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4W

摘要:新時代的小學教育提倡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過程也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立足美術課程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該文提出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

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論文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

作爲學生接觸藝術美學的入門教育,小學美術課程的開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美術作爲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同樣發揮着一定的作用。學生應該尊重與重視美術課程;教師要發揮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真正學到藝術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正確理解審美概念,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欣賞能力與挖掘美、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爲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習慣

良好的習慣能讓人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和思維品格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強,有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喜歡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一探究竟。日常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透過繽紛的世界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感,激發學生對這些五花八門事物的興趣。當今時期,美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小問題,如,美術學科的單一呈現,學生偏重於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專業性較強,以及小學美術課缺少學習情景的創設等,使學生的代入感不強。在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習慣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生活、大自然等,讓學生將腦海中的圖畫用繪畫展示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繪畫能力,使學生能夠透過藝術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思維

在小學教育中,部分教師認爲小學生年紀較小,難以形成獨立的審美思維,這種想法會阻礙學生的成長,不利於美術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該結合新課程大綱的教學特點,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實踐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教師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創造新事物,改善舊事物,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真正喜愛美術。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目標做出了詳細的要求和規範。教師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使美術知識成爲多數學生能達到的“最低標準”,讓學生能夠正確表述學習結果與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間接、指導性、彈性的“規範”。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教師可以透過自然中的事物或街道、樓房鍛鍊學生的審美思維,從外形、體態等角度賞析事物。如,在學習小學美術《皮影》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皮影的造型特點,並可以親自動手製作。教師可以從皮影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入手,帶領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三、推進學生塑造高雅的審美境界

美術作爲一種表達方式,能夠記錄繪畫者當時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形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透過賞析一些名家經典,交流、欣賞、感悟作品以及分析、理解圖像等,學生要能夠對審美產生獨立自主的思維意識,並能夠產生對優秀作品、優秀文化心靈層面的親近之感。欣賞高雅藝術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學生在美術世界和情感色彩中可以提高藝術創造力。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規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和教學形式,挖掘教學中有利於學生情感昇華、情感陶冶、人格完善的內容,把學生帶入適合自身綜合能力提升的情境。師生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過程,小學生容易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與熱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幫助學生創造美。

四、結語

美術學習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審美能力與習慣,透過解讀與賞析美術作品,體會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另一方面,美術作品所傳達出的精神,可以促進小學生生理與心理結構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與思考能力,並潛移默化地薰陶學生的構圖能力、表達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進而逐步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應立足小學美術課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美術思維展示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