爲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小學數學問題涵蓋多方面,主要指運用生活中的數學模型對於算術應用題的解決。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在基礎知識加固的同時,着重培養學生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即知識的應用能力、形成獨特且有實效的解題策略。教師應幫助學生的數學思維養成,課堂應棱角分明、獨特立體,爲學生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思維養成

基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現有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重構的過程。愛因斯坦又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做中學,玩中學,將抽象的數學關係轉化爲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模型,將使兒童學得更主動,這種解決策略也對加強小學生邏輯思維有着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對於小學數學問題的解決狀況

1、教師未能實現問題解決與生活實踐的有效結合

在教授問題解決時,教師往往機械化地止步於數學知識點公式的灌輸,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對於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目的和意義瞭解不夠充分,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不夠完善,導致數學教學生活化程度不夠,沒有親和力,小學生只是做到了課堂知識點的記憶,而並沒有做到有效的應用於生活實際。

2、教師未能有效規劃教學目標

數學學習的樂趣就在於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探索性,學生只有充分掌握數學規律和解題思路,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課堂上、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才能保證數學邏輯思維的養成和熟練應用。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規劃中,往往侷限於教材知識的詮釋,首先考慮的是數學知識的普及度,其次纔是能力的培養。這種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決定了教學目標只能是教學知識點的重複,很難刺激學生對學習及探索知識的渴望、難以形成創新性思維。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模棱兩可,結果直接導致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扭曲,產生厭煩感,完全無助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3、教師未能有效遵循教學大綱教學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學內容大多打着遵循新課程標準的旗號,但是具體到問題解決教學的具體教學過程,卻又大多遵循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部分老師是採用現場板書進行基礎知識點的教授,教師羅列知識點、公式、解題方法等,帶領學生學習記憶,這種教學模式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更沒有實現新課標要求的“交互式課堂”,違背了教學大綱對於教師教學指導而非主導地位的要求,課堂教學成爲了教師的一言堂,將課堂的主角從學生變成了老師。

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完善措施

1、加固基礎概念知識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充分掌握基礎概念知識,是養成數學學習邏輯思維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先決條件。在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探索教學情境、探尋問題答案等思維活動。因此,教師應該加固基礎概念知識教學,指導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實現數學解題思路的清晰和完善。而擁有紮實的基礎概念知識,將充分學生提高的解決問題能力。比如說,筆者在教學加減乘數的內容的時候,在每節課的上課之前都抽出來五分鐘左右來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在這段時間內筆者會給學生出一些題目讓學生計算,而後筆者會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批改,這樣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質量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2、完善應用題學習策略

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用題的解題策略則是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進一步體現。應用題的解題,是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它需要教師根據一定的數學思想,採用有效的數學公式,結合的綜合性的解題策略授課。需要教師充分結合問題解決教學的具體方案、方法和手段,採用諸如:觀察與比較、分析與實驗、類比與對比,歸納與總結等不同邏輯思維策略,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體驗,分析應用題的數學規律,採取對應的數學思維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3、完善幾何圖形學習策略

小學生還處於生長期,他們對待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都很不完善,反映到小學的數學學習,他們往往運用形象思維進行習題理解和解答,對於數學知識的抽象思維理解還處於過度階段。因此,在幾何圖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畫圖作爲課堂教學的輔助策略,加強平面圖、立體圖、線段圖等不同幾何圖形的學習和運用,保證課堂教學立體生動。比如說筆者在讓學生畫三視圖的時候,首先會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細緻的講解三視圖的相關知識,而後筆者還會透過三視圖將各個部分的內容進行更加細緻的分解,讓學生了解畫圖的訣竅。同時透過多媒體給學生進行細緻的演示,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問題解決策略是重要的授課內容,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深入學習問題解決的策略,有針對性的規劃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解決策略進行積極性和有效性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數學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作者:廖玲玲 單位:寧都縣寧都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高敏.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與問題解決教學有效結合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

[2]劉利利.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研究——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案例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0)

第七篇: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自主提問是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重要表現,對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開放課堂,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體味到主動學習、主動提問的趣味。

