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技術課中培養學生學習動力的幾點做法

學問君 人氣:1.98W

資訊技術課中培養學生學習動力的幾點做法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在小學的計算機學科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則重於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和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而這都需要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教學生學,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如何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能力呢?下面就談幾點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學生學習和操作計算機之前,必須先破除學生在學習心理上的阻力——神祕感。在農村小學有90%以上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感到很神祕,使得學生對計算機雖有好奇心卻缺少學好計算機的信心。要破除學生對計算機的神祕感,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及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學生只要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就有了學好計算機的信心。其次,要讓學生成功完成三個到四個操作任務,給學生一個能夠駕馭計算機的感覺,增強學好計算機的信心。這些操作任務需簡單且容易上手,比如改變桌面背景和設定屏幕保護程序,這些操作學生只需用鼠標輕輕點擊就能完成。當學生看到自己能夠輕而易舉地給計算機改頭換面,或者看到屏幕保護程序那形象、直觀、和諧的聲音與圖像融洽的畫面時,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而且也增強了學習計算機的信心,也就有了學習計算機的動力。
 二、注意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小學資訊技術教育要使學生有學習的動力,需從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着手。人的思維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進階的過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更是如此,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爲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仍然是直接與經驗相關聯的,仍然需要很大成份的具體形象性。因此,教學內容要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如從學生感興趣的“畫圖”着手,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操作性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濃厚。首先讓學生掌握啓動和退出“畫圖”的方法,並讓學生認識“畫圖”視窗的基本組成(包括選單欄、工具箱和顏料盒等),然後採用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畫圖”的基本操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畫自己喜歡的畫,多畫多練,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學生學電腦、用電腦繪畫的熱情被提高了,不僅能用計算機繪出圖文並茂的圖片,而且很快熟悉了WindowsXP操作系統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鍛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一般具有相同的視窗外觀和同樣的操作方法,只要學會了其中的一種應用程序的操作方法,就不難掌握其他應用程序的操作方法了。透過“畫圖”這一軟件的具體學習,學會它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方法,用它畫出各式各樣的圖像,使學生產生好奇和興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並將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比較容易地遷移到新知識、新軟件的學習中去,學會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這樣學習,學生有發展的後勁,能終生受益,學習的動力也就源源不斷。
 三、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的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還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般可採取的教學方法有“吸引教學”法、“實例操作”法和“任務驅動”等,堅持“以用爲主,培養能力”的原則,使學生在應用計算機完成操作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親身體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了探索、發現、創造與成功的喜悅,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任務驅動模式”教學方法,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教師把一學期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透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進行的',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有一節內容是要求運用畫圖工具畫房子,按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紹畫房子的操作過程,而是將所有內容設計爲運用各種工具完成畫房子這一具體任務,教師透過講解如何畫房子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學時,重點難點突出,而且授課順序就是畫房子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順理成章、輕鬆自然。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疲勞,也容易養成上課就等着老師教的依賴心理。如果每一節課都給學生下達一個具體任務,學生的思想就有一種必須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嘗試,去創造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從而充分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但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也有自身缺陷,由於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極會造成兩極分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設計教學任務時,還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儘可能設計一些帶有趣味性、實用性、可行性的任務,使學生願學、愛學、樂學。
 四、要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和資訊意識
 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和資訊意識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所不可忽視的內容。小學資訊技術教育要着眼於學生資訊素質的培養,也就是資訊能力和資訊意識的培養。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能力是資訊時代每一個成員必備的條件。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教育相當大程度上是讓學生記憶各種知識(資訊)。這種低效率的教育已難以適應資訊社會知識爆炸式的增長,並且迅速更新換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需求。可以說,在資訊時代,資訊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體系,除了吸收傳統技能的精華外,應強調培養學生的“資訊獲取”、“資訊分析”和“資訊加工”等資訊能力,培養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把計算機作爲一種工具,使用教學軟件或教學遊戲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用於開發學生的智力,計算機必將朝着內容更爲寬泛的資訊技術教育方向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資料庫”,讓學生到“資料庫”中去獲取有用的材料。比如,學生利用“資料庫”中的各種各樣的圖片、表格,經過處理,完成一份圖文並茂、精緻華麗的電子賀卡送給老師,或者製作課程表、值日表、通迅錄來管理班級,甚至在網上瀏覽、查閱資訊,討論熱點問題。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受到了資訊素質的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識,學習計算機的動力也就提高了。
 相信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就一定能把資訊技術這門學科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