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審美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2W

論文關鍵詞:音樂審美教育;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的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旨在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和審美能力缺失的狀況,進一步研究探討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對於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和整體素質,實施全面協調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音樂審美教育是一種以音樂爲媒介,以審美爲核心的教育實踐活動。音樂教育透過對音樂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賞等教學活動,把受教育者帶進一個真、善、美的藝術天地,使他們接受審美教育的薰陶,激發其情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構建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審美能力缺失的狀況,進一步研究探討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對於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和整體素質,實施全面協調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爲內容、審美爲核心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是審美性,是透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音樂審美教育隸屬於藝術審美教育的範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促進學生真善美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音樂審美教育從廣義上講,既包括學校的音樂教育,也包括社會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又分爲專業學校音樂教育和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本文所指的是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

音樂作爲獨特的藝術形式,不是直接反映社會生活中千姿百態的外貌,而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體,即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感受。這種反映主要是透過表現人的情感而實現的。蘇聯音樂美學家萬斯洛夫曾提出“音樂在表現現實的全部多樣性時,首先是透過對情感的表現。”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其主體一直處於激越的情感體驗之中,這也是審美教育區別於德育、智育的本質特徵。審美教育不象其他教育那樣,要求個體必須依從一種方式或途徑,在知識記憶或思想認識上必須達到某種標準,而是可由個體從審美教育對象(音樂作品)的內在特點入手,根據各自審美體驗感受,使個體處於情感解放、創造、發展的自由狀態,使情感得到昇華。而且,這種情感昇華的力量是內在的,深刻的,潛移默化和無限的,必將化爲促進個體感性和理性和諧發展的動力。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取向

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是由其教育功能來體現的,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觀也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縱觀古今中外音樂教育發展史,越來越明確了音樂審美教育以人爲培養對象,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培養人,塑造審美主體。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觀點,認爲缺少了音樂審美教育,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就不能使人的精神進入更高的境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爲“音樂是求心靈美善的”“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這是因爲“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醜陋,很準確地加以批評;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讚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裏,作爲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就變得高尚、優美。”

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德、智、美、體四育爲內容的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從理論上闡明瞭美育的內涵和作用,奠定了我國美育理論建設的基礎。在他論著的《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應用美育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爲目的者也。”他並且說:“愛美是人類性能中固有的要求……我以爲如其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而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修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從根本上闡明瞭音樂美育對於人的身心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新中國建國以來的60年,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重視音樂審美教育對於培養人的真善美全面素質的獨特作用,我國教育方針明確把美育作爲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培養學生成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三、音樂審美教育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審美教育是運用“美的規律”來進行教學活動,其範圍是多方面的,總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建立起內化的審美心理結構。在教育活動中,發現、掌握並運用“美的規律”進行教育的實踐,培養人的各種素養方面的`審美能力,並將這種審美能力化爲促進各種教育活動的內在動力。人的審美能力是一種綜合判斷能力,包括感知、聯想與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活動。音樂審美教育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就是指音樂藝術對人的審美感知能力、聯想與想象能力、情感的感受、領悟與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

首先,音樂審美教育能培養人敏銳的感知力。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沒有“音樂的耳朵”,音樂審美活動根本無從開展,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發展音樂感知能力是發展一切音樂能力的基礎。當代國外一些著名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法都把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作爲教育的首要問題。如奧爾夫教學法透過學習演奏簡單易學的奧爾夫樂器和“聲勢”教學,訓練學生多聲部的音樂感知能力,進行全面綜合的音樂學習。達爾克羅茲教學法重視“聽覺”與“動覺”的內在聯繫,透過體態律動來發展學生感受和分析音樂的能力。鈴木教學法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感及多聲部感等音樂感受能力。同時,音樂審美教育透過對音樂感知力的培養達到了人對整個社會的感知能力的培養。音樂中的真與善、醜與惡,都是對社會的直射。在音樂作品中體會和諧的運動——節奏、韻律、變化、起伏,就能感受豐富的情感——愉悅、悲傷、憤怒、憂愁,也就理解了理性的社會——錯綜、統一、多變、發展。並且,這種敏銳感知力的培養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語言文字的符號障礙,而直入人心的。

其次,音樂審美教育能啓發人的聯想與想象能力。聯想與想象能力是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想象與聯想的參與,音樂作品中的許多內涵是無法體會和領悟的。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音樂藝術。有了想象、聯想,藝術作品纔是飽滿的、有生命力的、有感情的。這種創造性聯想與想象也具有個體差異性。欣賞者往往把自身的情感放置到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之中,達到物我統一的狀態。因此,不同的人聽同一首音樂作品,所聯想與想象到的內容往往有所不同。這種音樂表達內容的不確定性,恰恰促進了聯想與想象的發揮,給人留下充分的再造空間。與此同時,既然音樂無時無刻不需要聯想與想象,那麼,音樂教育必然會使受教育者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得以提高。而透過音樂審美教育所培養起來的聯想與想象能力,作爲人的智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音樂審美教育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審美理解是對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進行直觀理解,透過感知抓住形式,進而理解其意味。音樂審美教育不僅培養人們對音樂表現技巧的理解,對音樂符號象徵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民族精神和時代內涵的理解,這是音樂形式暗含的最深刻的意味。我們在欣賞一部音樂作品的時候,之所以感到它美,並從中獲得一種滿足,總是因爲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一種我們熟悉的風格特徵,從中使我們看到了對整個民族和時代有益的東西。音樂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美的直覺理解力,並挖掘音樂作品的深層蘊涵,體會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

綜上所述,音樂審美教育是透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的審美教育,對於培養大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審美能力決定着一個人的審美觀、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緊密相連。因此,音樂審美教育滲透於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成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當代大學生現實思想狀況,認真抓好大學音樂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有助於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爲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2]龔妮麗著.《音樂美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何乾三著.《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