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困境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4W

摘要:教育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生態主體與教育環境間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的學科。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對於高等教育甚至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的發展思路仍囿於傳統教育的思維範式,未能與時代進步、社會需求、專業發展相匹配。文章由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整體、聯繫、多元、互動、平衡的觀點從高等教育生態、學校教育生態、課堂教育生態三個層面剖析我國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困境並指出改革方向。

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困境論文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大學公共數學;困境;生態位;生態鏈

0前言

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砥礪前行,人類文明正逐漸進入生態文明的新階段。在我國,將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並駕齊驅,是實現中國社會全面進步的保障。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生態文明建設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導向,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領域還存在着諸多的混沌和失衡,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許多教育問題和現象難以用一元的、單向度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進行合理的解釋,也難以用線性的因果關係或矛盾關係的原則進行恰當的分析和解決。[1]一場源於生態學視閾,強調整體、聯繫、多元、動態、平衡的教育變革呼之欲出。

1教育生態學視閾剖析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理論預設

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er在《教學社會學》(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書中提出了“課堂生態學”(ecologyofclassroom的概念,[2]開創了生態學與教育學融合之先河,自此以後各種研究衆彩紛呈。教育生態學真正作爲一門獨立學科源於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in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中正式提出並運用了“教育生態學”(ecologyofeducation)這一術語。[3]如今,教育生態學無論在縱深還是寬幅都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將自然生態系統泛化於不同領域則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如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企業生態系統等等。教育生態系統實質是由特定的教育生態主體與教育相關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密切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色結構、實現特別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目前,對教育生態的討論集中在宏觀層面,針對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思考還很少。事實上,每個泛生態系統中的泛生態元都與其他泛生態元之間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關聯,共生、競爭、從屬、乘補,這些關係依照鏈狀排列將泛生態元串聯相關最後交錯成網絡,從而形成了如自然系統中食物鏈、食物網一般的泛生態鏈和泛生態網。大學公共數學教育一邊銜接着我國數以千萬學生十幾年的前期教育,另一邊關聯着國家衆多產業甚至全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等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數學這一基礎科學對科技的推動作用令人驚歎和敬畏。但是,我國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發展思路仍囿於傳統教學的思維範式,未能與時代進步、社會需求、專業發展相匹配。困境、挑戰、機遇並存,在這樣一個重要時期,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如何蛻變,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2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系統的困境與危機

教育生態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實質是透過教育生態領域的創新與拓展,培育和構建“教育生態人”,實現教育生態建設的價值自覺與現實迴應。[4]表面平靜的大學數學教育系統實際困境重重,本研究以下從高等教育生態到學校教育生態再到課堂教育生態三個層面深刻剖析其生態病理。

2.1高等教育生態的“貧富”懸殊

高等教育生態是社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對資源的分配與利用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促進知識與技術的更新,推動產業與經濟的發展。然而,我國高等教育生態一些方面表現出懸殊的差距:

2.1.1資源配置的“貧富”差異

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人才資源、財力資源、政策資源等等,從高校的地域水平分佈的角度看,經濟發達地區如東部沿海地區和省會所在地的高校相較於其他地區的高校享有更多的教育經費扶持、政策傾斜;從高校層級的垂直分佈角度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傳統重點高校相較於非重點高校和民辦高校等享有更多的財政扶持和產學研機會。以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爲例,共137所高校中,北京坐擁31所,江蘇15所,上海8所,而河北、內蒙古、廣西、內蒙古、雲南、甘肅等省都只有1所高校入圍;14所擁有數學學科建設的高校也均屬於東部和中部的發達城市的重點高校。這份名單包含了對區域以及高校教育基礎的考慮,與此同時也爲未來我國大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政策導向和規劃了發展版圖,入圍高校必將實現明顯的“馬太效應”並透過教育生態鏈帶動一批附近高校,以學校與各個行業的泛生態鏈帶活一方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創新。大學數學教育如何在各區域、各層級高校中協調發展是一項重要的議題。

2.1.2思想觀念的“貧富”差異

高等教育系統最終是“人”的系統,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的思想“貧富”與否最終決定了系統的活力。傳統重點高校更擅於洞悉未來發展方向,非重點高校的數學教育仍存在生態位自我認識不合理,辦學定位缺少特色,專業設定、機構設定、規章制度過度模仿重點高校,爲提高畢業率降低教學要求等問題。共生與競爭是一切生態系統得以維繫的主題,如何抓住當前科技高速發展的契機,實現各高校的協同進步,進而實現系統的良性循環,而不是在這場浪潮中讓差異越拉越大是值得思考的。

2.2高等學校生態的精神失落

“精神”源於拉丁文中spiritus一詞,最早表示細微的氣息,微弱的流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人類在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思想在不斷形成積累,這種積累最後就彙集成精神的力量,大學精神既是對學校生態現狀的客觀反映,同時精神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隨着學校生態系統的運轉,精神將透過各個層級的生態鏈滲透並影響學校生態的各個細節。以下從三個方面剖析大學精神的失落:

