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的趕超

學問君 人氣:1.51W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的趕超
[內容提要]比較優勢理論的要義是貿易可能性,而不是貿易效益。比較優勢戰略作爲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展戰略上的具體運用,並不能保證一國獲得持續、較高的貿易效益。追求貿易效益的最大化是理性國家對外貿易長期追求的目標,只有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獲得貿易的競爭優勢,才能實現發展的趕超。中國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對貿易水平的提高和貿易結構的提升有積極的意義,應在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關鍵詞]比較優勢,貿易效益,經濟理性,競爭優勢
  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國家競爭力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貿易競爭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趕超,通常需要提升貿易競爭力,獲得持續較高的貿易效益。低層次國內產業結構決定的貿易結構,長期來看,並不能獲得持續較高的貿易收益,從而實現發展趕超。比較優勢戰略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趕超的國家戰略,但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建立的貿易戰略和發展戰略,並不能自動實現發展的趕超。
  比較優勢理論自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以來,爲了更好地解釋現實,很多經濟學家不斷對其進行修正,不斷吸取各種理論進行完善,增加了比較優勢理論的說服力。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過程也是理論紛爭交織的過程。從實踐來看,里昂惕夫之迷與產業內貿易的興起,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拉大,也是比較優勢理論倍受爭議的重要原因。競爭優勢是貿易和發展過程處於相對優勢的一種狀態,它可以保證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有力地位,可以在貿易中獲得長期的較高貿易效益。本文在討論比較優勢理論及其戰略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培育競爭優勢,最終實現發展趕超。
  發展趕超與對外貿易效益
  獲得貿易效益是理性國家進行國家貿易的根本出發點,也是一國對外貿易的長遠戰略目標。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落後國家實現發展的趕超,需要持續地獲得更多的貿易效益。
  1.獲取貿易效益是國際貿易交換的核心問題
  經濟理性主義是西方經濟學在經濟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經濟理論關於人類經濟行爲的一個基本假定。所謂理性的經濟行爲,是指人在經濟活動中總是受個人利益的驅使,在作出經濟決策時,總是深思熟慮地對各種可能的抉擇權衡比較,以便找出一個方案,這個方案能夠使他耗費給定的勞動或金錢,帶來最大限度的利益。商品交換中的經濟人大多數情況下,總是希望花費較小的交換成本獲得較高的貿易效應,無論是採用壟斷的手段,還是利用資訊充分的優勢。貿易效益在物物交換中主要體現在交換比率上;在現代貿易體系下,賣出商品獲得貿易效益主要體現在商品的成本價格對比上。
  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也必然遵循理性原則,即獲得貿易效益。但國家間貿易效益的獲得,相對於個人來說,較爲複雜。發生貿易的兩個國家,既會大量賣出商品,也會大量買進商品。國家貿易效益的獲得,不僅看成本價格比,而且要看用於貿易的商品成本價格差額的相對情況,以及貿易商品的數量。
  貿易順差並不能完全說明貿易效益。外貿順差只是表明一國一段時間內出口商品的價格總和超出進口商品的價格總和。從價格成本的角度來看,出口商品儘管可以獲得大量外匯,但很可能是虧損的商品交易,也就是說,出口成本高於其銷售價格;而進口商品完全存在用超過成本的價格購入的可能,從而導致失衡的等價交換。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數量越大,兩國間貿易效益獲得的差距越大。當一國賣出商品獲益,而另一國賣出商品也獲益,國家間的貿易效益大小則取決於貿易商品的數量對比。當然,不同商品單位數量的獲益情況,表明了交換中獲益能力的大小。因此,貿易順差會導致外匯收入的盈餘,但卻不能保證總體貿易效益的提高。
  從作爲國家間貿易活動主體的企業來看,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資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跨國企業的生產場所可以位於非資本所有權的國家。一國商品的出口很可能是非本國企業的出口,這進一步說明了外貿順差不能等價於外貿效益的內在本質。因爲,跨國企業的貿易收入需要在資本和勞動力之間分配,這種分配在資本相對於勞動力更爲稀缺的國家中,往往會導致勞動力收入的偏低,從而導致商品輸出國貿易效益的減少。
TAGS:趕超 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