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2W

美術作品是人類生活在頭腦中的反映,美術家透過改變事物形象創造出符合自己審美觀的藝術品。藝術品透過審美過程把主客觀統一起來,一方面將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審美體驗物化爲對象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爲人類提供了精神消費產品,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最終影響客觀世界。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的欣賞相當複雜,要想順利完成美術欣賞教學,必須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論文

一、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瑞士畫家利奧塔德在《論繪畫原理與法則》中說:“繪畫是最令人吃驚的女巫,她能透過最明顯的不真實使我們相信她是完美的真實。”克利也曾說過:“美術並不重視人們已經看到的東西,而是透過創造使人們看到事物。”怎麼讓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對於美術欣賞課來說,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一)風格特色欣賞。一種風格,像一種文化的趨勢一樣,建立起一種期待的水平,一種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靈敏性顯示偏差和修正,如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樹是中國畫家還是荷蘭畫家畫的。透過中西美術形態流變,進行美術形態之間的差異性欣賞是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漢理性化的秦俑展示與西方黑暗中世紀時期拜占庭、哥特式、羅馬式的比較;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興寺廟壁畫,而此時文藝復興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學和個性自由。

(二)情節與形式。“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繪畫長於直接地再現外在世界,藝術形象是藝術家爲了將自己內在的情感幻象傳達給別人而創造的,它必須飽含感情,從而給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羅在樹頂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見到的是善良,米萊在這些地方所見的卻是苦痛和命運的安排。《伊凡殺子》似乎最能體現驚心動魄、讓人窒息的場面;《拾穗者》體現的卻是平凡的美麗與命運的安排。

從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藝術的語言與組織結構。英國美術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認爲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美術反映客觀的真實性,即再現的真實性與表現的真實性。抽象藝術比起照相寫實更難以理解接受。當學生看到波洛克的畫時,不知道畫的是什麼而不是感覺到了什麼,於是把抽象繪畫歸納爲兩類讓學生欣賞,分別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爲代表。

(三)美術作品的邊緣內容講授。這部分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後人的評議,需要我們針對某一作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如何把藝術家的心理反映出來。優秀的藝術作品,能讓公衆感悟、認識到不同時代、社會、民族和不同階層的具體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藝術表現風格、心理性格,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人生的真諦。“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美術教育在創新教育中佔據獨特的優勢。

二、審美能力的提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一)天賦與專業技能。藝術所能達到的一切並非都能被傳達出來,藝術以技巧掌握爲先覺條件,藝術家越偉大就肯定越是本能地迴避他掌握的.技巧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在藝術的問題上只是在有方法的地方纔能有意願。畫家只是被那些能用他的語言表現的母題吸引,更傾向於去看他所畫的東西而不是他所看見的。藝術家對現實的再現呈現在公衆的心理上,公衆透過現實的聯想,更接近於藝術家所見所感,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藝術家向我們提供了可以觀察的不可視的心靈領域的幻覺,但要知道如何運用我們的眼睛還是個問題。天資好的學生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後天努力、悟性低的學生更易受到專業技能的限制。

(二)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生活變化,工業發展,科學進步引起人的審美觀的變化,藝術情趣迥然。現在許多學生都沉浸在網絡世界裏,卡通動漫充斥腦海,讓他們去喜歡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術作品很難,更甭提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神論”“韻論”了。美是客觀對象的某種價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來說,它是包含或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感覺不到就無法去欣賞美,無視美的存在。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會支配對藝術的情趣愛好,但這並非是件壞事。花朵否定花蕾,果實取代花朵,這些形式彼此不同,互不相容,但它們的流動性卻使之有機統一,構成整體生命。

(三)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知識可以影響我們看事物的方式,一切藝術困境的根源都在於我們對視覺世界的認識。忽視學生已有認知,一味追求“純藝術”,是錯誤的傾向。注重學生自主體驗是關鍵,這樣纔能有助於理解力的增強、知識的積累,審美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生活體驗與藝術實踐。藝術家總是脫離不開生活的時代,由於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異,社會環境不同,生活體驗不同,會出現審美觀的不同,標準也不一樣。個人藝術實踐經驗不同造成各個方面的不統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便是鮮明的例子。這給教學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困難,但美始終是存在的,經得起時間考驗,正如羅丹所說:“偉大的藝術家,到處聽見心靈回答他的心靈。”

(五)藝術家與大衆欣賞。藝術作品一旦成爲審美對象,也就是得到欣賞,它就成爲溝通創作者即美術家與欣賞者的橋樑。美術家透過藝術作品來表現思想感情,欣賞者透過藝術作品去了解美術家,即成對話關係。如果藝術作品不符合大衆欣賞口味,那兩者之間也就無法溝通,藝術家也努力透過藝術的形式讓大衆去了解他們心中的藝術,但兩者之間肯定是有距離的,藝術是不等同於生活的。

三、堅持真善美統一的審美理想是藝術欣賞教學的宗旨

藝術是人類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文化中的其他門類有着同等地位。人們期望從藝術欣賞中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寄託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壓抑、消極頹廢和血腥與暴力。藝術應該趨向於真善美,堅持以大美的原則進行教學,不迎合有悖美的標準的誤導、誘惑,透過美術欣賞給予學生更多的審美陶冶,情感的滋養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著《藝術發展史》,範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8.4

[3](英)貢布里希著《藝術與幻覺》,周彥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4]《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