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內涵與結構

學問君 人氣:2.92W

引導語:校長對學校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傳統教學環境下,教學領導力被認爲是校長領導力的核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帶來的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內涵與結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內涵與結構

我國中小學教育資訊化進程主要由校長領導推動。隨着教育資訊化在橫向和縱向的推進,學者們開始考察資訊化環境下領導力所具有的內涵與意義,其中“校長資訊化領導力”逐步成爲一個研究熱點。在傳統教學環境下,由於教學是學校的核心業務,長期以來“教學領導力”都被認爲是校長領導力的核心(張新平,2014)。但是,現有文獻中關於“教學領導力”的研究及測評指標卻幾乎很少考慮資訊化對教育產生的革命性影響。在教育資訊化領域,學者們對“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理論構建,雖然大多考慮到了資訊化對“課程與教學”的重要影響,但對其內涵的理解還有待深化。進一步探討領導力對當前資訊技術環境下教學的深層次影響,構建“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概念結構模型,將對校長有效引領資訊時代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促使教育資訊化建設有效落實到學校的核心業務建設上。

一、校長教學領導力研究

學界通常對校長教學領導力的內涵理解劃分爲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從狹義角度看,校長教學領導力是指校長直接對課程與教學各要素(師生、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等)產生作用的領導能力。如Blase等認爲校長的教學領導力與學校的一線教師密切相關,領導力表現在與教師們接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師反思(Blaseetal.,1998)。因此,校長的教學領導力結構應包括制定學校目標,溝通學校目標;課程編制與協調,教學督導與評價;激勵教師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激勵學生學習,監控學生成績與發展;保障教學時間,保持高出現率(馬健生等,2013)。

從廣義角度看,校長教學領導力則涵蓋了影響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所有方面(張立棟,2011;鄭金洲,2012)。既包括那些直接影響課程與教學的核心活動,也包括支援與保障課程與教學順利進行的其他外圍要素,如學校共同教學願景(鄭金洲,2012)、組織文化與幹羣關係、教師激勵等相關情景性因素(趙德成,2013),與社會、家庭、社區的聯繫(褚宏啓等,2010)等以及與教師教學發展相關的組織文化等(趙德成,2010)。在這方面,國外比較系統的定義有Hallinger和Murphy(1985)提出的校長教學領導力模型。該模型包括3個核心維度(定義學校使命、管理課程與教學、創設積極學校風氣)及10個職能(明確目標、交流目標、督導與評價教學、協調課程與教學、監控學生學習進展、保證教學時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經常與師生接觸、激勵教師、激勵學生學習等)。Hallinger(2011)認爲校長領導力要得到很好的發揮,不僅需要具備課程及教學知識,還要密切關注課堂內的教學情況,關心學生進步。另外,也有研究構建了校長領導力的兩因子模型,即關鍵環節和核心能力(J.墨菲等,2011)。

此外,個人品質也是考察校長領導力的一個方面。J.墨菲等(2011)認爲領導行爲主要由領導者經歷、知識基礎、個性特徵(成就需要和能量水平)以及領導的價值觀和信念組成。在管理領域,Bass(1995)發展了變革性領導力理論,認爲變革性領導應從三個維度進行衡量,包括魅力-感召領導、智力激發、個性化關懷。魅力-感召領導和智力激發能對“領導有效性”和“對領導滿意度”有積極影響(李超平等,2003)。基於此,李超平等(2005)提出德行垂範、願景激勵、領導魅力和個體化關懷四個維度來考察我國文化背景下的校長領導力。

概括來看,校長教學領導力主要強調以下四方面:(1)明確教學目標;(2)關注教學環節;(3)突出環境建設;(4)強調個人品質。其中校長對教學環節的關注應當引導教師建立有效教學的應用和衡量標準,保證教學事件;督導與評價教學,協調課程與教學進度;經常聽聽課,給教師評評課等,具備對課程的通識性引導能力。