一、營造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

在壓抑的課堂環境和思想環境下,學生很難有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也就不能產生問題,主動提問,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影響頗大,只有民主開發的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思維活躍,敢於質疑和勇於提問。我國傳統數學教學課堂下,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思維一直處於惰性狀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上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提問”和“要求解答”的權利,解決我國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有問題不敢問、”“學生不敢質疑老師”等問題。爲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教師首先要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放下架子,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認真回答,積極引導。其次,教師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困惑和創新性的想象,消除學生對提問的恐懼心理,不斥責過於簡單的問題,也不敷衍刁鑽的問題,實事求是。最後對於所有的的提問者,教師都要看到他們思考的閃光燈,並給予表揚和鼓勵,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鼓勵他主動求知的行爲,讓主動提問的同學產生提問的安全感,成就感,從而引導全體同學參與到課堂提問的環節中,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時,有個學生始終對“-2”小於“-1”不能理解,在他的印象裏,2比1大,爲什麼加上負號結果就不一樣呢。面對這種簡單的問題,教師絕不應該一味指責學生笨,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是應該用一種較爲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出這種思維模式,例如,以“是欠了一塊錢富有,還是欠了兩塊錢富有”這種生活化的問題,啓發學生的思考,鍛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在解決學生問題的同時,也爲其他想問而不敢問的同學樹立一個標杆,從而讓他們也敢於發問。

二、創設實踐情景,引導學生提問

實踐操作是小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實踐情景,可以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實踐活動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教學目標,活動中大多是一些開放性問題,不具備標準答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提問。例如,在實踐活動“辦數學小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前認真收集素材,以提升“數學小報”的質量,其次,在學生辦小報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教師要提供在數學、文字排版、美術等多方面的指導。該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且與數學學習密切相關,教師要在實踐過程中關注學生的交流過程,從而發現學生的疑問所在,並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善問

小學生年紀小,思維和表達尚未完全發育的狀態,所謂“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說的就是這種狀態,因此要讓小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克服對教師的恐懼心理,主動提問,就要培養學生提問技巧,以教師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並主動提問。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相似概念,定律,性質之間的相關聯繫,比較它們異同,在激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也告訴學生相應的提問技巧。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設問法”:“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五邊形呢?”之後教師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請學生回答,在這個問題結束之後,學生會很自然的想起一個問題:“多邊形的內角和是不是和邊數有一定的規律?規律是什麼呢?”以教師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問題,啓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提問,掌握提問技巧。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引發學生主動猜想,進而產生問題,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引發學生新的探究要求,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四、優化教師的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態的反思,從而更理性的學習,而不是爲了傳達教師個人的喜惡,滿足教師的發泄。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以考試爲基礎,成績好的同學得到讚揚,成績一般的同學被忽視,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則被衆人瞧不起,成爲所謂的“差生”。這種評價方式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思索探究的能力都收到壓制。爲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必須改革小學數學評價方式,積極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發現並發展學生的潛質。教師可以將分層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學生評價中,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和班上學生的學習基礎,設定多種榮譽獎項,爭取讓每個基礎的學生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獎項,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做最好的自己,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爲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勇於求知獎”和一個“創新思維獎”,分別頒發給本學期提問最多的同學,和提的問題最具價值的同學。透過設定這些鼓勵學生的獎項,在價值觀的角度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五、總結

綜上所述,要在我國傳統受偏重學生接受知識的環境背景下,啓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創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於發問;其次教師要將數學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啓發學生提問,在日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心向,讓學生“想問”,“善問”,最後優化學習評價機制,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激勵學生提問,提高學生的提問熱情。

作者:郝曉君 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第八小學

參考文獻:

[1]于波,朱文平,朱劍英.中加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情境創設方式比較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8)

[2]張鬆.如何構建充滿生命力的小學數學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8)

[3]陳淑如.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統計與管理.2016(07)

八篇: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隨着當代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爲了能夠將科技與教育相融合,電子白板應運而生。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電子白板在小學課堂也開始了小範圍的應用,並且着手於大範圍的推廣。但是對於電子白板的教學,教師們也是尚在起步階段,究竟如何才能夠將電子白板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還需要教師們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以及目前的教學情況做出進一步的探索。本文針對當前逐漸開始應用廣泛的電子白板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探討。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也會在課堂上面表現出來,進而出現了許多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教輔工具。這些教輔工具都在一定程度上面幫助教師們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講解。電子白板的出現無疑又是一次新的教學課堂轉變,透過白板教學的方式進而呈現出數學教學所需要的數字圖形等等,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透過利用電子白板的拖動工具,提高教學質量

