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

學問君 人氣:1.96W

一、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各大高校紛紛擴大了招生規模,據高等教育司統計,目前全國大約有5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約佔本科院校總數的80%[2]。然而,透過人才市場的調查發現:一方面是大批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許多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管理人才,“科班生”敵不過“草根一族”、“外行搶內行飯碗、低學歷擠高學歷機會”等現象屢見不鮮,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許多高校儘管在招生規模上有了比較大的提升,但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上卻發展比較滯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等院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是人才培養內容設計的重要依據,因此目標定位的準確與否最終會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許多高校將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定位於進階管理人才,而作爲學生也更樂意於將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定位於收入和社會地位均較爲滿意的企業高管層,但是他們忽略了畢業生初入職場只能從基層或中層做起的社會現實。另外,許多高校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缺乏市場細分,未能突出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導致了培養出來的學生特色不明顯,趨同化現象非常嚴重[3]。

(二)培養內容不夠恰當

由於培養目標未能充分體現差異化,以致許多高校在培養內容上過於強調知識結構的“廣而淺”,而弱化了專業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專而深”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年內以囫圇吞棗的方式學習了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等多個專業的課程,最終引起了知識的消化吸收不良,而且這種錯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轉化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放大。另外,許多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教學內容設定時,不管是教材還是案例資料均大量引進了國外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經驗。我們並不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管理理論體系方面的先進性和成熟性,但是由於歷史文化、經濟體制和社會背景的較大差異,這些管理理論、方法和模式並不完全適合套用於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隨着戰略性產業、現代服務業、創意產業和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工商管理專業傳統的培養內容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教育要求。

(三)培養方法不夠科學

儘管許多高等院校早已認識到實踐教學在整個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和學生均已習慣於那種以講臺上“教”爲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另外由於支援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資源載體嚴重匱乏,傳統的“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訓練”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普遍存在,部分課程即使設定了實踐環節,也往往由於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和師資條件的限制而流於形式,導致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差。

(四)評價體系不夠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普遍以考試成績作爲考覈和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這種不合理的評價模式可以說是從在小學開始一直延續至大學,造成了學生在拼命追逐高分的同時,忽略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高校在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還缺乏合理的評價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老師的教學效果缺乏嚴格的監控和科學的評價;二是沒有對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評價,很難對已有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二、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一)社會需求導向原則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就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應當充分了解市場需求,明確學生在大學期間應當掌握哪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滿足畢業後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4]。

(二)系統性原則

人才培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學生只有透過自身持之以恆的努力,輔之以教學、教管和學工等老師的聯動教導和幫助,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培養內容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最終達到培養效果的總體性最優。

(三)開放性原則

高校要打破傳統的“關門辦學”模式,積極採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加強校企合作,根據工商管理實踐教學的有關要求,在市場上廣泛尋找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穩定的、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基地,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5]。

(四)全面發展原則

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應當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所有的培養內容和培養方法應當圍繞如何着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來展開,從而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基本思路

儘管許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近年來積極實施了一系列教學改革,但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或課程體系的優化等方面,普遍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沒有從系統的視角來研究如何完善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本文將堅持以滿足社會需求爲導向,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基於系統性和開放性視角,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改革和創新的思路。

(一)培養目標體系創新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各高校自身學科發展的特點和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來確定。由於國內不同類型的高校承擔着不同的`培養任務,因此,各高校可以建立不同類型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985高校將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爲主併兼顧應用型人才培養爲目標,211和一本院校側重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二本院校則重於輸送直接面向社會實踐的畢業生,因此該類學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體系歸類於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例如,由原國家交通部所屬的長沙交通學院和原國家電力公司所屬的長沙電力學院於2003年合併組建的長沙理工大學,在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時,結合了本校在交通、電力、水利等行業的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並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全面瞭解學生及家長的期望,確定了以培養面向交通、電力和水利行業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爲核心培養目標。鑑於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快速發展,企業在選擇管理人才時有很大的餘地,本科畢業生大多隻能從基層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應針對工商企業內有關管理部門的崗位設定,具體明確爲:在系統掌握管理、經濟、法律等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個人管理技能,鍛鍊其決策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領導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培養出能夠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解決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中的實際問題、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

