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6.17K

一、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問題

關於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的論文

傳統的課程資源觀認爲書本、教材纔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很少把學生看作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學生被視爲知識上的無知者,是知識的接收器。的確,教材是經過科學篩選並精心安排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前人類所積累的間接經驗,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基本依據,具有客觀屬性。但我們同時還要看到,知識是人類主觀認識的成果,具有主觀屬性,因而也可以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活動可以生成新的知識。學生的經驗與感受、認識與見解、問題與困惑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然而,在公共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作爲課程資源的學生資源卻常常被忽略。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許多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對學生自己的理解給予肯定。課程的計劃性重視控制,強迫學生學習既定的、狹窄的、缺乏他們真正關心的內容。課程的開發忘記了鮮活的學生個體和他們的生活世界,使學生的課程學習失去了生活意義的基礎。教學過程成了遊離於教師和學生真實人生之外的“虛擬生活”。課堂上學生處於一種無思的狀態,學生“吾不言,亦不思”成爲教育學課程的一種常態。漠視學生資源,使學生真正地成爲了在場的“缺席者”。最終結果是“學校經常熄滅了學生的天賦才能之火,靠虛假的知識騙取學生對真正理解力的渴望。”

二、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資源開發的策略

(一)重構課程資源觀,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意識

課程資源觀是指人們對課程資源的基本看法。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將直接影響人們開發課程資源的積極性以及利用課程資源的程度和效果。關於課程資源,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爲,凡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並在教學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都可以列爲課程資源。基於傳統的“課程就是教材”的理解,很多教師形成了“教材即課程資源的唯一”的觀念。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注重文字和實物資源,淡化活動資源和資訊化資源;只看到顯性的資源,卻忽視了隱性的資源;過分強調條件性資源,遮蔽了素材性資源。資訊化社會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有開放的意識,樹立“爲課堂教學所用,皆爲資源”的課程資源觀。可以說,公共教育學的課程資源涉及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環境中一切有利於達成課程目標的資源,它彌散於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家庭、社會、教師、學生等都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其課程資源的價值。開放的課程資源觀將會使公共教育學的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給現實的課堂教學帶來活力。

(二)豐富學科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時空

高師院校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提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面對複雜的教育現象和諸多的教育問題,我們必須從多個層面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因此,教育學涵蓋的知識領域相當豐富,它涉及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方法、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涵蓋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科技等領域)等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豐富學科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時空,才能充分發揮公共教育學課程應有的作用。1.加強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教育學課程變得更加豐實教育學原本是源於生活的,沒有教育實踐就沒有教育學。教師在運用教材的基礎上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興趣與經驗的緊密聯繫。比如在講到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現實生活中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之間的發展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2.利用現代通信技術,拓展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時空從高師院校現有的教學時空資源來看,要想增加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課時、縮小教學班級規模,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因此,要想增加公共教育學的教學時空,就需要我們另闢途徑。現在是資訊時代,教育學課程的學習不能僅侷限於教室內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拓展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時空。如可以透過網絡與學生進行實時在線交流,還可以建立QQ溝通羣,微信溝通羣等,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教育學,探討教育問題。

(三)創建教師合作文化,挖掘教師資源

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又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巨大資源寶庫。每一位教育學教師有着自己的教學專長和教學風格,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滲透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同時教師本身就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挖掘每一位教師身上所蘊藏的隱性資源,逐漸形成教育合力,不斷獲得豐富的課程資源將會給現實的教育學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整合與挖掘教師資源,就需要創建教師合作文化,讓教師在合作文化的氛圍下形成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合作型教師文化是指教師按照某種合作方式,在互動過程中相互開放、信賴、協作、支援以達成共同的合作目標,從而促進教師共同發展的關係形式。教師勞動的集體性特點要求教師之間要不斷合作互助,共同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同時,學校要爲創建合作型教師文化提供政策性支援。如要加強教研活動,鼓勵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共享課件資源。同時,鼓勵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允許教研組把教育學課程內容分爲模組進行教學,讓擅長某一領域的教師負責該模組的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專長。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資源共享,調動每位教師的積極性,讓合作成爲一種習慣,逐漸形成教師合作的文化氛圍。

(四)以學生爲本,尊重學生的教育經驗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更應該作爲一種課程資源來審視和挖掘。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等待教師點燃的火把。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巨大課程資源庫。學生豐富的知識積累、個性化的教育體驗、學生的教育經歷與體悟等都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教育與其他事物不同,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教育現象,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接受教育,我們無法把教育同個人的經驗分離開來。教師在講授教育理論時,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教育經歷,讓學生自己運用教育理論分析教育事件,在講述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分析中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只有以學生爲本,尊重學生的教育經驗,才能讓教育學的課堂教學由原來的師本走向生本,迴歸高師院校教育學的本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