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知識經濟與跨世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學問君 人氣:4.28K
論知識經濟與跨世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知識是繼高度發達的經濟之後新的經濟形態,它是以具有創造性的知識爲核心的。而創造性人才是創造性知識的載體。人才的培養有賴於,因此,知識經濟的形成與,又必然要對深化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關於新的知識觀與教育觀


(一)知識觀


從知識經濟的角度通常把知識分爲兩類:


1.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指可以用語言、文字或圖形等有形體的東西進行系統化處理和傳播的各種傳統和知識。這一類知識可以用機進行編碼和加工處理,因而也稱爲“可編碼的知識”。如人的發明創造,可以寫成方案或製成圖紙,取得專利權;人的頭腦中的創意可以寫成論文、著作,取得版權。它們都是深藏於人的頭腦中的知識的外現而物化爲具有一定實體性的“無形資產”。


2.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指深藏於人的頭腦內部,屬於經驗、訣竅、靈感、創意等的那一部分知識,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而難以量化的知識。這一部分知識不可能用計算機進行編碼和加工處理,因而稱爲“不可編碼的知識”(non-codified knowledge)。它們是人類知識中的精華,是最有活力的部分。透過有效途徑把它們儘量“釋放”出來,就可成爲知識經濟向前發展的無窮創造力的源泉。


(二)教育觀


1.教育的根本目的。知識是人類思維的結晶,創造性知識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結晶。因此,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要求相應地更新教育觀念。在知識經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強調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爲的主體,促使他們自主地、能動地學習,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精神。因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能自主地、能動地學習,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教育過程中還要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這意味着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正確建立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關係。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曾提到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但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後,要賦予它們新的內涵。


(1)傳道:應該包括德、智兩個方面,教師應透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在怎樣做人、做學問方面,沿着正確的方向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把“爲人”放在“爲學”之上。根據這一要求,教師也可以分爲兩類:“學有本源者,經師也;言行可模可範者,人師也。”“人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是其“傳道”的力量之源。


(2)授業:在新的條件下,已有的可編碼的知識使學生可以自己透過電腦進行學習。這一類知識的傳授,不再是教師的主要職責。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學生怎樣做學問,特別要傳授正確的`學習,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因爲授之以“魚”,現成的魚,總是有限的;而授之以“漁”(捕魚的方法),則可使學生終生受益。


(3)解惑:師生共同探討在做人、做學問方面遇到的疑難,藉以擴大視野、活躍思路、啓發靈感,力求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由此可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應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放在第一位,籠統地說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對的。而且教師能不能發揮主導作用,還要取決於教師的素質。與堪爲“人師”者相互切磋,則有可能收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


2.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過去認爲教學、科研是高校的兩大中心。其實,教學也要以科研爲基礎,成功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卓越的科研基礎上。大家知道“深入淺出”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但如果沒有對有關論題進行科研積累,在教學表達上是既不能做到“深入”,也不可能做到“淺出”的。在這裏,“深入”(對客觀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深刻認識)是“淺出”(揮灑自如、舉重若輕)的基礎,“淺出”是“深入”的外在表現,絕不是簡單的口才好不好的技術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