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比較優勢陷阱”與中部地區經濟增長

學問君 人氣:7.87K
“比較優勢陷阱”與中部地區經濟增長
一、自然資源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現代經濟條件下,能夠有效解釋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當屬比較優勢理論。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源於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而赫克歇爾一俄林的資源稟賦模型又進一步完善了比較優勢理論。該模型假設要素不能跨地域自由流動,認爲比較成本的差別源於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一國應根據自身要素的豐裕狀況決定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向。而自然資源被看作決定經濟和貿易發展格局的關鍵性要素。對一些人才、資金技術缺乏但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選擇農產品和礦產品等自然資源產品的出口加工導向往往具有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逐步得到積累直至自主發展。
  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理論已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現代經濟的實踐已經證明,自然資源豐富的區域,未必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甚至相反,成了落後區域。於是近年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針對該現象指出,一國完全按照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它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爲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貿易中,雖然能獲得一些利益,但由於附加值低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區域增長受到約束,從而落入“比較優勢陷阱”。
  自然資源“比較優勢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現代化條件下,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全靜態假設前提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爲兩大方面:(1)自然資源產業縱向弱勢化趨勢。霍利斯·錢納裏(H·Chenery)和賽爾奎因(Salguiyin)等在吸取克拉克(Klark)和西蒙·庫茲涅茨(Simon·Kuzenets)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多個國家產業結構中產業增加值結構的長期變動趨勢,結果發現,隨經濟的發展(人均GDP從140增長到2100美元),自然資源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由39%降至9%)趨勢,即弱勢化趨勢。弱勢化到一定階段,如果自然資源豐裕的地區,還沒有實現由資源主導型向資源加工和加工主導型的產業結構轉變,就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2)自然資源產業橫向弱勢化趨勢。這主要是自然資源可以在地區間的轉移和替代,大大降低了資源的稀缺性。一是現代的交通可以將各種自然資源以最低的成本運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二是由於技術進步資源可以被資本和技術所替代,透過運用現代的高新技術,可大大降低原材料的使用量;三是全球化經濟時代國家間產業鏈條的多邊連結使得各國獲取某類資源的途徑增加,表現爲既可以利用貿易獲取所需自然資源,也可以透過生產的本土化實現對資源的佔有。
  可以看出,自然資源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自然資源可以爲所在國家和地區帶來比較優勢,並透過擴散效應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從而逐步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走上自主發展道路;另一方面,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往往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着自然資源不斷減少及其弱勢化,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在增強,會逐漸步入“比較優勢陷阱”。一個國家和地區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自然資源對經濟作用的兩方面力量是不同的,在工業化早期階段,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明顯占主導地位;工業化中後期自然資源比較優勢弱化突出,束縛作用上升。
  因此,應該辯證地看待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一是應當承認比較優勢理論對於欠發達地區開展對外貿易、參與地域分工的指導意義。自然資源依然具有比較優勢,其對於欠發達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仍有意義,只不過這種比較優勢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在不斷弱化;二是不要長期依賴初期分工時形成的比較優勢,而要隨着經濟的發展,在地區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地區多元化進階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爲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