電子白板的很多功能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也是十分的實用。不如說拖動工具在教學當中的作用就十分的重要。在數學課堂當中,拖動工具是一個常用工具,也是一個十分實用的工具。在數學的繪圖當中,以及向學生們展示題目以及題目的答案解析等等,都需要拖動工具來進行操作。與此同時,教師們透過對於重點部分進行着重的色彩標記等手段,使得學生們對於知識點的認識更加的深刻。對於教師而言,也省下來了很多在黑板上面畫圖或者是摘抄題目的時間了。比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圖形的變換”的時候,裏面涉及了圖形的變換、圖案的設計、數學欣賞這三個部分。對於這一章的教學來說,如果不畫圖,就無法給學生們針對圖案進行直觀的講解。但是反之,就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在黑板上面畫圖進行講解,在畫圖的過程中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這樣下來,一節課的課堂效率也就十分低下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進行輕鬆的操作。教師們在白板上面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圖案,然後在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並且講解這些圖形是由哪些圖形組成,又是由哪些圖形變換而來等等。在合格過程當中,教師們也可以令學生到講臺上來,用電磁筆自己進行和感受,進而使得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的有趣,學生們也更加願意投入到數學的學習當中,繼而使得數學課堂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利用電子白板進行繪圖,使得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在小學數學當中,很多的知識點都是由繪圖來進行展示的,透過圖形的直觀展示,能夠令學生們更加清晰的明白課堂所學的數學概念與原理。電子白板提供了很多畫圖的輔助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教師們能夠在課堂上更快的繪畫出課堂教學所需要展示出來的圖。比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線與角’的時候,在學習角的度量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題目,即如何用三角板拼出75°、120°、150°的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用教學專用的大三角板在黑板上面進行測量,但是這種測量的方法教師一個人及其不容易操作,同時還非常的耗費時間。但是透過在電子白板上選取三角板,然後固定柱某一中心點再進行移動拼接,最後利用量角器測定度數,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題目給講解完,同時,利用電子白板能夠使得角度測量的誤差數值更小,所得數值更加的精確。學生們也能夠理解與接受這種授課方法,爲學生們今後的良好聽課習慣奠定基礎。

三、利用電子白板過程教學,解決教學難點

教師們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簡單便捷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透過直觀的展示,進而把知識點與學生們的關注點相結合,進而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們喜歡的動畫片圖像與知識點相結合,進而使得學生們更加關注課堂的所學內容,讓學生們在歡笑中收穫知識,將電子白板的優勢與教學難點相結合,進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落實學生們的數學水平。比如說一些定理的推導,或者是公式的推導,由於過於煩瑣,所以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一般都是讓學生們自己去看書體會,但是學生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很少有人會主動問老師,但是透過電子白板進行展示,減少了教師們板書的環節,教師與學生們一起針對公式的推導進行演算,針對學生們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們也能夠及時的發現並且進行講解,進而令學生們對於公式與定理了解得更加透徹。學生們在今後的記憶過程中,也不會再進行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性的記憶,也有利於學生們將知識應用於實際做題當中。

四、利用電子白板,進行多種方式的知識獲取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鮮少有預習的意識,即使是預習,也僅僅是圍繞書本的內容進行大致的瀏覽。但是電子白板,不僅僅是在上課的時候課堂展示的屏幕,更可以利用其網絡搜尋的功能,對於本堂課的內容,進行延伸性的索引。進而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進行相關知識的索引。在這種教學方法下,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們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爲主動的學習,進而提高了學習聽課的效率。隨着現代化科技地不斷髮展,其體現在教育領域也是在不斷地進步。在現代教育技術長足進步的中國,教師對於此類教輔的認知也在不斷地加深,將資訊技術有效地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使得教學不再受空間與時間的束縛。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教學的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最終教學效果也會有着明顯的提升。

作者:施菊英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小學

參考文獻:

[1].王雅麗.巧用電子白板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學術研究.2014.第二期

九篇:問題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設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並有助於改善枯燥的數學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1有效問題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創設中要堅持“以人爲本”的教學觀念

1.1首先要“目中有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外,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基礎的建造。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實際的認識理解狀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要求爲改進教學方式的標準,要提高教學的實際性與生活性。

1.2其次要針對全體學生:數學教師要積極的觀察學生與學生溝通,瞭解並掌握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基於其認識規律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以人爲本,就要從每一個參與數學學習的個體出發,不忽略、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力改造數學課程教學敘述,力求淺顯生動,讓教學滿足小學生形象思維爲主的心理髮展水平。教學的考評要以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爲教學規劃的依據與考評的目標。

