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體驗活動

學問君 人氣:5.18K
[內容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使用了較多的“經歷……的過程,獲得……的體驗(感受)”,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在聯繫生活實踐中體驗。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 體驗 創設情境 實踐操作 合作交流 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髮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臺,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爲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是指“透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活動,與個人的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透過行爲、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滋生體驗的慾望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動課當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學生興趣併產生矛盾衝突的題目:新華書店有以下一批兒童讀物打折出售,你會怎麼買?並說出你的理由。①《西遊記連環畫》(原價8.50元,現價4.50元) ②《作文選》(原價12.00元,現價9.00元) ③《兒童漫畫》(原價10.80元,現價7.80元) ④《童話選集》(原價18.80元,現價13.80元)
在討論當中,許多同學都據理力爭,毫不相讓。有的選擇了《童話選集》,因爲價格下調了5.00元,下降的錢數最多;有的認爲買《西遊記連環畫》合算,因爲它下降的幅度最大,價格幾乎是原來的一半,而《童話選集》下降幅度還不到三分之一。還有一些更新穎的觀點:我要買作文選,因爲它對我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我要買《西遊記連環畫》,其他的我不喜歡;我要買《童話選集》,其他的我都有了,買來沒用……由於每個同學認識角度不同,出發點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衝突的局面,這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衆多的矛盾衝突中得到激發。
二、精心設計操作活動,爲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時間和空間
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並在體驗的過程總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逐漸完善自己的理解。這樣學生就需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接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時候,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利用教師提供的'四個圖形,透過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的辦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目的是運用轉化思想,藉助操作活動建立豐富的直觀表象模型,爲學生的數學理解提供“腳手架”;第二次是一位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出長方形後,教師再次組織學生用兩個鈍角三角形、兩個銳角三角形拼出長方形以外的其他圖形,目的是在前面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聚焦——三角形的面積理解的一般意義就是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能拼出平行四邊形,從而使得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的數學理解更透 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