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型經濟與西部地區人才培養

學問君 人氣:1.43W
新型經濟與西部地區人才培養
        創新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依靠教育的,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教育發展的綜合指標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高效、正比的關係。教育投資在經濟增長口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知識資訊是知識經濟當中電流,那麼大學就是產生這種電流的發電機之一。
        一、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要求
        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將教育、人才放在首位反映了知識經濟是一種學習型經濟、頭腦型經濟。重視學習、重視教育、重視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首要特徵。1997 年10 月4 日英國出版的《經濟學家》雜誌已經把大學稱爲“知識工廠”,它認爲大學僅是知識的創造源、人才的培養庫、文化的傳播者,也是經濟的增長源。所以教育將成爲知識經濟的核心,而學習將成爲人或組織發展的有效手段。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人才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才首先是個人,具備做人的起碼道德品質,而從所受的教育來講,還應該好於一般人,從我們常聽到的中外的許多優秀知識分子的成功過程來看,他們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敬,是因爲他們做學問與做人幾乎是並行不悖的。即使在社會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的21 世紀,對人才的道德素質的要求也只會提高加強,不會削弱。
        中國的傳統品德主張的是“溫、良、恭、儉、讓“, 內省”“, 慎獨”“, 遇事不要強出頭”。當今世界僅強調這一方面似乎還很不夠,社會需要的是一批具有勇於競爭、積極拼搏、創意思考精神的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決不要給學生“完整”,“到頂”的概念,而應着重啓發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纔有可能造就一批奮力拼搏,把我國推向世界強國之林的優秀人才。
        2.交流能力的培養
        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首先,要懂得與人善處,與人善處會更多地爲自己提供良好的機會和發展環境。其次,要學會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身所學貢獻給社會、國家。此外要掌握交流的工具———外語。21 世紀,國家之間的交流必然頻繁,掌握的外語越多越好,能獲得的資訊就越多,就越善於交流、溝通。
        3.學習能力的培養
        我們希望我們培養的人才遠遠超過我們,不僅要在知識層次和業務水平上超過我們,還要使他們成爲更有創造性,更有開拓性的跨世紀人才。      今天的問題是學生該如何進一步學習,也就是自我學習能力的問題。要自學就必須跑在教師前面;要保持主動性,就必須適當擺脫教師的影響。教師是柺棍,既要會用,又要會丟。開始要會利用,然後要會丟掉,這是對柺棍的正確態度。要透過向教師學習,來爭取和恢復個人學習的主動權。
        要在課堂上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一開始就走在教師的前面。最好的辦法是在開學之前,利用暑假和寒假空隙,初步掌握某些重點課程的教學內容。事實上,一些理論性強,習題難的重點課程,往往需要在課堂外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按照學校裏所安排的時間和速度是不能學好、學透的。因此,必須提前自學,做到對課本的難點、疑點心中有數,對所學知識就易於掌握。此外,學生要努力養成把自學的精神貫穿到課內課外的任何地方的習慣。
        二、資訊時代的人才要求促進西部高校改革發展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創造、傳播和應用的基礎上的`經濟。所以,知識創新的速度和水平就成爲知識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然而,知識歸根到底是透過人們在實踐中對於世界的認識獲得並運用的。因此,知識經濟的發展最終決定於獲取和掌握知識的人的素質和水平。人們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決定着社會競爭的綜合能力。
        可以斷言,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人才素質的培養不僅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標誌,而且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弱興衰。事實上,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大學早已成爲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頭而被譽爲現代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而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偏低,對高校的投人不足,結構、體制、觀念、內容、培養模式不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特別缺少國際領先水平的人才,使我國教育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產生了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西部在建設一流大學上還有巨大差距,最主要是缺少年輕的、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著名學者,缺少具有重大理論或應用價值的創新性成果,缺少處於國際前沿的、一流水平的學科和教學研究基地,經費嚴重缺乏更是制約縮短差距的瓶頸。因此,西部高校改革勢在必行。一場以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爲根本目的的新一輪西部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正在高校有序興起。
        校內管理體制改革涉及的主要內容有:校內機關機構和人員機構的精簡、學術單位重組調整、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其中重點是精簡機構,減員增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機制;變以人設崗爲以崗設人,逐步實行全員聘任制;分配製度的改革,要在總量增加的前提下,拉開檔次和差距,提倡優勞優得;後勤改革的方向是社會化或準社會化,突破“單位福利制”的觀念,在後勤與行政管理逐步“剝離”和企業化以程中實現資產增值等等。新一輪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力度之大、要求之高,是以往的改革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