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一個人“同課異構”演繹多彩美術課堂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8W

一、緣起:我的苦惱

一個人“同課異構”演繹多彩美術課堂的論文

投身美術教育十餘載,沒有離開摯愛的專業,在自身不斷成長的同時,更能和孩子們一起欣賞、嘗試、探究,徜徉在美術的世界裏!看着孩子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漸濃,知識不斷豐富,審美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幸福感油然而生。

但是,美術教師的幸福中也有苦惱。由於學科性質,通常我們都會任教整個年級的美術課,這樣的話,少則五六個班,多則九十來個班,這就意味着,同樣教學內容在同一個時段裏,我們至少講上五六遍,乃至十來遍,同一內容的不斷重複教學,無疑是很苦惱的事。

二、思考:同中求變

面對這樣的苦惱,怎麼辦?同學科教師開展教學探究的好方法——“同課異構”,給了我啓發。教學內容相同,但是設計和處理可以不同,我們可以設計多個教學方式來實施教學。

三、實踐:同課異構

一個人“同課異構”,既可以是整體設計的不同,也可以是局部環節的不同。一堂課美術課成功與否,匯入至關重要,同時匯入也是教學中最可以創新、最具變化的環節。我一個人的“同課異構”正是從匯入環節入手,設計多樣的課堂匯入去嘗試和實踐的。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契合課標:“瞭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作品,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係,初步形成審美判斷能力。”的要求,是欣賞教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我正是以《格爾尼卡》教學爲例,設計“認識作者”“探討話題”“欣賞內容”“瞭解背景”四種匯入方式,實施“同課異構”。

(一)認識作者,匯入新課

1.設計意圖

《格爾尼卡》的作者畢加索,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代表人物,()極富創造性和影響力。設計以“認識作者”爲匯入,旨在透過認識作者,讓學生產生心理期待,期待欣賞偉大畫家的代表作品,並讓這種期待在後續的欣賞中發揮效應,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設計實施

(二)探討話題,匯入新課

1.設計意圖

畢加索創作《格爾尼卡》的深層意義在於,控訴戰爭暴行,表達反戰思想。設計以“討論戰爭”爲話題的匯入,透過師生的討論交流,思考戰爭帶來的災難,營造欣賞氛圍,並滲透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

2.設計實踐

(三)欣賞內容,匯入新課

1.設計意圖

《格爾尼卡》是藝術史上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烙印在人類的戰爭史中。畫面裏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瀕死長嘶的馬匹……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散發着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以“作品內容”爲匯入,讓學生直接面對作品,透過畫面局部內容的討論分析,創設欣賞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設計實施

(四)瞭解背景,匯入新課

1.設計思考

畢加索創作的'《格爾尼卡》,源於一個悲慘的歷史事件。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空軍轟炸了西班牙歷史名城——格爾尼卡,1654名平民喪生,傷者無數。畢加索聞後義憤填膺,創作了這幅被載入世界繪畫史冊的傑作。以“作品背景”爲匯入,讓學生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從歷史背景走近作品,帶着滿腔的情感去欣賞和分析。

2.設計實施

四、反思:合理運用

教無定法,教學應該是多種多樣,見仁見智的,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設計。透過《格爾尼卡》匯入環節的多種設計,實施一個人“同課異構”,既解決了平行班教學重複性的問題,又符合生情,讓教學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具針對性。那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設計和選用,纔是最合適、最有效的,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效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因“師”制宜

教師獨具個性,不同的教師,形成的教學風格不同,擅長的教學方式不同。所以,教師必須揚長避短,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風格特點設計和選擇最適宜的,才能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因“生”制宜

學生獨具個性,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課堂學習氛圍甚至學習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同樣一種教學設計,在不同的班級實施,其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在多個教學設計中,選擇最適宜學情和班情。

透過實踐“同課異構”,解決教學重複性的問題,也讓我對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深信:教無定法,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秉承這一理念,在實際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執行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深入瞭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基於學情和班情的分析與把握,優化教學設計,一定會讓我們的美術課堂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