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文化產業管理系統化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8W

進入新世紀,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形態繼傳統經濟、新經濟後,一種隨着創意階級的興起而開始躍入世人眼球的經濟形態——創意經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和發展,許多國家甚至把發展創意產業放在了國家戰略位置的高度。與此同時,在全國高校開辦與文化產業有關的專業院校,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與繁榮的專業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越來越激烈的對於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文化產業管理系統化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一、現狀及問題

(一)交叉學科處境尷尬

交叉學科處境尷尬,培養的人才往往全能之無能。文化產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就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來說,其對於文化產業內涵和外延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我國的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範圍領域,也在一直調整和補充中。具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上,儘管不同的高校各有側重,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文化產業培養的是既要懂文化,又要懂經營和管理,甚至還要有一定藝術才能以及創意策劃學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學者費振華也曾撰文指出,紛繁的文化產業,讓部分高校難以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他們針對這些主幹產業,開設了涉及多個行業的多門相關課程,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培養具有寬廣知識覆蓋面的綜合性人才。

(二)人才培養的現實誤區

在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時,很多專業都非常強調個體能力的塑造和培養,強調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是就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來說,人人都是英雄卻是一個很大的現實誤區。道理非常簡單:一個文化創意項目、一套演出策劃方案、一條旅遊線路規劃等,都不可能單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許多高校都採取由團隊成員共同完成的方式,只是這樣的“合作”,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學科背景完全相同的不同成員的“集體勞動”,離真正的合作還有一些距離。

(三)有產業無文化的普遍現狀

除了以上提及的問題之外,目前在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中,還存在着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極大忽視和缺失的現象。賴聲川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賴聲川的創意學》中,提到“其實不只是創意教育,綜觀現代教育體系,似乎都從明信片的右邊出發,令人訝異地遺忘了左邊。現代教育體系並不負責左邊‘智慧’教育,在這‘不負責’中隱藏着一種共識:智慧無法或不該被教導”。很多高校深諳文化知識對於整個產業的源頭作用,表面上也會在課程設定上做出強調和傾斜,開設一些諸如《文化史》《藝術史》《藝術鑑賞》之類的課程,但課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課外也沒有進行專門的鞏固和強化,領導不重視,導致學生對此類課程的輕視和排斥,多米諾骨牌的最末端,就是學生作品中核心要素的缺失。

二、國外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歐美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藝術管理”以及相關專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不管是在學科建設、理論構建以及高校招生、人才培養方面,這些先進的國家都積累了大量經驗,有非常多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們借鑑。高迎剛在《歐美國家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一文中對歐美國家藝術管理人才培養的模式的特點,做了系統歸納。從師資構成來說,歐美高校的藝術管理專業教師一般都有豐富的藝術管理從業經歷;從對學生的入學要求來說,歐美國家的學校提供的主要是藝術管理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一部分學校提供學士學位,很少有學校提供博士學位;從專業培養目標來說,藝術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卻是按照具體的就業方向進行有目的的專業化、細分化培養,滿足不同機構對人才的需求;從課程設定來說,本科生主要偏向經營管理等實用性很強的課程類的學習,而研究生階段,則需要學生在入學前有藝術學習經歷的基礎上,專注於將藝術和管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培養。

三、國外人才培養經驗對當下中國的啓示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不管是從專業建設、師資培養還是課程體系調整,都存在較大差距,而這些方面又與人才培養和最終成型關係深遠。筆者非常贊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研究生培養,只有在有了一定文化素養和基本技能之後,文化產業管理需要的“複合型”人才才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實現。而就本科生的培養來說,則更需要調整思路,轉變現有的培養模式,從學生個體的能力和需求出發,不強求成爲各個專業的通才,有意識地將專業細分,側重學生純粹能力的培養,然後再自上而下進行資源整合,強調不同專業背景人才的共同協調協作能力,方能在目前混沌的狀態中找尋到一條清晰的思路。

