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1W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筆者認爲作爲一名高中的英語教師,應當抓住課堂這個最爲重要及主要的陣地,從三個方面進行文化的傳授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論文

一、詞彙對比教學

詞彙教學即使在高中階段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語要領意義的基礎上,挖掘詞彙內部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使用詞語。筆者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有三點是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

1.特別注意一些表面對應的英漢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含義,引起不同的意義聯想,我們稱之爲culturallyloaded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語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進階知識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學生或普通具備本科學歷的公司職員,而與其相對應的漢語“知識分子”在中文中更傾向於指所有上過大學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連高中畢業生都會包括在內。再比如owl這個詞,與其相對應的漢語是貓頭鷹,在中國文化中,它是一種不祥之兆,所謂“貓頭鷹進宅,喪事進來”,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則是智慧之鳥,是睿智的象徵。

2.特別注意一些由於文化涵義不等值性而產生的`無法對譯的習語及用法搭配。比如漢語說“小菜一碟”,英語說Tt’sapieceofcake.在漢語中對老師的稱呼是“王老師”,英語中則是,。漢民族文化經過了五千多年的吐納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會去專門信仰或崇拜某一個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國人遇到困難習慣於說“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數國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說Godblessme。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

3.特別注意由因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的不同而產生的對於中國學生難以理解的表達。比如很多美國人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Whenyou’redown,you’renotnecessarilyout.對於一個高中生,這句話中並沒有什麼生詞,可是許多學生卻對其含義不甚瞭解。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擊倒,並不意味着輸了這場比賽。所有的美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寓意是用於鼓勵人們,當遇到挫折時,不要喪失信心,因爲還是有成功的希望。

還有一個例子像elderlypeople和seniorcitizens這兩個詞,課本上給的解釋都是“老年人”。在中國,“老”是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代名詞,是受到尊重和羨慕的。可是在美國,人們普遍忌諱用這個詞來描述人,因爲它意味着沒有用處,遭人憐憫和靠人施捨,所以有教養的美國人往往用sen-f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代稱老人。像這種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維聯想的表達方式對於沒有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肯定會造成一些理解及運用時的困難。

詞彙的學習對於許多中國學生來說,是基礎更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在詞彙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既是貫徹教學大綱的正確教學方法,同時也使詞彙鮮活、生動起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生硬的語言符號,這樣可反過來促進學生對詞彙學習的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閱讀教學

閱讀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一種語言學習考試必考察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和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閱讀材料,其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社會、文化、歷史、廣告、書信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跨越文化障礙,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不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採用三種方式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1.直接呈現,配合詳細的註釋。

高中英語課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關異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有關文化的內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課後註釋,它們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資訊。在教學中不可因爲文章或註釋裏沒有重點詞彙或者較難的語法現象就忽略不計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師還可根據情況適當補充,比如無論是以前的SEFC還是現在福建省使用的北師大版英語都有關於eatingc&health的話題,那麼在課文講授的同時,教師就應該介紹國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同飲食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真實的文化情景。

教師要精心設定英語課堂環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創設了真實的教學情景,鼓勵學生在該情景中用英語交際,學生可以透過交際活動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在交際中習得文化背景知識並對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利用電腦讓學生領略外國風光,讓學生透過瀏覽自由女神、聯合國總部及白金漢宮、大本鐘、泰吾士河等圖片來了解紐約和倫敦這兩座國際大都市。

3.有目的地設定開放性話題供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興趣,並利用這種內在的動力鼓勵學生對文化及觀念的異同見仁見智,爲將來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礎。這一方式無論是對教師的備課質量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看上去和英語考試的內容關係不夠密切,這一環節往往被師生忽略。筆者認爲如果這一環節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得以貫徹和堅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深刻理解,提高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補充教材sports這個主題時,學生透過學習瞭解了西方許多運動的起源、規則等,結束後,筆者用幻燈打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供學生當堂討論。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答案,但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運用歷史、地理、體育、風俗等文化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分享了有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促進了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敏感度,爲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三、講究語言實踐,模擬英美人現實生活

筆者認爲,一堂成功的外語課應當儘可能地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運用所學語言。同樣,成功的文化傳輸也應儘可能有更多的模擬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透過交際實踐來體驗文化。所以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一定時間準備,然後在課堂上創設一些諸如生日聚會、排隊候診、上街購物、初次見面、家庭聚餐等社會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發動學生收集道具、服裝等,力求在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中讓學生模擬交際。這類活動氣氛輕鬆,形式活潑,學生往往興趣濃厚,表現積極。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爲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因此,英語教師迫切需要透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能夠縱覽本國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較的高度上,把握英語教學。同時,開展文化教學貴在持之以恆,應當從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就開始長期、系統、多渠道、多視角地進行培訓,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化,增強交流能力還需要所有的英語教研工作者反覆實踐、探討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