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公共音樂教育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9W

【摘要】新時代我國對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具備完善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有效手段。在本文中,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依據大學生當前的心理特點與現狀,透過運用協同理論,來進行探究公共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大學生公共音樂教育的論文

【關鍵詞】公共音樂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協同

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近年來大學生在學習、就業、戀愛甚至生活上都面臨巨大壓力,因此產生的抑鬱、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和自殺、謀殺慘劇頻繁出現。雖然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視,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諮詢中心並配備了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專職教師,還應是全員教師共同參與,形成一股強勁合力,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探尋公共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機制,全面瞭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多途徑、多方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當前高等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一、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生處在青春末期和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面對隨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多方面的壓力,大學生無法及時進行自我調整,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陳都河川(2016)[1]稱,據2016年我國教育部門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普查發現,全國約佔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都處於心理亞健康、不健康狀態。一項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中,以5所大學中的1100名學生作爲調查對象,結果顯示,有19%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19%的大學生中,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具體如表1所示。所以,如何培養出一名對國家對社會作出貢獻,心智健全、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師工作者的最高目標。

二、音樂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調節。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充足的精力,豐富的情感使他們容易情緒衝動,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因此,大學生必須要學會自我情感調節。人的各項生理活動(如心跳、呼吸、血壓等)都是具有固定的節奏感,音樂所帶來的節奏感與人體的節律感相匹配時,人體隨着音樂的節奏感實現了身體與心靈的放鬆,從而促進了心理的自我疏導與調節,有效地緩解了學生的各種負面情緒。[2]歡快、愉悅的音樂有着強大的力量,透過音樂與情緒產生的共鳴,可以使人釋放出巨大的熱情,將大學生負性情緒與被壓抑的情緒徹底地引導宣泄出來,把不良情緒轉化爲正能量。所以,大學時期應多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公共音樂教育活動,如:音樂劇、合唱團、音樂交流會以及各種音樂娛樂文化活動,會使學生充沛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得到轉移,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建設。

(二)注意力調節。注意力過於集中未必是好事,當一個人陷入到某件事情當中,容易鑽牛角尖,這時音樂能轉移他的注意力,如,參加一些音樂活動,換一個環境換一個思維方式,就可以對整個身心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三)合理宣泄調節。在適當的場合中,合理將自己的情緒進行宣泄,對於心理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而音樂就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項自我調節,比如,參加合唱團把情緒化爲歌聲大聲的宣泄出來,大學合唱課是學生宣泄情緒的合適場合和方式。

(四)協作心理調節。協作在於和諧,個人不能太以自我爲中心,否則容易導致衝突,激化矛盾。音樂具有一定的傳遞性與交流性,可以有效地將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傳遞於人們的內心深處,淨化人們的心靈,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熱情,以此來促進學生將自身不良的行爲與情緒進行有效的調節。

三、公共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協同策略

(一)公共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協同五音與人體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現代的醫學研究表明,音樂可對人體中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的變化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還可以有效地調節情緒和引起行爲方面的變化,與此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消除因外界環境因素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不良情緒[3]。不同音樂,具有不同的調、節奏與旋律,人們的情感、心理會隨着不同音樂的不同曲調、節奏與旋律,產生不同程度的興奮、鎮靜與調節作用。例如舒曼的《夢幻曲》、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等一些意境深遠的曲子,聆聽之後,使人感到心清神爽,心情變得暢然興奮,促使人們可以在音樂的海洋之中,進行身心的自我調節,對人體大有益處。對於公共音樂教育來講,較爲注重的是審美意識的培養,其主要的培養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公共音樂教育透過運用一縷縷抽象、流動的音符,來創作出不同情感、內容、形式的樂曲,並對其進行充分的運用,以此帶給人們聽覺上的感受與刺激,帶給人們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透過音樂與人體情感的共鳴,將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傳遞給學生們,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形成了音樂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的協同。

(二)在公共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協作心理

1.音樂欣賞中可以有培養學生的`協作心理。音樂欣賞的目的就是爲了使學生能夠積極討論,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4]。在發言時,教師要仔細聆聽和觀察,並及時糾正學生在作品理論和技術上的問題,對於不利於學生之間加深感情和過激的言談舉止也要進行糾正,讓學生在尊重其他人觀點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適當引導學生學會理解社會上發生的不同事物,擺正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學會理解和包容。

2.音樂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音樂活動的開展非常有利於學生培養團結意識和協作關係,合唱、合奏這都是以團隊形式集體展現給其他人的,即便是獨奏、獨唱都會與伴奏者產生合作關係,所以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當中,多參與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集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協作中增加學生感情,增加團隊意識和凝聚力。

3.在公共音樂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當中具有的音樂情感可以感染每個人,運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讓學生聆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情緒[5]。情感是音樂的靈魂,或悠揚引人嚮往,或深沉引人遐思,或激昂壯闊引人奮進,教師要合理把握每個音樂作品的情感意境,引導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達到潛移默化的情感轉移。

四、結語

公共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協同,是高校教育模式的新渠道和新思路。公共音樂教育藉助音樂本身的特點,可以幫助大學生調節心理狀態,排解和宣泄心理壓力和負能量,從而促成健康心理的養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陳都河川.國內外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的對比以及啓示[J].教育現代化,2016,3(07):217-218.

[2]唐劍,崔靜宇,吳靜雯.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研究方法[J].高教學刊,2016,(21):100-101.

[3]劉北辰.淺談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6,(15):79-80.

[4]羅娛.音樂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大衆文藝,2016,(01):258-259.

[5]唐新.用音樂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J/OL].新鄉學院學報,2016,33(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