1.3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教師要重視學生存在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教師要從不同的認知角度、起點等去觀察學生,根據學生實際狀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方法等,從而根據學生特徵及差異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有效問題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設

2.1做好富有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數學教學的有效問題情境創設中要緊密的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產生在生活中,所謂的數學學習就是對實際生活的總結。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中,要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進行富有生活化的有效問題情境創設,從而快速的將學生帶入其中,調動學生對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小數的性質”一課講解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去超市瞭解商品價格,然後回到課堂後進行積極發言,學生透過觀察會發現商品價格大多是“10.99元、9.09元、6.90元”等,教師根據此可引出三個問題:第一是商品爲什麼全以兩位小數標價?第二是如果把點後面的0去掉會發生什麼?第三是這些商品中那些價格可以去掉0?透過實際情境創設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際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

2.2做好“能利用舊知識探索新知識”的問題情境創設:數學作爲系統性強、關聯性密切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必須解決好這點問題,在授課中要做好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關聯性關係講解,要學會利用新舊知識的接觸點創設能利用舊知識探索新知識的有效問題情境。透過科學的引導,幫助學生透過對新問題的解析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使其可以透過舊知識體系去理解、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小數基本性質”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問學生“如何讓2=20=200?”然後在學生驚訝的眼光中帶領學生尋找解題辦法,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我們生活中可以花錢買吃的,用尺子量身高啊”,此時學生就會想到“2元=20角=200分”等,此時教師可以順勢讓學生將原有單位都變成“元”試一試,此時學生就會提出“0.2米=0.20米=0.200米”等,然後教師幫助學生去掉單位後就會變成“0.2=0.20=0.200”,此時教師就透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從舊的整數知識帶到了新的小數知識當中,從而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3做好“富有挑戰性”的有效問題情境創設:小學生往往屬於迎難而上的類型,他們在學習中不害怕困難的出現。因此教師要透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有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科學的引導讓學生深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當中,從而更好的對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及技巧的能力進行培養,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例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的數學、語文、英語的三門平均成績是95分,由於成績單被弄髒了,現在只能看出數學是96分、語文是98分,而英語成績看不清楚了,你能幫小明算出他的英語成績是多少嗎?你都可以用什麼方法得出答案?透過現實情境創設,爲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的方式學會靈活使用所學知識處理問題,從而拓展學生思維方式,豐富學生解題方式、方法,爲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4做好“能激發學生產生認知矛盾”的有效問題情境創設:透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現有認知與原有認知經驗的矛盾重視,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慾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學生已經學會並掌握的數學知識入手,尋找學生掌握的認知經驗與將要傳授的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利用銜接點製造認知矛盾,從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比新舊兩種知識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激發學生的求知與探究慾望,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認知衝突與不平衡中進行深入的知識探索,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並掌握新的數學知識,達到教學目的。結語: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好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實現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將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等,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作者:李x 單位:寧夏鹽池縣馮記溝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張雲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探究學週刊2014年04期

[2]董興紀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方法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07期

[3]金桂春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淺談學週刊2015年14期

第十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策略探討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是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也是新課標教育理念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敢於提問、主動提問、樂於提問,進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營造民主、和諧的寬鬆學習氛圍。積極、寬鬆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增強學生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帶着積極情緒參與課堂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逆反心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要認真聆聽學生的提問,並認真回答,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幼稚,教師也不要隨意批評,讓學生在這種寬鬆的學習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創造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教師要以身作則,面對學生的提問要有耐心,不要隨意打斷、譏諷、嘲笑學生的提問,同時爲學生創造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允許學生對不同的言論提出質疑,甚至是教師的教學結論,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看法,大膽提出問題。第三,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教師仍然有給學生提供發現問題、提問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這種寬鬆的學習氛圍中努力學習,求思進取,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爲主動接受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爲學習的主人。

二、引導學生的質疑思維

教師要始終堅持學生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並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變得積極主動並且擁有大膽探索的慾望,教師要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興趣愛好,科學選擇質疑的方法,排除一切障礙,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爲學生提供質疑的環境,還要傳授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提問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進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學習三角形面積時,學生透過動手實踐的方式推匯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時有位學生提問:是否還有更加簡便的方式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表揚了這位的同學,並要求學生將一個三角形沿着一條線剪,看看是否可以將其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實踐,得出一個一種更加簡便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三、優化教師的課堂設計

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有耐心、有信心,並且堅持不懈。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透過學生的相互交流,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許丹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