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音樂教學與審美型人才的培養

學問君 人氣:2.84W
談音樂教學與審美型人才的培養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應該是審美型的人,素質教育應把培養審美型的人作爲教育目標。音樂作爲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以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審美型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透過音樂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 審美型人才 培養
  
  當代社會對人的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的“應試教育”則愈來愈不適應這種要求。因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成爲必然趨勢。實施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的、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沒有音樂教育,青少年個性的和諧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質教育的條件下,以往不被重視的音樂教學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審美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教學
  
  合格的現代人應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的素質。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是高素質的人,特別是“應試教育”前提下的“高學歷”。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應該是“審美型”的人。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社會越向前發展,人就越強調對自身美的塑造。透過社會實踐,人從“自然人”上升爲“社會人”,再上升爲“審美型的人”,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同時它也應成爲人們努力的方向。審美型的人應具備以下主要特徵:品德高尚,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有很強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素質教育應把培養審美型的人作爲教育目標。
  縱觀人類歷史,凡是爲人類、爲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者,都可以說是審美型的人;而這些人大多又與音樂有着不解之緣。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僅非常重視“樂”的教化作用,認爲“樂”具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在潛移默化中使人接受仁義之道從而發展爲“全人”的功能,而且他對音樂還有很高的鑑賞力。據《論語》記載,孔子聽了《韶》之後“三月不知肉味”,可見他對音樂的理解已達到極高的境界。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聽到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時,竟被那如泣如訴的旋律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說他已從中“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更是對音樂情有獨鍾,每每在工作之餘拉小提琴自娛。很難說他的相對論不是來源於音樂賦予的靈感。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不僅文學方面功力深厚,而且在音樂、美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如果沒有他的音樂修養,也許我們至今也讀不到完美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文譯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音樂在人的素質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音樂教學,作爲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以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審美型的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透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教學,但音樂教學的審美功能並不是隨便就可得到發揮,它需要教師去開發、去利用。透過音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得樂理、會識譜、會唱歌、會彈琴,而且要讓學生會欣賞一切美的事物,學會在生活中和學習中表現美、創造美。
  第一,透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是美育的首要任務。一個不能欣賞高雅藝術的人不是一個審美型的人,也不是合格的現代人,如果一個大學生只能接受流行音樂、地攤文學,那他絕對不會成爲一個合格的現代人。透過音樂教學,要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讓學生分清美與醜,辨明雅與俗。高師音樂教材中的作品,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諸方面的要求編選的,在重視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兼顧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大都是一些久經考驗的優秀聲樂、器樂作品,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起到美育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但這必須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要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課,開好第一次歌曲演唱會、辦好第一次音樂欣賞活動。透過這些工作,讓學生初步懂得一點音樂的社會功能,音樂對人類生活和開發智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應注意把什麼是真正的藝術美、藝術享受,什麼是低級趣味向學生講清楚,並始終貫穿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