二、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研究

學校的教育資訊化發展受到教育資訊化領導力的制約。對於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認識和研究經歷了將近十年的推演。2004年我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曾提到對中小學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覈。但從內涵看,偏重於對管理人員專業技能態度的規範,缺少對不同崗位職責的區分,也缺少從學校層面對校長資訊化領導體系建設的指導。2006年,根據教育部教育管理資訊中心等機構的統計,雖然很多中小學資訊化環境的基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教育資訊化應用的效益卻遭到質疑,教育資訊化的繼續發展遭遇了瓶頸。校長資訊化領導能力成爲突破這一瓶頸的抓手之一。同年,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將“校長教育資訊化領導能力調查研究”作爲教育資訊技術領域的一個重點。之後四年,關於“資訊化領導力”的研究逐年增多,於2010年達到高峯(CNKI、萬方數據庫檢索)。我國教育部出臺的《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學校教育資訊化領導力”的概念。

關於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定義,文獻中有如下幾種表述:劉美鳳(2009)認爲校長認可資訊技術在學校中有效應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能夠透過一系列的規劃、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關行爲,讓全校師生員工認同這個目標,共同努力,並最終實現學校資訊化的過程就是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體現。王陸(2010)認爲校長資訊化領導力是現代化學校的校長藉助多種資訊技術工具和資訊化資源,透過對資訊的收集、整理、加工與處理,支援其決策,並激勵和影響全體師生員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超越的能力。黃榮懷和胡永斌(2012)認爲,學校資訊化領導力可以定義爲學校領導羣體吸引和影響全體師生和廣大教職員工開展資訊化建設並持續實現學校資訊化發展目標的能力。“校長資訊化領導力”不僅表現爲校長的一種能力,也表現爲他們引領學校資訊化發展的一種過程。

早在2006年,祝智庭和顧小清就提出校長教育資訊化領導力的內涵(包括資訊化系統規劃能力、資訊化教學與課程改革領導能力、教師專業發展領導能力、教育資訊化規制建設能力等),爲破解區域資訊化應用瓶頸提供了參考。同年,幾所著名高校也開展了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培訓。孫禎祥(2010)在借鑑美國ISTE2001年制定的教育技術標準和臺灣學者張奕華等(2009)的研究基礎上,將校長的資訊化領導力分爲權力工作構成和個人影響力兩部分。其後,於2013年又融入我國2010年修訂後發佈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學校管理者標準)》,將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內涵歸納爲5個維度:校長資訊素養與資訊化意識、學校資訊化願景的規劃與資金和技術支援、資訊化教學資源的利用與管理、資訊化環境下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學校資訊化評估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者後續還對我國五個地區450名教師做了調查研究,以瞭解我國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的現狀(孫禎祥等,2013)。

總的來說,當前所認同的校長資訊化領導力內涵突出表現在:(1)認同資訊技術的價值。校長應當認識到資訊技術能幫助解決學校管理與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不能將其只當一個“新玩意”,或者是政策要求不得不配置的“額外之物”。(2)關注資訊技術的應用。校長要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指導學校資訊化的應用,這些應用不僅要落實到課程與教學上,還要促進其對師生的發展。(3)重視資訊化系統的規劃與評價。學校資訊化建設如果想取得效果,需要進行系統的規劃,還要進行恰當的評價。(4)區分校長的個人能力與其角色所對應的工作權力,校長應具備個人和崗位雙重屬性。

三、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概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高度重視資訊技術對學校發展的作用,強化資訊技術應用,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那麼,教師如何有效地將學科知識透過有效的教學法和技術應用,讓學習者更好地學習和習得呢?這要求資訊時代的教師能夠優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式,比如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掌握資訊技術支援下的學科教學知識,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等。

2006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Mishra和Koehler在舒爾曼提出的PCK(學科教學法知識)基礎上提出了TPACK(技術-教學法-學科內容知識)框架,對於考察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評價角度。TPACK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它高於技術、教學法知識和學科內容知識之上,是三種知識的動態平衡。學科教師擁有TPACK知識,就能較好勝任資訊化教學的要求。而校長想要引領教師做好資訊化與教學的整合,其自身也應具有資訊化教學的觀念、素養和能力。教學領導力和資訊化領導力在資訊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階段,分別具有新的內涵。本研究提出“資訊化教學領導力”,嘗試構建新的分析體系。

