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重視主體性體育推進素質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4W

摘 要:主體性體育是一種從本質上符合素質教育思想要求的體育新思想。它是指透過建構學生體育主體性的過程,提高學生的體育主體性使其成爲體育主體的一種體育。進行主體性體育能從根本上改變體育課程實效差的問題,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21世紀我國體育改革應重視主體性體育。

重視主體性體育推進素質教育論文

關鍵詞:主體性體育;體育主體性;素質教育

體育課是我國教學計劃連續上課時間最長的課程,從小學算起到大學二年級,一般一個大學生最少要上14年的體育課,按理說大學高年級學生應該完全能夠解決自己的健身問題,但是,實踐中大多數大學生“到大學畢業時,無論是體育觀念,還是體育意識;無論是體育知識,還是體育能力;無論是對體育的興趣,還是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等方面來評估,多數學生只達到令人遺憾的低水平。體質欠佳,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近視眼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人數日益增多[1]。楊俊林等對研究生體育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也表明:“目前研究生的體育意識淡薄、體育基礎與健康素質偏差”[2]。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沒有從本質上實施素質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體育雖然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實踐中體育教學本身仍然存在許多不符合素質教育思想要求的做法,如不重視主體性教育,不以人爲本,不重視體育方法學習和創造性培養,僅把學生當作培養的客體和運動的工具,強迫學生鍛鍊或訓練,其結果造成學生厭倦體育課程。因此,必須更新體育教學觀念,引進主體性體育思想,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1 主體性體育

主體性體育是以素質教育思想爲核心,它以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結構爲實踐對象,透過建構學生的體育主體性,教育學生成爲體育主體的一種新體育。主體性體育把教師和學生都當成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以激發學生的現有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內化體育文化知識技能,建構新的體育主體性。學生體育主體性的不斷提高使他們成爲體育的主人,能夠自己當自己的體育老師,自己指導自己的健身鍛鍊。只有讓他們成爲體育的主人,才能使他們在離開學校時不再“與體育再見”[3]。 主體性是指人作爲主體時的本質特性,即有成爲主體的意識和實踐能力。主體意識包括內化的文化知識觀念、價值觀念和實踐觀念。文化知識觀念使主體認識世界上的事物“是什麼”;價值觀念是主體“要些什麼、追求些什麼”;實踐觀念是主體計劃“做些什麼、怎麼做”的具體方案,是知識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有機結合。主體的意識指導主體的實踐,在實踐中透過運用意識的智能提高實踐能力,使主體具有了能動性和創造性。人的主體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主體性不是生物進化的直接產物,“因爲人的主體性總的來看不是遺傳物質造成的,……人之爲主體主要在於人類文化方面”[4]。如果嬰兒在其成長過程中離開人類的文化環境,就不能發展成爲具有主體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世界各地發現的“狼孩”、“熊孩”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人類是從古猿進化爲人開始逐步成爲主體的,從成爲人開始,人類一方面創造着文化,另一方面又透過教育機制把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內化爲人的新的主體力量,人類就是如此循環往復得以發展的,人的主體性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提高的。現代人與原始人相比其本質差別就是主體性的提高,從體質方面看,現代人與原始人沒有本質區別,其“形態結構已經基本上定型,變化是很微小的了”[5]。體育主體性是指人在體育方面的主體性,它包括體育意識和體育實踐能力等,體育意識由體育知識觀念、體育價值觀念和體育實踐觀念組成;體育實踐能力是體育意識的外化,是體育意識和肢體動作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實際操作能力。體育教學只有提高學生的體育主體性,把人類創造的體育文化知識技能,按照主體性要求和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內化爲他們自身的素質,才能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實效,實現體育的目的。

2 主體性體育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的區別

主體性體育教學不同於傳統體育教學,傳統體育教學是工具性體育。主體性體育教學以人爲本,把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的體育本體價值放在首位,而傳統體育教學是把人作爲提高運動成績的工具,把體育的工具價值放在第一位。主體性體育教學真誠面向全體學生,它教育每個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身體狀況,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保證每個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而傳統體育教學只重視少數有運動天才、運動成績好的學生,對於大多數不擅長競技運動項目或運動成績低者,不是受到歧視就是應付了事。主體性體育在教學方法論上,強調激發和喚醒學生的體育主體意識,加強體育理論和方法學習,提高體育意識,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身心特點,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運動種類、時間及頻率。然後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自主鍛鍊、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健身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爲體育的主人。而傳統體育往往把學生當作培養的客體,使其成爲運動的工具,教師總愛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和社會體育文化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教師往往採取“訓獸式”的`方法,強迫學生鍛鍊或訓練。因此造成“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接受了10幾年的體育教育之後,當他們走出校門奔向社會時,卻與體育再見了[6]。主體性體育在教學內容上,更注重體育知識技能的目的性、理論性和文化性的全面整體統一。在教學內容的甄別、歸類、優化中,以健身爲中心,從文化角度全面理解體育教學內容,注意提高教學內容的理論性,並使之結構化。以健身爲中心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7],理論知識是從體育的內在聯繫和運動規律性上認識體育的,因此能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的反映體育的本質,提高了運用體育的普遍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學生只有從基本結構上掌握體育文化知識技能,才能順利實現遷移和解決在課堂以外遇到的體育問題。

3 結 論

3.1 主體性體育思想是指透過建構學生體育主體性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體育主體性使其成爲體育的主人的一種體育。這種體育是透過體育教師對人類創造的體育文化知識技能進行甄別、歸類、優化成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結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把它內化到自己的身心結構中,成爲自身的體育素質,提高其體育主體性,把學生髮展成爲體育的主人。並能在此基礎上再創造新的體育文化知識技能。

3.2 主體性體育從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全過程實施素質教育,是一種從本質上符合素質教育思想要求的新體育。因此21世紀我國體育改革必須重視主體性體育。

3.3 主體性體育是一種正在發展的體育思想,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不斷研究、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