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數學教學“生活化”

學問君 人氣:2.9W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實際上,這裏在強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還突出了生活“數學化”。本文擬就數學教學目標“生活化”,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的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論文: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數學的教學目標“生活化”

是有着生動、豐富的學習經驗。數學教學提倡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支撐數學的學習和理解。比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時,我採用了這樣一個引入的方式:極富感情的朗讀了《日出》當中的精彩片段並配以一段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的flash動畫。再啓發提問:如果把太陽看作圓,海平面看作直線,這裏一共出現了幾種位置關係?很快地,議論聲由小變大,“應該有兩種吧,一種是在海平面下,一種是在海平面上”一學生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聲說着;另一學生補充到“不對!還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間那一種”;李娜小心翼翼地說“太陽在海平面下怎麼算”;馬波反問道:“這不跟太陽在海平面上一樣的嗎?”……同學們一個個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學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這才點出今天學習的主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獲得了經驗的支援,對於學生的理解數學是十分有益的。

應該說,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教師要注意喚醒、激活和點撥,使生活經驗爲數學學習所用。

(二)、以提供原型爲目標的數學“生活化”

很多數學內容都是生活事實的抽象、概括,是在解決生活問題基礎上的提升。這些生活事實或問題都可以看作是學生學習抽象數學的重要原型。以原型爲基礎和支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是重要的教學策略。

《相遇問題》的教學,理解數量關係是重點,但是由於相遇問題涉及到至少兩個人或物體的運動,因此明確問題的“事理”是首當其衝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現場走路表演,在表演中明確“兩人”“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等問題要素,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再如,教學《購電話卡的數學問題》時,在引導學生如何爲王老師設計購電話卡方案時,學生利用實際購聯通卡和移動卡的收費和王老師使用電話的資訊,設計出兩種消費方案,學生還學會了方案設計。生活原型的支撐,使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有樣可循。

(三)、以應用拓展爲目標的數學“生活化”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教師要善於把握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和拓展數學,豐富對數學的認識。

在教學《折扣》後,教師讓學生雙休日陪父母去逛商店,收集一些商品促銷的資訊,並應用所學折扣的知識解決問題。如有的學生記錄幾種商品標出的原價和現價,計算出打的是幾折;有的學生根據商品標價和“買幾送一”的優惠辦法,計算便宜多少元,相當於打的是幾折;有的學生根據“滿幾百送幾十”的促銷辦法,計算實際上相當於打幾折,等等。由於是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更容易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長此以往,還能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

四)、以實現創造爲目標的數學“生活化”

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創造工作。實現數學“再創造”是數學“生活化”的最高境界。

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要把握好“度”的問題,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處處強調“生活化”,容易牽強附會,甚至使數學教學簡單化、庸俗化。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要義在於數學教學向兒童的生活開放,與兒童的經驗溝通,使數學教學成爲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

二、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的途徑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及發展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因爲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因此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應是生活化的。大千世界五彩斑斕的生活爲我們的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厚的課程資源,數學教師要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開放學生的空間、開拓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如何使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去實施:

(一)、創設生活情境,親近數學知識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數學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使教學內容以大衆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化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生動活潑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例如,正負數的理解和應用對於剛剛進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是學好初中數學的基礎的基礎。在講授這一知識點時,我運用多媒體放映了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的一系列場景,如冰箱裏的溫度與冰的關係,冰琪淋在常溫下的溫度變化,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以零度爲界限,那麼冰塊的溫度在零度以下,融化了的冰琪淋溫度在零度以上,用既簡便又直觀的數學方法表示“零上”和“零下”。學生透過合作學習、討論,完成了對珠穆朗瑪峯高度的數學表示,地下商場離地面的高度的數學表示。這一環節的創設,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再如,在講授軸對稱這一知識點時,我收集了很多圖案和採集了一些標本,先讓學生觀察圖案的特點。甚至讓學生觀察我們美麗的校園,再問學生印象最深的校園建築是什麼?學生都說新校門特別氣派,我們都引以爲自豪。我接着問:“新校門有什麼特點呢?”有的說有兩個一樣大小的自動門,有的說……外觀一模一樣,頂上的造型也一模一樣……學生各抒己見,興致很高。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於是我不失時機的引入了數學概念――軸對稱,由於把學生帶入了熟悉的可以形象感知的具體情景中,這節課的課堂效率也特別高。

