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論文簡述

學問君 人氣:2.04W

數學產生於生活,同時生產生活的發展又促進了數學的進步。數學教育的生活化即是讓數學更加的貼近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能夠讓學生將數學思維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生產。

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論文簡述

一、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學階段的重要意義。小學是人生正式踏入學校的開始。這時候的學生對於學習與生活還處於懵懂迷茫的狀態。小學生的是非觀念並不十分明確,他們還不理解學習的真正目的。學生在小學時接受的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將會對小學生的將來產生不可預測的深遠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尤爲重要,而數學教育的生活化顯得更加重要。填鴨式,題海戰略以及“一言堂”仍然佔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數學教育的不貼近生活使得數學變得乏味。據調查顯示,某省有80%的小學生不喜歡數學課。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近幾年來,讓數學滾出高考的呼聲此起彼伏。

2.生活即教育,教育源於生活。在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大學》裏有一句“物格而後知之”即一旦領悟了生活中的物的現象,那麼知識自然而然也就來了。這早就已經說明了生活即教育。而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國外曾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由此,我們應讓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3.激發學生思考能力,創新意識。有一個笑話曾經說“數學學不好沒關係,買菜用不到數學”,可生活中不只有“買菜”,有身高單位是米還是分米要用到數學,有我們走了多久多遠多快要用到數學等等。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會使學生更大程度的理解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不知不覺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的途徑方法

1.運用生活中的事例提出問題。鑑於小學生的生活範圍比較小,受到生理,心理髮展的限制,而且生活經驗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能夠接受新鮮的、摸得着、看的到的.事物。相對抽象、枯燥的數學公式,定理則很難接受。因此,我們應該採取將生活引入課堂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任意角”這一問題時,我們可以提問回答問題時舉起的手是多少度,轉圈圈時一圈是多少度等等。而不是簡單的講解任意角的概念、範圍。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有效的聯繫起來。從而更好更加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識。

2.教材的編寫與使用要和生活相結合。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教材的講述空洞,內容則脫離現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比如複雜的“雞兔同籠”問題,可能小學生會想“爲什麼雞要和兔子放在一個籠子裏?爲什麼不能直接數數?”等等。甚至有的版本教材通篇全是公式和定理,連一個雞兔問題都不曾舉例。教材的編寫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限制,而不能一味地“填鴨”。或者,小學生教材可以把兒童遊戲編輯進去,比如“丟手絹”,可以問同學“丟手絹的同學跑了我們爲的圓圈的多少呢?”、“我們圍的這個圈周長是多長呢?”等。教材的編寫有時候會限制教師的課堂教學,因此,教材的編寫生活化是大勢所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使用亦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這需要教師的自身素養易需要學生的配合,教師可以採用讓學生製作道具的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做到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學習“概率”時,可以讓學生製作紙圓畔,分別塗成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錢數,如5元、10元等,並且示範講解轉到哪個錢教數的“機會”大,怎樣更合算等等。透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知識能夠更好的吸收,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3.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小學生數學教的生活化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水平,儘量結合生活實際。同時,又要注意學生的生活情況,比如跑跑卡丁車,城市的孩子十分熟悉,而農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解。因此,結合生活實際並不是盲目的,要顧慮到不同的實際情況,這也是對教師的要求與考驗。教師可以透過家訪、與同學聊天等,瞭解學生實際生活,從而更好的聯繫實際情況。

新形勢下,對小學的數學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小學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是大勢所趨。雖然在小學教育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課堂改革,貼近生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一定會取得一個好成績,使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不再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