四、系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之路

(一)系統論的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系統的思想來源已久,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對於系統論的研究以及該理論給其他各個領域帶來的觀照,從沒有中斷過。系統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繫,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徵。作爲一種指導思想,系統論要求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其核心觀點即在於強調萬事萬物的整體性,並強調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認爲整體是部分的整體,而部分也是整體的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不能獨立存在,並且自身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共同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文化產業管理系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具備個體與整體的特點。誠如上文分析,不論是在企事業單位,還是文化傳播公司,能勝任文化管理、文化經營、文化市場運作、文化項目策劃、文化經紀、貿易、諮詢、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研究型專業人才,都不可能是單個的個體而應該是集體合力。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經驗,筆者認爲都違背了系統論的觀點,人才培養的策略不是過於注重個體能力的伸展,就是面面俱到式的整齊劃一,沒有充分考慮到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在充分發展個人、實現個人專才的同時,能夠透過自上而下的牽引,將具有不同專業特長的個體融入到整體中來,各自在具體的領域發揮優勢,同時齊力實現整體的最大化目標。從現實經驗出發,一個優秀的創意項目,從前期的構思階段開始,就應該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出點子者”“分析點子者”“點子推廣者”,乃至於“點子執筆者”和“包裝包裝者”等共同合力打造。比如“出點子者”,應該是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對社會、對人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能夠準確判斷出什麼有價值而什麼沒有價值的“文化型”人才;“分析點子者”,則是具有比較紮實的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能熟練運用各種調查方式取得第一手數據資料,對前者的“點子”進行科學驗證的“科學型”人才;“點子推廣者”,則是具備熟練的市場學、經濟學、營銷學等相關知識,對經過評估的“點子”進行切實有效的推廣的“操作型”人才;“點子執筆者”,是具有較厚實的寫作功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作家型”人才;而“包裝包裝者”的不可或缺,是因爲一份完美的策劃案,離不開會熟練使用各種文檔編輯、圖片美化,甚至於視頻包裝的“技術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可以重合,但絕不可能只由一個人、或者一種人完全勝任。

2.文化產業管理系統化人才培養思路。從學生個體的能力以及專業培養的目標出發,筆者認爲要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型、複合型人才,需要將個性化培養以及整體性協作結合起來,一方面重視個體專業特長的塑造和養成,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個體的“專業”和整體的“複合”,培養出能夠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隊伍。首先在個體培養方面,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每個學生的培養計劃都是一致的,在專業課程類別上,也一般分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對於此,筆者建議可以在課程類別中將“專業選修課”調整爲“專業限選課”。此類課程不同於專業課和選修課,一方面不具有專業課程的.強制性,同時也缺少選修課程的自由性。爲了多渠道培養專業型人才,學校可以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進行歸類,提煉出諸如“文化素養”“科學分析”“傳播推廣”“文案寫作”以及“藝術技能”“多媒體設計”等方面的培養方向,同時在限選課中分模組設定可以培養學生諸種能力養成的課程,並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相應模組進行學習,以期在共同的專業背景下,學習形成不同的專業特長,從一般的“通才”向具體的“專才”轉化。從整體“複合”方面,要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做出調整,對於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可以以課堂授課的方式爲主,輔以課外實踐的方式;但是對於專業限選類課程來說,則需要在基本掌握了理論知識後,讓學生脫離課堂,進行大量的訓練和實踐。對於這部分的授課和學習,可以參考研究生導師培養的制度,爲每個模組配備一位專職導師,除課堂授課外,主要負責下達任務給學生,同時做好指導、督促、評價等工作,透過大規模的實戰經驗,讓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每個模組的具體專業素養。在培養學生形成不同的專業特長的同時,可以以學院或系所爲單位、成立工作室制度,制訂工作計劃,並按照項目化培養的方式,將具體任務細分,由不同專業素養的學生分別完成“出點子”“分析點子”“點子推廣”,乃至於“點子執筆”和“點子包裝”等全部流程的工作,每類學生只負責單項流程的任務,但是在各自的流程中,每個學生都需要充分發揮特長,合力完成最後的工作目標。

五、結語

筆者提出的限選課程的開設,以及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培養,並不是首創,在這之前,一些高校如中國海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等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就曾經在課程設定中增加了限選課程,但是主要目的有些是在於培養學生的不同的“藝術技能”,有些則側重於專業技能,課程並不成體系,並不具備多方向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初衷,而在筆者所在的廣西藝術學院,也曾推行過項目化的教學模式,但是因爲學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並不具備不同的專業特長的背景,所以並不能充分發揮一個系統中個體的獨特作用,收效甚微。高校作爲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十幾年的探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就如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過,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的探討,可以給處在激烈交鋒中心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思路,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