2.2.1制度精神的壓抑

學校的各項制度之間普遍聯繫並相互影響,能否把握制度生態的全局是問題的關鍵,這個全局既是時移的也是空間範圍的全體。目前我大學制度生態仍以“結果”、“效用”爲驅動,期待結果矚目、迅速,追求效用明顯、時尚,而“大學精神”、“學校內涵”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學校的功能之一是培育人,但是制度系統更多地是被灌輸了物質、能量和資訊,卻很少有反饋和輸出,自上而下壟斷式的學校制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人的壓抑和控制。受到終結性評價方式的影響,學生將成績“過與不過”而非學得“好與不好”作爲對大學數學學習的自我評判標準;受到“透過率”指標的壓制,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能力、重技巧輕素養的偏頗現象猶存,教學的創造性與藝術性匱乏,個性化遲遲得不到發展。與此同時,傳統重點高校中不少推行“非升即走”的人才制度,新建地方院校愈發重視青年教師科研考覈,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師個體微系統的運轉壓力,當系統環境改變時,教師個體需拓展自身生態位,調整對資源的需求與利用以適應環境,在此過程中非理性競爭導致了教師系統生態位層次失調等問題,高壓狀態下科研的質量堪憂,部分教師無法合理分配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無法兼顧專業發展與職業進步。另一方面,學校制度中更多體現在規則和管制層面,但是從孕育和培養的角度促進各項事業發展還不夠多,例如對學生的制度主要是行爲規範和成績管理,對學生的數學教育研究機制還很缺乏;對班級的組織管理、紀律管理制度較多,對班級文化氛圍建設、活動引導制度相對空白;對教師的評價、管理制度多,但對教師間合作,教師個體的深度培養,教師跨學科跨部門的發展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2.2組織精神的隔閡

生態鏈的斷裂是大學組織管理的一個突出問題,大學數學雖然服務於所有院系,卻又遊離於各個院系之外。基礎教學部門僅是承接各個院系的數學課程,課程教學以外,似乎毫不相干,數學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技能培養、拓展應用等方面都缺少生態鏈的融通,這使得數學教育的結果與初衷產生了很大落差。數學教師與專業教師的人才生態鏈也未得到重視,教師在各自所處的半封閉“花盆”中,對於教師個體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對於學科、院系乃至學校的發展、對於資源的利用和再生都產生了不利的生態效應。而在數學教研組織的內部,生態位在上中下游人才中各有失衡。有研究顯示,下游人才由於教學經驗,知識技能的不足造成了教學效果的同質化,生態位的“高度重疊”不符合生態系統所需的`多樣性的要求;中游人才教學經驗漸長,由於個體發展內驅力及職稱、待遇等外力的作用,種羣逐漸分化,表現爲生態位“過度分離”的“單打獨鬥”或“虛假聯盟”的“人爲合作”均無法抵禦系統外來的壓力,教師個體能量無法全面發揮,脆弱聯盟的效能總和也不及個體能量之和;上游人才中的年長教師作爲“人才種核”與下游、中游人才往往在教學方法和思路上尤其是在前沿教育技術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人才聚集與協同進步仍是難點。在大學數學教研羣體中如何發揮老中青教師的教學優勢,如何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隊,如何以向心力爲吸引形成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的教研團隊是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

2.2.3文化精神的浮躁

學校文化既是整個學校生態的起點,也是整個學校系統執行狀態的最終顯現,受到社會文化場域的深刻影響,物質文化的真實顯化,精神文化的無形滲透,相較於制度層面和組織層面,社會生態系統的遺傳機理更迅速更明顯地體現在學校的文化氛圍中。文化氛圍影響着浸潤在其中的所有人,並最終影響各項制度的制定和組織管理的狀態。學校文化依據其結構,可以分解爲表層的物質文化層面,中間的規範文化層面和內核的精神文化層面。[5]就物質文化層面而言,現今的各高校都具備了現代化教育的基礎設施,但是大學數學教育也需要走出“一個教師、一臺電腦、一個投影儀”的傳統大教室,運用新科技、新設備、新理念給學生動態地展現知識,具體地實踐知識;就規範文化層面而言仍缺乏對人的關注,學校中的每個人既受到文化場域的影響同時也反過來向其輸送自身能量,對制度的制定和對行爲的規範不應只停留保障大學數學系統基本執行的要求,而應站在透過數學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持續成長,加快學校整體進步的高度;就精神文化層面,雖然處於最內核卻最易被社會的負向文化腐蝕,追求“省時省力高效高產”是其中典型的價值觀,錯誤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了行爲方式、處事態度、學校風氣。