在給出“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具體定義前,本研究在表1中梳理了“教學領導力”和“資訊化領導力”的概念要點,並根據類似範疇做了對比。各概念下方的表格左列是提煉出來的關鍵要點,右列是該要點包含的具體內容。一般來說,“資訊化領導力”的覆蓋範圍很廣,包括企業、個人組織領導者所具有的“資訊化領導力”。但此處的“資訊化領導力”主要是指學校校長所具有的資訊化領導力,與一般意義有所區別。它是以教育爲核心,在實際意義上更接近於“教育資訊化領導力”的內涵。

表1的梳理可以看出,不論是“教學領導力”還是“資訊化領導力”,都可分爲兩個層面。其一是對個人本身的信念、知識、技能的.要求,即個人品質的要求。其二是作爲校長這一角色所包含的崗位權力要求。

從“個人”來看,“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應包含“價值理念”與“核心能力”;從“權力”角度看,“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應包含“關鍵環節”與“綜合保障”要素,如圖1所示。

本文要探討的資訊化教學領導力希望綜合以往對教學領導力和資訊化領導力兩個概念。“資訊化”與“教學”都是“領導力”的修飾詞,體現的是校長領導力在某一工作領域的表現。而“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概念想探討的核心概念仍是教學,但強調資訊化對於教學的革命性影響。只有在教學中重視這種技術因素,才能不斷優化教學,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本研究所提出的“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是指學校校長影響和引導其領域範圍內的教師有效開展資訊化教學,持續實現資訊時代學校教學發展目標的特定能力。也是指校長在其工作權力範圍內,理解資訊化教學的真正內涵,明確資訊化教學的發展目標,建設有利於資訊化教學的學校氛圍,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實踐資訊化教學活動,並最終促進“數字一代”學習者創新學習的過程。它應當具有如下內涵:

第一,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是校長領導力的下位概念,也是教學領導力和資訊化領導力的下位概念。但在當前資訊化環境下,“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應該成爲校長髮揮其領導力的關鍵,不僅能促進學校教學業務積極變革,也能促進師生髮展。校長應當具有規劃和構建學校資訊化教學發展共同目標的能力,並組織和引領全體教職員工參與到資訊化教學實踐中。

第二,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過程。但是在具體實施時,需要一些較爲核心的能力,以及一些關鍵的過程去落實。從這個意義上,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是指校長能夠理解資訊化教學內涵,規劃資訊化教學目標,開展資訊化教學設計創新,自主學習並應用資訊化教學技術解決教學問題,指導資訊化教學組織工作,評估資訊化教學效果等綜合能力。同時,它又是校長能夠透過一系列的計劃、實施、倡導、支援、溝通、分享、監督、評估等關鍵環節,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充分認識資訊化教學對學校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並最終促進學校與師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第三,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也因爲其身份的特殊性,呈現個人品質和工作權力的雙重性質。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會透過工作權力對學校及教師產生影響,其權力和職責範圍包括創設和維護適宜於資訊化教學發展的環境、文化和制度,調動資源支援資訊化教學。另一方面,校長透過其個人品質、魅力來輻射周圍環境。校長個人資訊化意識、對學校資訊化教學的價值觀、對教師專業發展和未來學生成長的關注等共同影響資訊化教學的實施。

四、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結構分析

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應該包括核心能力、關鍵過程;但同時還受到個人品質(如價值理念、資訊素養等)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條件。筆者根據先前研究構建了校長資訊化領導力結構模型(如圖2)。該模型是一個由核心能力、關鍵環節、價值理念、綜合保障等四個要素構成的體系。其中,核心能力和關鍵環節是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主要內容,而與個人相關的價值理念和與組織相關的綜合保障,共同構成了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實現的基礎。但是這個體系受到學校所處社會環境(包括區域環境)的支援和制約。

圖2主要由三個大圈圍繞“資訊化教學領導力”這一中心概念構成,最內圈是資訊化教學領導的6個核心能力,由6個關鍵環節來實施和推動,構成了一個循環。這一循環從“資訊化教學內涵的領悟力”起始,到“資訊化教學效果的評估力”結束。

1.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重要體現,體現出校長對資訊化教學關注的角度或切入點。大體包括:內涵、目標、活動、資源、組織和評價等6個方面。