在講水位的變化時,當我按部就班的講完教材上的例題後,發現學生還是沒有弄明白實際水位、警戒水位、歷史最高水位三者的關係。怎樣才能讓學生明白呢?我在講臺上踱來踱去,突然,我靈機一動,教室的地面、講臺、將桌不正好可以類比實際水位、警戒水位、歷史最高水位三者的關係嗎?於是我利用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跟學生講解完後,同學們臉上都露出了笑容。這就是情境帶來的效果,它比抽象的講授要強百倍,有的甚至會讓學生終生難忘。

(二)、內化生活經驗,抽象數學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着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經歷中,內化生活經驗,抽象數學問題。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平行”這節課的教學時,我把學生帶到了學校的操場上,先引導學生觀察操場邊四號公路兩旁的電線,並讓學生知道,如果空中的.兩根電線如果相接的話就要短路了,那麼空中的兩根電線這麼長怎樣使它們不相交以此避免電路短路呢?大家透過觀察明確,這兩根電線只要保持平行狀態延續架設,就永遠不會相交,同時也對“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觀的印象。這時讓學生單獨或分小組再去觀察操場上或附近有沒有這類平行現象,並要求學生儘量把觀察到的用圖畫下來。學生經過觀察、思考、討論,發現了很多的平行問題,如:操場直線跑道上的跑道線之間是平行的;兩根雙槓也是平行的等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平行”的定義:即“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在歸納了平行的定義後,學生很有成就感,這時教師可再讓學生想想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平行的例子。憑生活經驗,學生自然會想到火車的兩根鐵軌;商場自動扶梯的兩根扶手等等。這樣學生在既愉快又輕鬆的氣氛中學會了“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三)、融入生活實踐,體驗數學情趣

數學既然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而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後,就應該把這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得到應用,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的情趣。

講完三角形的穩定性後,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觀看了“枝城長江大橋”的圖片,學生被大橋深深吸引了,個個發出感嘆,太宏偉了!我趁機讓學生觀察大橋上的鋼架有哪些幾何圖形,學生說有三角形、四邊形等,我接着問,哪種形狀最多,學生經過爭論,最後一致同意,三角形最多。我趁熱打鐵問學生,這是爲什麼呢?學生馬上想到是因爲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在學了《相似三角形》後,我們又組織學生去測量旗杆、樹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這樣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派上了用場,都非常興奮。學生在這個過程既體會到了成功樂趣,同時也嚐到了學習數學的甜頭,從內心深處喜愛上了數學,學習數學的熱情不斷高漲。

“衆數”與“中位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兩個重要而又基本的統計特徵量,結合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繫緊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反映“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良好素材。在進行衆數與中位數教學時,首先我用手機號碼進行講解,效果不錯。

例如,周老師的手機號碼是13677177973

老師:這組號碼出現最多的數字是什麼?

學生:7

老師:把這幾個數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看看中間的數是什麼?

學生:還是7

老師:由此推知,什麼叫作一組數據的衆數與中位數呢?

(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闡述……)

然後給出數據個數是偶數的繼續討論……,學生很快便掌握了這一基本概念。接着,同學們又把蘭老師、劉老師、張老師等的手機號碼拿來分析、驗證,加以鞏固。

其次,結合測試成績進行分析,透過求一次數學測驗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衆數,讓學生自己根據每人的成績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習成績的好壞,並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還透過把每冊的課題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再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習過的知識解決此題,這可使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鞏固了已學過的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解開了學生客觀現實生活接觸的諸多難題,

在這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中,學生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所煥發的熱情,能對學習數學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生活數學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想象、去思考、去創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和生活間架起一座橋樑,讓生活走進初中數學課堂,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使他們的生活經驗成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這樣,學生就一定會熱愛數學,親近數學,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也就得到增強,從而達到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日常教學中透過以下途徑可以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1.發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在新教材的編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並要求學生髮表學習心得,上臺演講等。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可以透過瞭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發掘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材料:包括關注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留心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瞭解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家庭、社會環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透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匯入的生活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 ,學生 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匯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 計 了以下情景 :“如 圖,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着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爲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後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題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難盡善盡美地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時,我們經常結合 自己的教學狀況,對教材中一些學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內容及其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我將例題變成一道聯繫班級實際的應用題:“在學校舉行的七年級拔河比賽中,規定每隊勝一場得二分,負一場得一分,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場比賽中得到 4o分,那麼我們班的勝負場數應分別是多少?”由於學生親身體驗了拔河 比賽的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很快就投入到討論問題的氛圍中。

3.練習的生活化:“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樑,把練習生活化。

長期以來, 初中數學教學側重於對教的研究, 但是對學生如何去學, 如何透過有效的目標來調整數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 缺乏明確的認識與研究, 因此在新課標條件下, 初中數學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就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