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要素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8W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課程建設與實施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四要素。其中,課程目標是第一要素,統領其他各要素。同時,課程目標又與其他各要素保持高度協調的關係,共同構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要素分析論文

一、課程目標科學化

要確立合理科學的藝術教育課程目標,必須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和中小學藝術教育嚴格區分。藝術教育有專業與普通之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屬普通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與普通藝術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課程價值取向,專業藝術教育重在培養創造精神產品的專業藝術工作者,普通藝術教育則重在培養熱愛藝術的普通愛好者和欣賞者,它不強調藝術技能的掌握,而是注重以藝術影響同學們的生存方式,引導他們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中小學藝術教育雖同屬普通藝術教育,但程度上大有區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面對的是文化基礎較高、思想較成熟、情感發展較穩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他們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更注重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將藝術與專業、與人生、與社會聯繫起來進行理性的思考。同時,他們還關注藝術領域的最新進展,並對其進行評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特徵就在於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並富於理論性。

總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既不能是單純的藝術知識積累和藝術技能訓練,也不能是培養一般藝術感受力的淺層次學習,而應以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爲主要目標,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創造精神,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課程內容規範化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階段的藝術教育目標大都沒有實現。因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還承擔着“補課”的任務。現階段的實際狀況要求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結構應從基礎搭建,同時還要求分類設定、綜合實施和分層規劃課程內容,以實現課程內容的規範化,確保實現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1.分類設定課程內容。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內容設定應充分體現綜合性與專門性、知識性與體驗性、傳統與現代、審美情感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側重點,大致可分爲基礎理論課、作品欣賞課、技能實踐課和文化史論課四大類。

基礎理論課側重於培養大學生在藝術審美時所必需具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感受能力,起到指引大學生通往藝術殿堂的橋樑作用。作品賞析課側重於透過引導大學生鑑賞分析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外優秀藝術作品,培養自己“音樂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品位。技能實踐課側重於透過讓學生參與一定的藝術技能訓練,親身體驗和感受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只有透過親身的藝術實踐才能引發同學們對藝術更爲濃厚的興趣,加深同學們對藝術更爲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升感受美、創造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文化史論課側重於傳授藝術史、藝術概論、藝術美學等理論性知識,培養大學生對各種藝術及其表現形式進行批判性評價的能力。在這個層次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把藝術與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發展聯繫起來進行思考和領悟。

2.綜合實施課程內容。綜合實施課程內容,即實施綜合性課程,已成爲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合性課程實際上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同一藝術門類中的不同類型課程的綜合,比如綜合性的音樂作品賞析課就應融合基礎樂理、主題視唱、音樂作品分析、音樂簡史等相關課程內容,從音樂審美切入,將基礎理論、技能實踐、作品賞析和文化史論的學習融爲一個整體,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音樂體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二是指多種不同藝術門類課程的綜合,比如綜合性的文化史論課就應融合文學、音樂、美術、影視、建築、攝影等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賞析,以及哲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相關理論,使學生在廣泛聯繫和多角度思考中學習提高。這樣,同學們不僅能夠對藝術理解得更深刻,而且也能夠對人生、對社會理解得更透徹,從而大大提高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

3.分層規劃課程內容。各高校應根據《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結合本校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和師資配備情況,大致將公共藝術課程劃分爲限定性選修課、任意性選修課和藝術類系列專題講座三個層次,使課程內容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助於形成規範化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而且還有助於全體學生的素質提高與個性發展。

首先,面向全校低年級學生開足開齊《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規定的8門限定性選修課,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鑑賞》、《美術鑑賞》、《影視鑑賞》、《戲劇鑑賞》、《舞蹈鑑賞》、《書法鑑賞》和《戲曲鑑賞》。課程定位在以鑑賞爲中心,以審美爲主線,融合藝術基礎理論和作品鑑賞分析,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和世界的優秀文化藝術,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爲他們下一步學習藝術任意性選修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爲熱愛藝術、具有一定藝術素養或在藝術方面有所追求的高年級學生開設藝術任意性選修課。課程定位於讓學生透過學習寫、畫、唱、跳、演等藝術技能,參與藝術實踐,親身體驗和感受藝術美,提高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透過學習高層次的文化史論知識,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審美判斷能力和藝術批評能力,以昇華人生的境界。

再次,舉辦藝術類系列專題講座,充實和完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邀請著名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大師爲大學生介紹藝術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大學生交流豐富的演藝經驗和藝術心得,使大學生深刻體會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藝術理論修養和藝術感悟能力。

三、教學方式現代化

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不應再以教師爲中心來灌輸書本知識、傳授藝術技能,而應倡導以學生爲中心去主動探索和構建知識體系、學習藝術技能,使教師處於引導和輔助的地位。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和改進教學方式是全面實施藝術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爲了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大力提高藝術教育教學方式的現代化水平和資訊化程度,促進資訊技術和藝術課程相結合,積極拓展學生獲取藝術資訊的能力,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充實的'學習內容和豐富的學習體驗,以便增強藝術教育的實際效果。

學校還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設施,提高藝術教師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水平,力爭能夠充分利用網上及遠程藝術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並研發藝術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進一步促進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規模與水平。

四、教學評價多元化

由於現階段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在認識上還沒有達到高度一致,仍然存在着只看重藝術競賽成績,並以競賽獲獎情況作爲教學評價唯一標準的做法。教學評價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成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障礙。

從藝術教育促進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出發,對藝術教育效果進行評價,應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提倡採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4。對於學生,不僅應對其藝術知識和藝術技能掌握程度的評價,還應注重對其在情感態度、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領域發展水平進行整體評價,要把靜態的教學結果評價與動態的課程實施評價相結合。對於教師,應以其知識結構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開拓,教學方式是否創新等作爲評價的基本依據。另外,還應將學生與教師的發展融爲一體進行綜合評價。只有切實推進藝術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能夠促進師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合理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與實施應做到課程目標科學化、課程內容規範化、教學方式現代化和教學評價多元化。只有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完善教學評價這三個環節入手,落實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才能真正實現藝術教育促進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