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析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9W

論文關鍵詞:戒律;寬容;整體主義

論析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中的道德缺失成爲教育工作者和一切關心社會發展的人士關心的問題,佛教在中國傳播近2000年,這個古老的宗教在構建社會道德進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面對新的環境,如何利用佛教思想,是本文的重點討論問題。

自佛教傳入中國始,至封建社會結束,宗教在申國盛行近2000年,歷史學家認爲中國古代是儒教佔據人們的思想,宗教並非主流,但是漫長的歷史使得宗教思想還是在人們思想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教育工作的角度思考,宗教在中國人的道德構建中還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當代社會,科技正在迅猛發展,繁忙的生活和高頻率的工作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了許多問題,道德的缺失也不斷成爲社會關注的問題,人們在尋找一種重新構建社會道德的方式。宗教在古代社會成功的維持了人們的道德發展,在當今社會是不是也有這種作用呢?

中國佛教的戒律是指宗教對人們的行爲的要求。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的區別,前者是出家人和世俗信徒的共同要求,下面就列舉了五戒的內容: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

從五戒可以看出,要求人們不要殺生,佛教是講求衆生平等,世界上的生物均是平等的,不能妄意殺戮。不殺生,就要離開殺生的人,殺生的地,而且還要救生。

佛教的戒律的依據是什麼呢?佛家將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人們每做一件事情,必然會成爲另一件事情的因,做好事可以得到好的果,所以在佛家看來,壞事是不能做的。

大學畢業生孫志剛被違法收容,並在收容期間被活活打死。對於這個情況,如按佛教的傳統說法,這應被看作是前世的惡業,那個孫志剛前世可能造過殺業,所以今世受報了。但如果有佛教信衆在網土對此事件作這樣的解釋,他肯定會被網民們的憤怒口水淹死。而作此解釋的佛教信衆可能還會感到冤枉,因爲在他看來,這是最正宗的佛教解釋了。但他是否想過,這樣的.解釋或許也有失之偏頗之處?這裏出現的問題,是人們看到的是社會的共惡,非是一個人的別惡,佛教要參加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建設,就必然要加入社會的主流。

按照“緣起論”和中道觀,佛教參與現代道德建設,可遵循以下基本立場:

1尊重現代人的個體意識,順應世俗的個體本位價值觀

現代社會是個體意識高度覺醒的時代,而且,現代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就是以個體本位價值觀爲基礎。沒有獨立人格而只是依附於羣體的人,是無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也無法參與民主政治,因此,個體本位價值觀是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共同體的存在就是爲了更好地維護每個公民的合法利益。這是時代之緣,佛教必須順應此緣。

2建立個體本位上的社會公德

(1)尊重和不侵害他人權利。在個體意識高度覺醒的現代社會中,個人權利爲人們高度重視。但尊重個人權利,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自己的權利不容別人侵犯,另一方面是自己也應尊重他人的權利,不應侵犯他人的權利。而能尊重他人權利,就能建立起各種良好的社會公德。

(2)對共同體的熱愛。在個體本位基礎上應該也能夠建立起對共同體的熱愛,因爲在個體本位基礎上建立起的共同體,是個人自己選擇要加入的共同體,是徵得自己同意而建立起種種規則的共同體,是能夠維護自己權利的共同體,因此,對這一共同體的熱愛是有深刻基礎的,是出於自覺自願的:另一方面,既然這樣的共同體能維護自己的權利,換了一個共同體未必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因此,對這一共同體的熱愛也就有了充分的必要。由此可見,儘管個體本位的出發點是一種自利的立場,但最終還是能導致對共同體的熱愛。

3弘揚理想主義的整體主義價值觀

個體本位價值觀是當代社會中的現實,但當代的許多問題,如環境保護、世界和平等,都需要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整體主義立場纔有可能解決。這種整體主義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站在人與自然統一體的立場上的整體主義,但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整體主義,不是輕易能實現的,需要人們爲之努力,爲之奮鬥。佛教的同體大悲的整體主義立場和徹底的利他主義精神,使其能夠超越狹隘團體主義,站在這種理想主義的整體主義立場上,開展自己的活動。同時,當代已有許多人許多團體認識到了這種理想主義的整體主義的必要性,佛教應當一與志同道合者聯合起來,爲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4進行社會參與的佛教團體和個人應具備自律和寬容的基本素質

自律主要是嚴守佛教的各種戒律,寬容,如果涉及到的僅僅是具體的人和事,那還是比較容易做的,如修“六波羅蜜多”中的忍辱法門的佛教信衆,就能相當寬容。但如果事情涉及到了真理與錯誤,寬容就要難得多了。歷史上,往往是那些自認爲掌握了真理的人最不寬容,他們強調的是真理與錯誤不能並存。但現代的文明體制是一種具有最大寬容度的體制,它甚至容忍主張不寬容的人發表關於“不寬容”的意見,因爲這是言論自由的應有之義,它所不能容忍的是將“不寬容”的言論轉變爲暴力和恐怖活動,這是現代文明體制的寬容極限。

從自律和寬容來看現代道德建設,就佛教的終極目標來說,佛教信衆對自己都應以徹底利他主義道德作爲道德修養的目標,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但對其他非佛教信衆乃至佛教信衆,則都不宜以此類標準去苛刻地要求他人,更不應以此去強制他人。不以任何神聖的名義強制他人,這是一條現代社會中應該遵循的規則。

佛教社會的觀念和理論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一定的積極的作用,不能用偏激的觀點全盤否定。希望這個古老的宗教能夠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發揮新的作用。