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公共課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2W

論文摘要: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闡述了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對音樂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見解。

高校公共課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價值

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有着與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高校要進一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從音樂教育入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透過實行音樂教育使學生在德育、智育、情感等方面獲得發展,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爲新一代“四有”新人是高校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實施現狀

在目前所瞭解到的高校中,對於公共音樂教育的實施,都存在不足,大致分爲以下兩種情況:

(一)開設課程科目不規範

有些學校不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開設音樂課,則按照現有師資力量無計劃亂開課,往往使接受者很盲目,如學校教公共音樂的教師有學聲樂的、有學器樂的,乾脆以一個班爲單位開唱歌課和器樂課,這種不以學生角度考慮問題的一鍋粥現象,不但達不到教學效果,還會引起學生聽課的逆反心理。

(二)開設課程目標不明確

有些學校則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開課,可是內容卻變了樣,課堂應以鑑賞中外經典作品爲主要內容,可卻變成了純粹的流行音樂聽賞;應以中外歷史文化爲主線講解,可卻成了流行音樂的濫聽過程。這樣一來,不但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還可能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情感走入誤區。

(三)用比賽代替音樂教育

只有實踐而沒有課堂的音樂教育是殘缺的。音樂活動雖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讓學生參與以獲獎爲目的的各項賽事來顯示成果,不但與音樂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耽誤了學習。

我作爲一名在高校從事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師,在這裏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對今後公共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一點作用。

二、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

1。道德價值

透過好的音樂作品可以培養大學生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積極的性格,使他們具備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對目標不懈努力的韌勁。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提出了禮和樂的關係,其實這裏就已經強調出了道德關係到人類社會的進步,音樂是完善道德的的最佳教科書。

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透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主題音響,使人感受到一種不可言喻的感動震撼和信心勇氣,是一首與命運搏鬥,最終以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是一部具有豐富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內涵的音樂精品。恩格斯曾盛讚這部作品爲最傑出的音樂作品。一部經典的作品是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用深刻的思想內容影響和教育着人們,去追求人世間的真、善、美。

2。政治價值

從音樂中體會先進的社會理想、進步的社會價值觀和積極的民族精神,這些因素使大學生增強羣體或團隊意識,增加愛國主義熱情。

在《國歌》的鑑賞中,透過對其創作背景的介紹,和對音調中雄壯、莊嚴、氣勢磅礴情緒的感受,透過對學校隆重的升旗場面、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健兒奪冠爲國爭光時升旗的場面的聯想,學生不僅從中瞭解了歷史,而且從內心體會到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神聖力量,以及奮發向上、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和國慶節來臨之際,學校都會組織“人人蔘與、班班參加”的紅色歌曲合唱比賽,在層層選拔的過程中,每個學院都保持着積極踊躍的態度和團隊協作的責任感,這些收穫是其他學科在短時間內所得不到的。

3。智力價值

能夠使每個大學生在課內外音樂活動中受益,發展想象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音樂的欣賞與演唱(奏)還可以調節大腦左右半球的'活動節奏,使其有規律的、有節奏地交替運動,協調地工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果片面地、過分地使用某個大腦半球,就會使另一個半球受到抑制。清華大學合唱隊提出了“8-1>8”的公式(即參加合唱後,7小時學習的效果大於不唱歌8小時的效果)。愛因斯坦也認爲音樂是他創造的催化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佔着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應該講,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也是一門開啓學生創造能力的藝術。和諧的樂曲,對人來說是一種愉悅身心、表達情感、促進智力發展的力量。

4。審美價值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早就提出了音樂的教育功能,把音樂視爲是淨化心靈的最有效的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可以端正品行,完善人格,提高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現實生活中的美需要慧眼去發現,而我們的音樂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音樂中的形象思維無疑給學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間,音樂的思維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音樂作品是透過人的思維活動創造出來的,其中包括旋律、節奏、和聲、節拍、力度、速度等要素,這些音樂語言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形象思維,激活靈感,給學生提供更爲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

透過欣賞貝多芬創作的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讓學生感知音響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那些優美動聽的旋律,撥動音樂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相互融合交流的心絃,經歷遷移聯想,產生出不同的自由幻想和情感體驗,從而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三、對今後高等學校公共音樂教育和諧化發展的兩點建議

1。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

針對廣大青年學生普遍存在沉溺於流行音樂的現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從興趣入手,循序漸進。從廣大青年學生喜愛的優秀歌曲入手,透過不同唱法的認識,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透過品評、品鑑經典作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傳承中西方優秀的音樂文化

隨着多元音樂文化的出現,我們的音樂文化受到嚴重的威脅和挑戰。音樂教育者們必須思考和認真對待外來音樂文化的滲透和所謂的“文化侵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採取的主要手段。客觀地審視外來音樂文化,接受外來音樂文化裏有益於自己的成分,使兩種優秀文化更好的融合,健康的發展,使學生可以透過認識優秀音樂文化而認識世界。

四、結語

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喚醒、溝通和完善人格的力量。它透過對人的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音樂教育對育人的功用,引導和培養當代大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於培養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朱英萍。音樂鑑賞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