(二)培養內容體系創新

培養內容是整個培養體系的核心,涉及到所有作用於培養過程的教育教學活動,包括大學校園文化、培養理念和課程體系等。大學校園文化是以大學生爲主體,並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員工,以校園爲主要空間,以育人爲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爲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爲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爲主要特徵的一種羣體文化,是高校長期宣傳、弘揚並不斷積累、沉澱下來的爲各自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應當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非強制性教育功能,強化其示範、導向作用,透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自主創業等活動,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促進師生、員工在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整體提升。堅持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培養理念和“市場導向、能力本位、面向一線、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按照“打好基礎、拓寬口徑、注重實踐、突出能力、提升素質”的基本要求,培養與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等新型戰略性產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課程體系可以按“平臺+方向+拓展+綜合實習”的基本思路構建[6]。其中,“平臺”包括通識平臺和學科平臺,通識平臺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基礎文化素質,培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市場調研能力、數據資料採集和處理能力等,學科平臺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工商管理專業一級學科所涵蓋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向”是指二級學科所屬的專業方向,主要是設定一些既能與人才市場當前需求進行對接,又能體現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的專業方向課程。“拓展”是指爲了拓寬學生今後的就業渠道、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另設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是增加工科類課程模組和職業教育模組。例如,長沙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項目管理方向就開設了土木工程概論、工程概預算等選修課程,爲學生今後進入交通土建行業從事相關管理工作打下基礎。“綜合實習”是指學生在系統學習了前三個模組的課程後,到企業進行綜合實習,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有機地結合、融會貫通,從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方法創新

採用科學的培養方法,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前後課程的漸進性和連貫性,按照從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依次施教,從基礎實驗實踐訓練、專業基礎實驗訓練、綜合能力訓練,再到專題設計和綜合性實踐訓練依次進行實踐教學安排,在保障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注意各學習內容之間的層次性。根據新的培養目標,加大實踐課程的配置比例,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建立ERP企業經營決策沙盤模擬實驗室、營銷與商務談判實驗室等校內實習基地,透過多種實踐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使他們成爲既掌握工商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複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爲畢業後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上手快”、減少用人單位人才培訓的時間和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礎。要積極探索開放式辦學模式,加強與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和校企互動的聯合創業機制,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管人員做兼職教師,幫助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爲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工商管理的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要求教師必須重視“親驗性”的教學方法,強化校內、校外實踐訓練環節,努力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透過實施案例教學和模擬教學法,啓發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激發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透過瞭解項目的開發、論證、和應用推廣等運作過程,體驗實際工作的成功與失敗,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靈活採用課堂討論、學生演講,課外答疑、知識競賽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將以往“完成任務”式的教學管理向“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的方向轉變,學工、教管、教學各部門聯動,充分調動學生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積極性,使其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加強知識管理。

(四)評價機制創新

評價系統是把握人才培養質量關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下一階段改進培養體系、提高培養質量的新起點,既包括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包括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對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的創新,一是採用考試、課程論文、讀書筆記、研究報告、方案設計、實驗報告等考覈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是透過同行聽課、學生網上評教等方式,考察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例如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教學內容是否得當,能否以啓發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學生對老師的總體教學效果是否滿意等。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的創新,首先是要打破單獨以成績論英雄的傳統評價方法,建立學校考覈、行業與部門考覈以及用人單位考覈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其次是要實現從注重結果評價向注重過程評價轉化、從單一評價標準向多元評價標準轉化,關注學生在教學情景中的學習態度和參與程度,以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高校要及時瞭解實習接收單位和就業單位的評價意見,總結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以便持續改進人才培養體系。

四、結語

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深入瞭解市場需求,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把握時代變化脈搏,以系統的角度全方位地審視並不斷創新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型管理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