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1W

當代大學生是極富個性的羣體,個性需求的多樣化使他們對於外界資訊和新鮮事物持有自我思考與主張,但是他們畢竟還處於學習和成長階段,明辨問題是非的能力和心智有待提高與健全。以下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論文,希望能提供幫助。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文明與智慧、辛勤與汗水、自信與奮鬥的偉大結晶,它包含許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質與價值寶貴的教育資源。本文主要從修身、仁愛、和諧、愛國四個方面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當代作用,有利於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緊密結合,豐富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大學生;作用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念。”[1]這些價值觀念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兒女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同時更是民族自信、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的集中反映和代表,並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之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由於當前時代的迅猛發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大潮的'衝擊下,造成了社會資訊多樣化程度日漸加深,從而使不同的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因爲自身所處環境條件及其發展目標等不同,使得他們在參與事物資訊的傳播、接受、篩選、分析、處理等過程中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觀點和價值評判標準,進而引起多元價值觀地出現。

又因爲當代大學生是極富個性的羣體,個性需求的多樣化使他們對於外界資訊和新鮮事物持有自我思考與主張,但是他們畢竟還處於學習和成長階段,明辨問題是非的能力和心智有待提高與健全,這就容易造成他們對外在事物表現、社會行爲、自身舉止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時不可避免地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和作用,使其出現思想偏差而引至行爲不當,“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偉大中國夢的實現。”[2]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共同體在長期生產與生活的實踐過程中,經得起歷史考驗,並保留和積澱在古老而高貴的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品質、價值規範、行爲導向、倫理道德等地集中體現,同時又是維繫民族在共同生存與發展空間上的精神樞紐和凝聚民族整體共識的向心力。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應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並復歸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充分汲取其精神養料,從而作爲推動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質性進展的同時,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這裏,作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要概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當代作用。

一、修身作用

“修身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裏被稱爲‘修德’‘、克己’‘、正身’、‘修己’。”[3]在《周易》中也說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含義是指君子爲人處事,要懂得順應天道規律,拼搏進取,自強剛毅。同時還應當有大地的厚實闊氣,心胸寬廣博大,要能“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襟。做到這一點,修身是關鍵。當代大學生面對來自社會各種資訊和誘惑地紛擾,在生活和學習中易出現情緒焦躁、內心波動、意志薄弱、理想信念易動搖等消極怠慢的反應,這就要求大學生一方面要從自身出發,做到自我內心的反省慎思,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每天的言行習得,用心去感應和體會當中的世態明理,淨化心性,提高內在的思想修爲,以達到至善至真的心境;另一方面,修身還要求大學生去實踐。

透過把自我的思想感悟踐行到現實中去,經受實踐地考驗,磨鍊其心志,鍛造其精神,才能真正地達到內化,並將已有的內化品質透過自身操行外化出去,達到知行合一。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行德育的首要基點,其重要性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一說可證。透過修身,有助於大學生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質,培養其高尚的道德修爲,塑造崇高的人文精神,使其人格理想化。

二、仁愛作用

“仁”是孔子道德學說中最核心的思想,比如“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都注重從人之根本出發,去懂人、愛人、惜人。可以說,孔子“仁愛”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強調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要懷有愛人之心,關心他人、善待他人,在堅持以人爲本的前提下,在主體意願自覺許可的基礎上建立且實現的良性互動。

當代大學生應當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在自愛的基礎上,始終秉承着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寬容、尊重友愛、互助共贏等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思想,能夠有助於促進他人實現自身價值,並以此作爲調節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問題的道德行爲準則,從而提升每個人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概括地說,“‘仁’既是一種主體人格修養,又是一種政治道德觀;既是一種審美理念,又是一種社會理想。”[4]

三、和諧作用

和諧理念是由孟子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延展來的“,社會和諧,是人類的美好理想和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5]而和諧一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一重要體現。“以和爲貴”、”保合太和”、“和而不同”、“以和天人”等的“和”之思想價值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發展中,它是事物間差異性的包容,多樣性的統一,是對構成事物不同性質的諸多要素在矛盾對立狀態中進行相互協調轉化、運展補充、衍生合一的新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