第一,資訊化教學內涵的領悟力。校長應當充分領悟資訊化教學的真正內涵,否則無法正確引導相關工作的開展。借鑑TPACK理論的核心思想,即當前資訊化環境下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地將學科內容與學科教學法知識整合起來,還需要整合技術知識。校長需要領悟資訊技術不只是提供一種簡單的教學手段或者媒體形式,而是提供了一種允許拓展師生認知和思維的資訊化方式。

第二,資訊化教學目標的規劃力。校長需要能帶領教師共同確立本校可達到的資訊化教學目標,並將這個目標轉化成不同層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均可執行的操作序列,比如發展計劃或資訊化教學願景。資訊化時代的學校資訊化教學目標不僅是爲了讓學生能夠利用資訊技術知識或者透過考試,而是爲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

第三,資訊化教學活動的理解力。校長在學校對於教學業務的關注或引導,體現在校長要能“常聽課、會評課”等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校長要能夠對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資訊化教學活動有一定的理解力,知道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利用資訊技術,什麼樣的教學纔是因材施教,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整合。校長在引導的過程中,需要能判斷教師資訊化教學活動的效率如何,效益如何。

第四,資訊化教學資源的鑑別力。教學離不開資源,資訊化教學離不開資訊化資源。當前,微課、翻轉課堂、在線教育等新的理念和資源分別進入到教學一線,如何鑑別哪些資源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有很好的支撐,這也是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體現。

第五,資訊化教學組織的指導力。一所學校,資訊化教學開展的氛圍會影響到學校教師的資訊化教學實踐,而校長是否具有資訊化教學領導力,體現在校長組建相應的資訊化教學團隊時,是否能夠有效引導組織的活動與發展;能否引導教學組織建立將資訊技術與課程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整合起來的教研製度和培訓計劃;能否時常觀測資訊化教學過程,以調整近期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第六,資訊化教學效果的評估力。校長需要擁有資訊化教學效果的評估能力,促進教師有效應用資訊化教學手段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與效果。課堂資訊化教學將成爲學校發展的一種常態,學校可能會定期組織這樣的交流活動來推進相應的教學活動。校長如何評估這些教學效果,在評估中是否有理論有根據,在評估的過程中能否引導教師未來的資訊化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非常重要。

2.關鍵環節

關鍵環節是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有效實施面向過程的體現。它包含:明確目標、計劃實施、倡導支援、溝通分享、監控評價、反思調整。在整個過程中,校長透過領悟資訊化教學的內涵來組織師生形成資訊化教學的具體目標,並將目標規劃爲可執行的行動序列(發展計劃)。而計劃付諸實踐,校長需要具有資訊化教學設計執行力。校長可以透過自己的工作積極倡導資訊化教學計劃的實施,比如:創建支援資訊化教學的學校氛圍;對資訊化教學取得成效的教師進行鼓勵。校長只有擁有資訊化教學技術的學習力,才能就計劃執行過程中的問題、經驗與教師、學生溝通與分享。學校也可定期舉辦資訊化教學的交流活動,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經驗分享,促進學校整體資訊化教學活動的開展,並在組織內指導建立恰當的制度對資訊化教學過程觀測與控制,並獲得對結果的評價。校長也需擁有對資訊化教學效果的評估能力,自我反思,組織師生對資訊化教學效果反思,並對結果和下一步計劃進行調整。

3.價值理念

價值理念對領導力的落實給予重要的支援。價值理念包括:(1)資訊化意識。資訊化意識指的是校長需要理解學校的發展目標應當體現資訊時代的要求。師生擁有適應資訊化時代要求的意識,即能利用資訊化教學技術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2)學校資訊化教學價值觀。學校應當能將資訊技術、課程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整合起來促進教學。更重要的是適應資訊時代的思維方式,促進溝通與協作,有效利用資源解決問題。(3)教師專業發展。在促進資訊化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能得到鍛鍊與提高。教師進步才能更好促進學生進步。師生在共同探索課程的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與學習方法。(4)對未來學生成長的關注。一方面資訊時代對學習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伙伴委員會提出21世紀學習框架(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2007),21世紀學習者應當具有保障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學習與創新能力、資訊媒體素養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等。另一方面,新型學習者的認知風格、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都表現出不同的資訊時代行爲傾向和特點。校長需要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習得資訊技術只是最低要求。中小學教育培養的學生需要具備資訊時代的思維,擁有主體性和創新性,能有效利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

