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分析

學問君 人氣:2.83W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爲營銷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營銷專業人才需求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給我們帶來了專業設定調整的啓示。以下是小編J.L爲大家分享的關於高校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之論文範文。

高校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分析

當前,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培養的不均衡分佈,稱之爲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專業結構性矛盾,指由於高校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及其數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求人才的專業結構及其數量錯位,或互不匹配,而產生的不同學科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並存的矛盾”[1]。人才培養專業結構性矛盾的存在,造成就業率始終保持低位。由此又延伸出了兩個新的問題,一是企業的人力需求得不到滿足,二是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得不到緩解,即通常所說的“用人荒”與“就業難”。“高等教育要爲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不同,對高等教育產品的需求也就不同”[2]。本文選取管理學科爲研究範本,探究當前高校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解決的方案。

一、地方高校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的現狀

管理學科作爲應用性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問題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專業數量增加明顯

自從1999年擴招開始,各地方院校紛紛增加專業門類,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這種調整總體是擴張的態勢,很多院校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導致一些長於某一學科的院校將教育資源過多投入到其他學科建設中,反而影響了優勢學科的發展。“不求最全,但求更全”,片面加劇地方高校間畢業生的激烈競爭,據季芳芳對鹽城師範學院所做的調研顯示,在10年裏,涉及9大學科專業門類,專業數量增加了3.8倍,這裏麪包括管理學科。

(二)專業重複設定特徵明顯

地方高校的專業往往是隻增不減,導致專業過多,低水平重複建設,不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專業設定、教學內容與方法缺乏個性和特色。當某一專業的培養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其畢業生的職業概率就會減小,對職業的評價,即職業效價也會減小,兩者疊加,會造成這一專業畢業生對某一行業的擇業動機變弱。根據麥克思研究院2012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8個黃牌專業中,有3個專業爲管理學科。也就是說,地方高校管理學科的專業重複建設,已經影響到了本學科學生的就業。

(三)與市場脫節特徵明顯

一般意義上來說,普通高校具有三重社會功能,即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地方高校的管理學科,更應該強調服務社會的功能。當前,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大致存在着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的的基本吻合、供不應求、供過於求的狀態。而基本吻合的專業較少,供不應求的專業主要爲營銷管理和工商管理專業,供過於求的專業主要是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在這三種狀態中,供不應求的狀態表現爲一些專業的培養不足;供過於求的狀態表現爲一些專業的培養過剩。“人才市場上‘滯銷’和‘脫銷’共存的現狀,反映出人才培養理念的滯後,折射出人才培養結構的失衡[3]”。

二、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問題出現的原因

學科專業是地方高校實現其教育職能的平臺,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養結構的問題。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構問題?原因如下:

(一)經濟利益趨動性

不僅是管理學科,地方高校其它學科一樣受到利益趨動帶來的制約。除民營高校外,高校都是按生均比享受撥款,在校生規模越大,享受的撥款越多。於是,地方高校競相追逐市場熱點,競相增設投入少、成本低、見效快的專業,導致熱門專業成爲市場的冷門。“文科設定偏好,正是經濟成本的因素起了作用”[4],管理學科問題尤其突出。

(二)高等教育的週期性

相對於其它生產性行業,高校的“商品”生產是週期性的。管理學科專業初設時的熱門,四年之後很可能發生市場的逆轉。加之高校在專業設定和培養規模上的`盲目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忽視了對人力資源市場的前瞻預測,使得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相適應,不能按市場需求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導致各專業對應市場需求出現不均衡分佈。

(三)專業缺乏替代性

地方高校管理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了交叉學科的培養,使專業和專業之間的過度細分,變成了學科內專業間的人爲阻隔,結果便是畢業生對勞動力市場的相互分割。不同於技術型勞動力,管理學科各專業在市場中的替代性較差,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養的結構問題顯性化。

三、解決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問題的對策

因爲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結構問題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比較複雜,出於使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更加科學化的目的,合理化解決結構問題是一個重要命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宏觀上協調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結構和效益的關係

管理學科做爲高等教育發展的後起學科,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開始迅速發展,數量和規模大幅提升的同時,教學資源和條件不能同步,使得學生質量受到影響,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順利就業。“高等教育的理想狀態是數量、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5]。然而,四者之間的內在矛盾決定了當數量和規模跨躍發展的時候,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結構往往難以調整。在高等教育擴招的背景下,科學合理地協調數量和質量的關係、有序調整結構和效益的落差,是管理學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保障招生規模的前提下,合理調整學科專業設定,切實提高畢業生培養質量,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傳統認識上,人才培養結構是靜態的。在當前的就業背景下,應該視人才培養結構爲一個動態的過程,認識到其與畢業生就業的統一關係、對立關係、相互影響的關係,應對人才培養結構的合理調整應有前瞻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掌握主動權。

(二)微觀上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專業設定

1.培養高質量的營銷專業人才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爲營銷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營銷專業人才需求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給我們帶來了專業設定調整的啓示。“面對營銷時代,我國營銷管理人才的匱乏現象十分突出”[6]。因此,培養適應市場要求的高素質的營銷專業人才顯得尤爲重要。首先,要調整專業設定,增加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營銷專業一直是供不應求的專業,且缺口頗大。建議不僅限於專業培養,另一方面進行跨專業培養,增加其他專業畢業生擇業途徑;其次,在營銷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要着重培養那些既可以從事商品銷售,又能夠進行市場開發,同時兼備市場調查研究能力和企業經營策劃能力的應用型的人才;再次,應加大網絡營銷人才的培養規模。“以電子商務爲核心的人才培養開始延伸到以電子服務爲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的人才培養”[7],加大虛擬和實體銷售培養相結合的複合型銷售人才培養,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新思路。

2.調整結構與提升能力並重

對於供過於求專業,一方面合理調整培養規模,一方面透過加強學生素質培養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連續數年供過於求,成爲供需矛盾最爲突出的專業。透過合理調整這些專業的培養規模,使供需差縮小到合理水平,是高校應該思考的問題。同時,對於這些專業的學生培養,應採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實行跨專業技能培養、職業資格認證等方式,強化他們的就業能力。

3.明確學科培養定位

就業市場對於管理學科畢業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管理行爲做爲系統化、專業化的行爲,也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活動的層級性特點決定管理人員可以定位到操作層次、技能層次和戰略管理層次。“從學校自身來看,高校培養人才要面向現實、面向實踐、面向市場,要找到自身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結合點,要辦出自己的特色”[8]。高校明確管理學科學生的培養定位,也可以使學生明瞭學科培養目的及未來發展路線,主動參與到自身培養中來。正如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一樣,人才培養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責任透過開拓性的教育改革措施,爲教育事業盡心、爲學生未來發展盡力。

[參考文獻]

[1]曹洪軍.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結構性矛盾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1.

[2]李家福.大學差異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41.

[3]程延.畸形的人才高消費[J].經營管理者,2006(12):8-9.

[4]俞俏燕,鄔大光.我國高等院校趨同現象解析———以單科性院校發展爲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11-22.

[5]陳啓傑.新世紀經濟學類、法學、管理學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

[6]翟玉強.當前我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9):13-14.

[7]陳德人,吳曉波.浙江大學從電子商務到電子服務的學科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資訊化,2007(9):38-41.

[8]遲福林,傅治平.轉型中國———中國未來發展大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