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與人才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3W

1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背景

工商管理與人才培養論文

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困難,每年有數百萬的大學生面臨着找工作的難題,國家積極鼓勵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緩解就業壓力,解決這一矛盾。各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正是迎合這一政策,促進高校教育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爲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長遠目標做出貢獻。國內部分高校先後進行了改革和嘗試,舉辦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設定單獨學分讓學生在專業課外的時間修讀與創業相關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在培養計劃中有大量創業實訓模組,並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敢於冒險探索的精神以及勇於實踐的創業能力。作爲更強調實踐動手能力的高職院校來說,學校能加強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組織領導能力變得更加迫切和必要。硅湖職業技術學院位於崑山,而崑山處於江蘇與上海的交界地帶,聯繫着兩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是國內有影響的製造業基地,同時國家在此設立了花橋國際商務城,準備大力發展服務外包行業。據調研,目前在校學生中有部分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業綜合素質,社交活動能力較強,有很好的協調組織能力、指揮管理能力。商學院目前有部分學生的家長或親戚有自己的企業,學生畢業後可能要接管自己的家族企業。大部分的學生家庭條件較好,有部分學生畢業後在家人的幫助下有自主創業的想法。對於這部分學生,如果在大學三年中,學校能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創新創業知識,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後自主創業中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作爲民辦高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提煉出適合當地經濟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當前國家社會經濟的重要舉措。

2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內涵和特徵

“創新”,一般解釋爲“拋棄舊的,創造新的”;“創業”,則解釋爲“創辦實業”。那麼,這種創新創業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積極投入到社會的創業實踐中去,將嚴謹治學的科學家精神與勇於開拓市場的企業家精神相結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現和捕捉機會,並且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嘗試,並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爲社會創造財富,實現個人價值,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才。在江蘇省高校的調研中,創業學生人數高於5%的高職院校達到23.44%,高出本科院校(15.25%)8個百分點。當前大學生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特別是商貿、流通、物流業(佔54.31%)。[3]可以看出這些創業領域基本屬於工商管理類的專業,這些創業領域離學生的生活比較接近,日常能接觸的到,對於剛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易掌握、好入門。同時選擇商科專業的學生基本社交活動能力比較強,思維活躍,遇事反應靈活敏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較強,同時有創業激情和冒險精神,如果有意向自主創業相對成功率會高一些。從工商管理專業羣建設的角度出發,作爲商科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來講,創新創業型人才是眼界開闊、有合作意識和自我學習能力、能組織領導一個團隊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在真刀真槍式的市場競爭中,努力嘗試和拼搏,在各種想法和靈感的相互碰撞中,捕捉機會創造價值,爲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企業家。

3工商管理專業羣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

作爲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其教學改革的總體方向爲打破原有的重視學生知識學習積累的單一培養模式,向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向發展。本文結合崑山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在建設工商管理重點專業羣的前提下,總結一套適合民辦高校的“一箇中心,兩層目標、三級進階、四大平臺”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3.1一箇中心一箇中心是指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爲中心。吳曉、覃永暉兩位教授在《論區域經濟發展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關係》提出了“分子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指出分子的主核應該是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分工更加細緻和專業化,高校的學科也在進一步分化,各高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將某一學科或專業的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與此同時網絡資訊技術的發展,學生接觸的知識數量的增長,畢業後仍然面臨知識不斷更新的問題,不能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用一輩子。對於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更加強調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養成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終生受用的'。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不等於將來一定要創業,創業是否成功也不是衡量創新創業能力的標準。爲了增強學生對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更應該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交流能力和資訊處理能力的培養,甚至完全可以說,注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本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最顯著的特點。

3.2兩層目標第一層目標是學生在創新創業類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透過課堂實踐項目的訓練,達到可以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可以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讓學生了解創業的內涵,創業的艱辛,知道瞬息萬變的市場,改變傳統的課堂教授式教學,採用項目式體驗式授課方式,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規律,透過創造實際的情境和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課程中來,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最終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不管將來有沒有創業意向,培養他們的這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層目標是透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案大賽、創業實訓等方式,對有創業想法和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指導,爲將來的實際創業打好基礎,能順利創業成功。研究與實踐證明,理論學習得越紮實,創造出的成果也越高,而只有理論沒實踐完全是紙上談兵,只有在實踐中把理論付諸於實際,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論、完善理論、修正理論。民辦高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並不把成功創業作爲創業教育的唯一目的。想提升每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需要接受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使其掌握創新創業知識,透過老師的指導,學生模擬參與“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應用這些知識,把它轉變成可以不斷創新、開拓新的市場或工作領域的能力,纔有可能成爲敢想敢幹、經得起磨鍊的企業家。

3.3三級進階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分爲三個階段:“創新創業知識積累階段”,“模擬創新創業運作階段”,“全真創業操作階段”,這三個階段層級推進,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4]。第一階段透過基本的創業類課程(創業管理、創業營銷、創業法律基礎)的學習,培養大批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業所需的各項技能,具備整合資源、領導團隊等方面的能力。第二階段打破學科的限制,學生可以跨專業選修感興趣的課程,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案設計大賽,模擬企業創業實戰,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提高學生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第三階段依託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周邊校企合作單位等平臺進行全真創業實踐操作,對有創業想法的學生給予“一對一”的指導,鍛鍊其在真刀真槍的市場競爭中,抓住機會,利用其所學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

3.4四大平臺要想不斷提高商科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應該有以下四個平臺的支援:

①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平臺:創新創業類課程基於創業素質培養的教改目標,統一編寫了依據創業過程、符合實踐操作的校本教材,採取項目實踐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運用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案例分析、實踐操作中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學習知識、主動鍛鍊技能。學院現將創業所需基礎知識,創業管理、創業營銷、創業財務、創業法律基礎幾門課程在工商管理專業羣中打通開設,並向全學院各專業推廣,並開設跨專業平臺課程,如生產運作管理、商務溝通、戰略管理等,最後透過企業沙盤模擬實訓等實踐類高階專業課程,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業經營管理能力。

②創新創業實踐操作平臺:透過開展社團活動、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學術講座,整合民辦高校的校內校外資源,透過短學期的實踐教學、專業生產實習等環節,在基地指導人員和學校指導老師的引導下,經受實際訓練,全面提高創新創業能力。高等教育必須以人爲本,把學生作爲主體,高度重視人的創性。爲了縮短學生與企業實際需求的距離,應該全方位、多方面訓練學生,讓其參與和感受,比如企業創業計劃書的撰寫、策劃方案PPT的製作、方案展示前的演講、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運營決策、團隊間溝通、矛盾的處理等。

③創新創業資源服務平臺:積極開拓社會資源,多渠道深化與企業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合作。比如:聯合創業園區,爲有真實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具體創業項目;在往屆的校友中,甄選一批有經營管理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學長,講述自己的創業歷程,建立與其進行創業交流的平臺;建立“創業導師制”,成立創業指導交流中心,由校外有經驗的企業導師給予面對面的輔導和交流,針對具體創業項目提供建議。

④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平臺:民辦高校從實戰的角度出發,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保障制度可以劃分爲硬件制度、軟件體系和評價機制三部分。全校各部門應積極配合,由學校高層領導,進行創業項目模擬執行的設計與規劃,制定相關大學生創業的硬性政策和制度;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職能部門以及創業導師等共同參與,對創業進行指導和交流,形成規範的執行流程和服務體系;創業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多地從實際出發,以項目小組分工協作情況、實踐操作情況、項目計劃書編寫以及實際業績或社會效果作爲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