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有效課堂,演繹生命精彩

學問君 人氣:2.6W
[語文教學論文]有效課堂,演繹生命精彩
有效課堂,演繹生命精彩!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而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滲透在每一節課的是否有效中的,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方法如下:有效匯入,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有效提問,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有效訓練,追求閱讀教學實效。
 [關鍵詞]:語文課堂    閱讀教學    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而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滲透在每一節課的是否有效中的,因爲“一節課的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成爲教師探究的話題。現以《石頭書》一課的教學爲例,談談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匯入,創設閱讀教學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這“火藥”的導火索。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     
 在教學《石頭書》一課時,我先從課題中的“書”字入手,手拿一本書,問:“這是什麼?”(書)“你們愛看書嗎?愛看什麼書呀!”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就被開啟了。接着我又問:“石頭見過嗎?”學生會想:石頭誰沒見過,爲什麼老師要問這個問題呢?然後我引出“石頭書”,“石頭書大家見過嗎?想去看看嗎?”學生更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急着想去看看,閱讀自然就迫不及待了。
 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之外,還有 “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問,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一)呼喚教師有效提問。
  1、提問要有啓發性。一般來說,初學課文,提問要有概括性;講析課文,提問要有研究性;提煉中心,提問要有深刻性。例如,教學《石頭書》一課,在讀了第11自然段後,我引導學生提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愛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讀了這一段,你有什麼疑問嗎?”這個是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生在讀書時有了疑惑,急於想表達出來,就紛紛舉起了小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提出之後很快引起了其他學生的思考,大家都沉浸在解決問題的樂趣中。
 2、提問要精煉。要“問”出知識內涵,要“問”出知識本質,要“問”出學生的技能培養。針對《石頭書》一課,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石頭書上的字畫是什麼樣的?②石頭書能說明什麼?③看懂了石頭書有什麼用?這三個問題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對全文就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再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講解,學生目標明確,學起來就輕鬆多了。
 3、提問要有“度”。(1)坡度。是指提出的問題難易恰當,既合學生的“胃口”,又能調動後進生的學習熱情,以此擴大閱讀訓練面。(2)廣度。是指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3)深度。是指提出的問題具有深刻性,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句、段,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
 在解決第二個問題:“石頭書能說明什麼?”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勘探員叔叔是怎麼知道這裏曾經是密林、大海、高山的?”這個問題對學生理解化石能說明什麼起着關鍵的作用。我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們暢所欲言,思維的火花在此時迸發了出來。接着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最後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老師總結:他是透過樹葉的化石知道這裏曾經是密林,又透過小魚的化石知道這裏又變成了大海,後來又變成了高山。這樣循序漸進,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培養學生提問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學生問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化知識的過程。同時學生提問也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過程。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如教學《石頭書》第11自然段時,由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瞭解不多,會產生很多的疑惑。我針對這一情況,在第一課時就設計了讓學生自由提問的環節,學生在初讀時將自己不懂的地方動筆圈出來,學生提問學生答。果然,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化石是石頭嗎?爲什麼地殼會升高?爲什麼密林會變成大海?怎麼知道這裏曾經是大海,後來有變成高山的?……問題千奇百怪,正說明了孩子對課文產生了思考。有的問題學生之間就能自行解決了,不能解決的讓學生課後查找有關的資料,而涉及到專業知識的名詞術語就不必做過多講解,只要讓學生了解即可。同時,老師要爲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強調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主體性發展。
 三、有效訓練,追求閱讀教學實效。
 1、 活躍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尋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維的僵化,活躍學生的思維。如教《石頭書》一課時 ,我在教學完最後一部分內容之後,提問:“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不知大家能不能幫幫我?”學生馬上來了精神,我接着問:“看懂化石有什麼用呢?”這是啓發求異思維的問題。有的同學說可以找到埋在地底的礦藏,有的說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地球的變化等。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我都沒有想到孩子們會思考得這麼深刻。我接着引導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勘探隊員,你最想從地殼深處找到什麼?”學生思索一番之後將自己的想法表達了出來。有的說最想找到恐龍的'化石,有的說最想找到一種能解決能源危機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學生們個個精神飽滿,小手舉得高高的,生怕老師提不到他。比起以前上課時一提出問題,學生一個個把頭低下來,生怕老師提到他的情況,這種提問的形式和問題的設計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2、帶着問題讀書。
 科學的閱讀訓練一定是思維和閱讀訓練的統一。良好的邊讀邊思習慣的形成,對發展思維能力和提高閱讀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如《石頭書》一課開頭我就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給學生讀書指出明確的目標,提高了讀書的效率。不僅如此,每一課時讀課文時,我都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邊讀邊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深化朗讀指導。
 高爾基說過:“讀書有時會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義,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讀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讀是理解課文和培養閱讀能力的需要,是培養語感的需要,是識記的需要,是培養認真閱讀習慣的需要。朗讀訓練方式也很多,如指讀、齊讀、小組讀、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等。在指導《石頭書》一課的朗讀時,我抓住了兩個孩子與勘探員叔叔的對話來指導朗讀。比如:“川川不禁笑了起來”這一句中,川川爲什麼不禁笑了?一個“笑”字包含了很多意味,既有對勘探員叔叔說的話的不解,又包含着對“石頭書”的好奇。只有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玩味,才能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精妙。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誰願意美美地讀出來?”要讓學生明白讀書是一種美的享受,才能讓學生透過讀充分感知課文用詞的準確、造句的生動、佈局的精妙、情趣的感人,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達到“美讀”的效果。
 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我們應以學生爲本,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興趣盎然地學習,才能夠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