2.3數學課堂生態的疲態百出

生態系統的結構是其功能和執行狀態的內在原因。生態系統結構又可細分爲組分結構、時空結構、營養結構等等,[6]以下分別進行分析:

2.3.1組分結構的複雜

表1顯示了2008—2016年我國高考錄取情況,雖然報名人數近兩年不再增加,但錄取率一再攀升使得學生種羣的數量仍快速上升,尤其在2017年,浙江、江蘇、河北等省高考錄取率超過90%,按照教育部全國非數學類專業基礎課程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非數學類專業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幾乎所有高校的理、工、經、管、農、林、醫、文、法等專業均根據不同需求開設了數學類課程。大學數學課上百人“擠擠一堂”已是常態,學生種羣密度過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這種“擠”更涉及了專業不同、文理差別、能力懸殊的學生羣體,漠視生態多樣性使得系統循環出現不暢甚至阻滯,“解惑”本是教師的基本職能,如今卻成了需要排隊等候的稀缺資源,成爲系統和諧發展的“限制因子”。

2.3.2時空結構的侷促

不可否認公共數學由於知識體系特徵仍十分依賴課堂時空,以一週六課時,一年上課36周估算,要完成微積分、空間解析幾何、微分方程等衆多內容,課堂系統承受巨大負荷,因缺少有效調節機制,一旦壓力越過系統生態閾值,課堂生態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課下師生基本處於分離狀態,QQ、微信等便捷問詢工具於一心向學者是錦上添花,於無心向學者只是形同虛設。學生種羣內部差異會由原生差異幾何級增大。學生種羣逐步分化,優秀個體聚集形成共榮互利的正相互作用,頑劣個體聚集形成共損護害的負相互作用。體現在教室空間內,學生會根據自我評價、情感態度、所屬羣體等原因對自己的“座標”重新選擇,其實質就是學生在課堂系統生態位的確定和顯化。

2.3.3營養結構的單一

最匱乏的營養物質最先抑制生物體的成長,這是生態學中最小因子定律給我們的啓示。目前數學課堂的“定義—引理—定理—證明—推論—例題—聯繫”的套路模式還存在着,然而,數學教育不只是“數”,更在於“學”,學從何而來、曉爲何而學、知如何而用是學生的“關鍵營養”,也是數學課堂系統與專業教學系統乃至學校系統融通的“關鍵生態鏈”。目前數學課堂缺乏專業的深度,交流的廣度、精神的高度。同一課堂中的學生個體由於生態位差異最終成就了物質、能量、資訊的吸收差異,師生、生生交往方式、彼此評價因此確定並長期慣性維持。

3思考與認識

生態系統不是生態要素簡單堆砌形成的,不同的生態要素之間存在着複雜的相互作用,如上研究所示,高等教育生態、學校教育生態、課堂教育生態的種種失衡必將導致層層生態系統執行的障礙。曾有高校在試卷上出現“請在下列圖片中選出你的授課老師”“請寫出你高數課的上課教室”這樣的試題,不知是否可以看成是對目前教學現狀的一種揭露。從生態化的角度應對目前的發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路:

3.1教育生態的協同進步

大學公共數學教育應以社會需求爲導向,以科技進步爲助力,以加強實踐爲方法,以普遍聯繫的觀點對中小學教育與高等教育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調整,以協同進步的思想讓各個地區的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得以共同發展,讓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再到社會的教育生態鏈得到穩固,讓終生教育的思想得到落實,最終實現教育、科技、產業、社會的共贏。

3.2學校生態的內涵建設

高校要以“人的培養”爲神聖使命,加強學校內涵的建設,從制度、組織、文化等各個層面培養人,制度上要從對人的管制變爲對人的激勵,組織上要從鬆散的聯盟變爲凝聚的力量,文化上要從對知識的宣讀變爲對內涵的積澱。以人爲本,發揮學校生態中每位生態主體的優勢力量,發揮每個部門與組織的突出效力,破除原有的“花盆效應”,實現對人的不斷培養和對抗擊生態壓力的能力的不斷增強。

3.3課堂生態的活化創新

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爲大學公共數學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走出原有陳舊思路,讓一板一眼的傳統講課方式變爲互動的、活潑的、應用的、實際的,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以及科技素養,能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教育要求,能爲同班級中各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在大學數學教育中學有所獲,

4結語

生態化的危機需要生態化的解決思路,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發展必須放眼全局、權衡利弊、動態調節、引進科學,以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力量,才能夠走出困境,才能夠讓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真正實現對大學生的基礎教育目的,讓我國的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走向全面發展,讓大學真正能爲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於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1976:27.

[2]劉春梅,張皓珏.論教育生態的偏頗與修復[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7):173-176.

[3]範國睿.共生與和諧:生態學視野下的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209.

[4]高志強,郭麗君.學校生態學引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