4.綜合保障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和維持整個系統的順利運轉,校長需要在幾個方面調動相關社會因素和發展學校條件。這些因素包括:健全的家校、社區互動;充足的資訊化教學設備與條件;人格魅力;學校資訊化文化建設;與資訊化教學發展相關的管理與決策。

筆者基於上述對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內涵以及以往研究的綜合分析,將四個要素(價值理念、核心能力、關鍵環節、綜合保障)整理如下表2所示。

在完成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循環過程中,與校長個人相關的“價值理念”,以及與體現校長工作權力的組織相關的“綜合保障”因素共同對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形成和實施提供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動力。而校長以及學校所處的社會環境(區域環境),不僅對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提供需求和支援,也始終提示校長作爲學校的領袖人員,應充分保持與社會發展契合的領先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爲社會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同時也要特別注意區域環境。當前學校資訊化建設,大多同時受到區域範圍資訊化領導力的影響。許多區域統一協調,部署各地區的資訊化建設工作,推進資訊化對教學的應用,並經常組織校長到各地集中參觀學習,以促進學校校長的資訊化工作。可見,這些環境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

5.典型學校

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實施對推動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裏介紹兩所典型的學校:北京豐臺師範附小和北京朝陽實驗小學。前者作爲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和北京市首批數字化校園之一,在教育資訊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這主要得益於該校校長田昆升老師對資訊化教學促進學校發展的高度認識和積極實踐。該校提出“數字校園智慧文化”的理念,堅持智慧課堂與數字德育並駕齊驅,數字化育人。學校也爲師生配備了iPAD,大膽進行一對一環境下的資訊化教學改革試驗,針對多個學科創設了“一對一數字化教學課”,積極接受專家指導,對學校整體發展有很好的推進。校長兩次帶頭進行培訓與指導,組織研究小組完成數字化教育課程,創建資訊化教育氛圍,爲全校教師積極開展資訊化教學改革的實踐做出了表率。

曾由全國特級教師馬芯蘭老師擔任校長的北京朝陽實驗小學,在現任校長陳立華和副校長李穎的帶領下積極建設數字校園。他們從教師教學需求(爲了實現有效教學,教師需要哪些資訊?爲了自我調整,學生需要哪些資訊?爲了幫助學生成長,家長需要哪些資訊?爲了提升管理品質,管理者需要哪些資訊?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共享這些資訊?)和學校現狀出發確立了數字校園建設目標,特別是數字校園對核心業務——教學的支援。學校領導認爲,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一定要轉變觀念;機制建設與系統建設同等需要。學校的資訊化建設需要創建支援和保障資訊化系統的機制,系統建設本身需要真正服務於教育教學的內容,學校需要形成促進資訊化教學實踐或體驗的積極交流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的資訊化教學理念和實踐發展(陳立華等,2012)。在此過程中,他們建立了作業診斷系統、考試分析系統、德育評價系統等與教學密切相關的資訊化教學系統。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將“提質減負”落到實處,貫徹了國家的教育方針。

五、研究思考

資訊時代,學校的領導力趨向於分佈式發展(Spillane,2005),領導結構由科層制趨於扁平型。學校的資訊化建設是一個集體的過程,學校的整體變革不僅取決於學校高層,還取決於學校中層的積極推進,特別是發揮基層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黃榮懷等(2012)認爲,教師是否做好了資訊化教學的開展與準備是影響學校範圍的教育資訊化建設的約束條件,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將有利於學校資訊化建設的發展。

因此,爲了更好促進學校資訊化建設的有效教學應用,學校校長以及學校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基層教師均應培養資訊化教學的意識與能力,各級學校管理人員均應重視資訊化教學的工作。只有中高層領導者充分認識到資訊化與課程教學深刻融合的內涵、關鍵,才能真正引領學校的資訊化對教育教學的積極變革,同時激發一線教師資訊化教學的創新熱情,形成一種整體力量,推進資訊化教學的開展。

本研究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構建了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內涵與模型結構,後續還將透過實證研究的方式來調整這一模型結構,並透過調查和分析當前校長資訊化教學領導力的現狀和發展水平,以期爲實踐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