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教學中漢文化的參與和滲透

學問君 人氣:1.39W
英語教學中漢文化的參與和滲透
英語教學中漢文化的參與和滲透 近年來,中學英語教法上先後推行聽說法(結構法)、意念法、功能法、交 際法等,這些新方法推動了英 語教改的進展,但另一方面它總是以歐式的教學 法爲軸心,我們只是被動地圍繞着這個軸心作些適應性的變革 。因而不禁要疑 惑:中國人教英語,漢語言和漢文化該怎樣參與和滲透?

語言作爲交際工具有其"通行"的特點,而民族語言又體現着民族特點。學 習英語的目的是爲了適應新的 國際國內形勢和日常生活的交際。不論從教學過 程,還是交際功能講,都和漢語言、漢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 系。這就要求英 語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而且要有較高的漢語言修養和漢文化修養。 初、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是不同的。初中階段是學英語年齡段的"學話 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盡 量擺脫漢語束縛,儘可能地創設英語環境,讓學 生感知、親近英語。高中階段,學生對外界的看法逐漸形成觀 點,他們從理論 上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來學習,要求探討英語領域裏更深層次的內容和規律,如 語法的複雜變 化關係、使用英語國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風俗習 慣等。

英語,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漢語的干擾,學生不自覺地用漢語知識套用在英語 上。如何使學生擺脫母語干擾 ,又充分利用母語的知識遷移?這就需要英語老 師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我們在英語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用漢 語語法套用英語 語法的例子。倒如英語中的"代替"一詞,學生容易混淆。漢語裏"代替"是動 詞,在英語裏 "代替"的詞性不固定。它既可以是動性的:take the place of; 也可以是介詞:"insteadof(in place of ):或副詞:instead. 在"誰來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裏呢?"用Who take the place of h? 用Who will go there inste ad of Mr. Smith?在"誰來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 裏呢?"

而"史密斯先生病了,誰代替他去那兒呢?"用Mr. Smith is will go there instead?

遇到這些問題,英語老師就要指出英、漢語詞法的區別,英語詞性要活一些, 漢語詞性相對穩定。不要用 漢語習慣套用英語。以消除學生疑慮。英語老師如 果缺乏漢語言知識,遇到這類問題時,只能說"英語"而搪 塞學生。

學生在高中階段不僅應用英語的能力有了提高,漢語水平也有了相當的基 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 把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漢語和英語相比各 有哪些特點;同樣的內容漢語怎樣闡述,英語怎樣表達;交際時 各自怎樣表達 纔算得體,它們之間有無共同規律可尋,可否變通。對這些問題學生總是想找到 明確的答案。這 個答案只能在英語教師裏,課堂上要講清,要點破。這樣學生 學的是活的語言而不是教條。

There stands a big tree on the hill.

學生腦子裏會很快出現另一個動詞:(There is)。那麼,緊接着就會問:爲 什麼用There stands不用Ther e is.老師可以舉出一個同樣的用漢語表達的例 子:"山上矗立着一棵大樹"。"矗立"和"站"表達的目的是 相同的,其特 點是形象生動。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再如:"孩子病了母親要給醫生打電話,請求給孩子看病"。可以問:

1. Will you examine my son, doctor?

2. Would you please examine my son, dodtor?

3. I wonder if you can examine my son, doctor.

這三種問法都是一個目的、都很禮貌。但第三種問法更得體。它既禮貌,又 表達了母親焦急、渴望、急於 知道結果的迫切心情。找準這個"得體"問題的 答案,離不開漢語知識,這是確定無疑的。漢語是一種特別具 有表現的語言, 形象生動,內涵豐富,富於韻律感。英語的特點是準確、具體。英、漢語的交流 可求同存異, 優勢互補。如英語教材中《盲人摸象》裏有一個描寫第四個盲人 的動作的句子:The fourthblind man opened his arms and closed them round one of theelephant's legs.它具體、 準確地寫了動作的全過程,給人一 種立體感但用漢語表示總不能說成"第四個 盲人張開雙臂圍繞着大象的一條腿靠攏雙臂"。這是由英語本身的 特點決定的', 因此不能直譯。魯迅的《藥》裏有一句話:"燈光照着他的腳,一前一後地走" 這句話不論從句 式結構(狀語後置)上,還是語義表達上都類似英語語法。同 樣給人具體、準確形象生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