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W

第一篇: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論文

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論文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校本培訓是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最主要的方法,下面結合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實踐,希望能給兄弟院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與借鑑。

1、突破傳統思維,改革培訓模式

教育技術具有理論和實踐並重、強調實用性、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結合等特點。在校本培訓中,以“面對面”集中培訓模式爲主線,以網絡教學平臺的協作模式爲補充,以課題帶動模式來促進,形成多種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培訓模式。應根據各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制定合適的培訓內容是最基礎而實用的知識。使教師們學即有所得,特別是消除老師們因“不會用”“不敢用”而產生的焦慮感。

(1)“面對面”集中培訓模式。就是將教師集中起來,進行分層次、系統的培訓,授課教師注重教育技術的應用,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示範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教學等。授課地點選在計算機房,這樣每人一機,邊學邊練,反覆操練。使受訓教師真實感受到教育技術所帶來的好處。在拓展應用的同時,將所倡導的教育技術理論、研究方法等貫穿其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的校本培訓節省了時間和經費的投入,效果顯著。但是這種培訓模式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並不能夠滿足每位教師的需求。

(2)網絡教學平臺的協作模式。這一模式是對“面對面”集中培訓模式的有力補充,在Moodle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設《師生資訊素養教育》網絡課程,開展各種互動活動,加強受訓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給受訓教師答疑解惑,這樣便可以克服教師時間分散、羣體差異大的侷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學習方式較爲靈活,缺點是管理鬆散,效率低。

(3)課題帶動模式。就是組織教師參與到各級各類教育技術研究課題中,主動參與研究並接受相應的指導,以課題的形式,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和教學研究的整合,促進教師向專家型發展。

2、創新教學理論,改進培訓方法

與傳統的教授式的教學模式相比,案例式或者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促進技術和課程的組合。培訓課程的設定應考慮各個學科,各個年齡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重視受訓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建立混合式的學習環境,推行“面授+遠程+自學”的學習方式。

3、構建教學環境,開放學習資源

教育技術能力是一種綜合的現代教學素質,它的養成必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要充分依託學校和資訊資源優勢爲受訓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構建開放型的實驗條件來提高受訓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4、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與需求

在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過程中,在注重全員培訓的同時,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在培訓前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分級培訓目標、計劃和內容。

5、重視培訓的規劃和管理,建立長效機制

對高職院校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根據學校的現狀和發展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培訓規劃和建立完整的培訓管理機構,做到分工明確,分層管理,職責明確,責任落實到個人。

6、建立多方面的激勵機制

建立一個好的培訓制度是保證培訓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學校制定《教育技術培訓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採取一些激勵措施鼓勵教師花時間去培養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在教學中積極應用教育技術,從而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有效。並將教師是否透過培訓作爲教師上崗或職稱評定的一個重要指標。透過評獎、評比等活動,調動教師參與教育技術培訓和應用教育技術的積極性。

二、小結

近年來,我國教育資訊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取得了極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探索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

第二篇: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論文

一、選擇適合的培訓內容

突出教育技術技能培訓,讓技術培訓成爲能力發展的加油站資訊化環境中的教育是要將教育技術很好地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與學的方方面面。要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包括備課、課堂授課、課後輔導等環節利用資訊技術,而不同環節所需的技能也是有區別的,因此,培訓中應該根據不同教學環節所需的不同技能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依據上述思路,我們認爲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應以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爲核心,針對不同教學環節,圍繞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學資源開發與管理、學習方式、教學環境、網絡運用等方面所需技術,重點培訓相關資訊技術基礎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具體內容參。這樣設計的優勢在於,教師能夠依據課程進行的順序,即備課、上課、課後輔導,在不同環節中有意識地加強某些必備技能的學習和操作,這些技能針對性強,能夠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二、選擇適當的培訓形式

選擇適合的培訓形式對提高高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同樣重要。根據培訓內容的不同,培訓形式和培訓時間都應有所不同。

(一)短期集中強化培訓

教育技術培訓對象是教師,他們都有着高學歷背景並且自學能力強、學習動機明確、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們日常教學、科研工作又很繁忙。因此,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採用短期集中強化培訓的形式來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特別是針對某一方面的教育技術理念、理論、技術的強化培訓可以採用短期培訓的方式。由於針對性強,所以效果不錯。

(二)網絡支援的長期培訓

短期集中強化培訓雖能有效解決教師培訓與日常教學工作的矛盾,但是無法保證效果的持續和穩固,要想讓教師真正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採用網絡培訓方式則是不錯的選擇。網絡培訓可以對教師短期培訓後在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後續的指導、諮詢等技術支援。網絡培訓中利用相關站、學習資源,對教師教育技術終生學習可以提供長效支援。網絡培訓的優勢是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靈活、自由。另外,由於網絡培訓突破了時空限制,容易實現按需學習,爲教師的個性化培訓提供了可能,這樣就使“主動選擇”自己想學習的內容成爲可能。此外,網絡培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讓不同地方的教師能充分交流,最大限度地學習那些先進地區的優秀經驗和成果。

(三)長短期結合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在本學校內開展,以學校爲主陣地,立足學校併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自己成立培訓組織,根據需要設定相應的培訓內容並開展培訓。校本培訓的優勢是每個受訓教師能夠及時將培訓學習所得應用於教學實踐,培訓的考覈小組也能迅速對教師的教學行爲進行指導、檢查、考覈、評估,並將考評意見及時反饋給受訓教師,教師就可以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效果,便於進一步對教學實踐加以改進和提升。三個及時——“及時學習、及時應用、及時評改”,最大限度地縮短了教師從接受培訓到實施應用的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培訓的效果和效率。

三、選擇適合的評價手段

(一)制定評價標準

要想客觀評價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情況,就要按照教育技術能力狀況和水平,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可分爲三級指標,其中,第一級、第二級指標所示,第三級指標則可進一步細化,將第二級指標內容再分解成若干評價指標,並標註分數,這樣就能按照量化的方法對於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進行比較細緻的評價。

(二)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除了量化的考覈以外,還應採用多種評價手段進行評價。以往的培訓中多數採用的是試卷考覈,並且多是總結性考覈,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情況缺乏全面考量。要想盡可能客觀地評價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除了總結性評價之外更應注重對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評價,體現受訓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動態性。因此,應該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包括作品評價、技能競賽、課堂實錄評價、檔案袋評價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多方位獲取評價資訊。例如,將受訓教師實際課堂的授課情況作爲考評的對象,使得培訓評價直接與教學實踐緊密相連。再如,爲每個受訓教師創建電子檔案,以記錄、組織和管理平時的學習資料、學習成果、學習狀態,既可作爲培訓評價的依據,也可作爲教師間交流的素材。綜上所述,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加強自身資訊素養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才能促進高職教育向資訊化發展,更好地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